內容是教培行業的王道


最近算是在直播界出道啦!

內容是教培行業的王道

將近4年的時間和眾多教培行業朋友都是用文字的形式在公眾號上溝通交流,這幾天嘗試了一下上鏡,體驗感還挺好的。說句實話,我本人還是比較喜歡show的一個人,很多人誤以為我只會埋頭書卷&碼字。如果你以前讀過我的這篇文章 ——《 》,基本上會對我有個大致的瞭解,曾經也是浪蕩不羈、風流倜儻的人物。

內容是教培行業的王道

言歸正傳,在兩場的直播中我和大家探討的話題關鍵詞就三個: 流量、 內容 、品牌 ,這三個關鍵詞同時也是我最近思考最多一部分。我今天就想圍繞這個三個關鍵詞來談談我的理解,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各位朋友們文末留言提提建議。


◆ ◆ ◆

流量

流量是一切生意的本質。


關於流量這個話題的書籍已經是汗牛充棟了,比較常見的一本書是《流量池》。因為流量如此重要,所以才有了新媒體標題黨 、追熱點、燒錢吸粉...... 各種標新立異的引流方式。這一二年又傳出來一個我覺得是新瓶裝舊酒的詞彙“私域流量”,其實也沒有什麼新意,估計是從一些搞商業培訓諮詢的人士那裡造出來的詞彙。


關於引流,底層邏輯就是利用人性的弱點。不管教育行業之前的百團招生、教育節招生、低價短期班......都離不開利用人性的弱點去設計誘餌、設計內容,做營銷。


內容是教培行業的王道

我一直覺得流量是so easy 的一件事情,只要肯砸錢,一定能拉來流量,比如 Luckin Coffee 。

流量很簡單,但是留量不簡單 。

流量可以燒錢燒出來,源自於貪婪;留量需要靠用戶體驗,源自於信任。

4月8日跟誰學召開春季媒體溝通會,跟誰學創始人兼CEO陳向東就近期“跟誰學財務數據存在造假的質疑”進行了回應,陳向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任何能從外部買的東西,各家都是一樣的。但是流量買來之後,通過你的主講環節、輔導環節、銷售環節、技術體驗環節,這是有天壤之差異。很多人看流量,跟誰學看的是流量背後的人,流量背後人的信任和你的情感。當你把流量當流量,他就是個流量,如果把流量當人,是可以人傳人的。


陳向東基本上把流量背後的邏輯解釋的很透徹,對於教育培訓行業的流量思考,我還寫過一篇文章《 》,想閱讀的朋友可以直接在標題上點擊這一超鏈接。


對於我們教育培訓行業來說,市場營銷屬於修路,多重招生推廣渠道建設,做好產品內容和服務才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內容是教培行業的王道

因為靠營銷噱頭吸引別人的,一定會曇花一現或者背叛,誰要是再試圖通過某種手段(比如補貼和炒作)來吸引用戶,必然失敗。營銷的升級就像戀愛的升級:之前的你,總想花枝招展,只為了讓她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現在的你,需要千錘百煉,讓她流連忘返。如何用你的教育產品或者服務成全你的客戶?

如何幫助孩子成長進步,這才是一個教育企業思考的終極問題。世間過客匆匆,人們來來往往,並且頻率越來越快,比“吸引”更重要的是“留下”。


教育公司燒錢買流量的時代未來一定會成為歷史,做教育必須擁有一種深度服務客戶的能力。簡而言之,之前我們思考的問題是:低價誘導,各種形式砸金蛋&送禮品圈客戶,多多益善,篩選成交。而以後,我們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把這1個學員服務的更加深刻&細緻,讓他們無法避開我們,形成口碑效應,並且能讓他們自我繁殖。教育是慢的藝術,無法速成。如果教育可以靠流量做起來,那麼BAT早就是教育巨頭了,就沒有新東方、好未來、精銳教育、卓越教育...... 教培市場的一杯羹了。


從本質上來講,未來最貴的東西其實是“人”。我們之前是不斷的吸引流量(人),花錢買流量(人),而今後我們必須擁有一種留住流量(人)的能力。

關鍵問題來了:靠什麼才能留住人?靠什麼留住一個人的心?我們必須明白:人與人之間唯一長久的關係,不是“喜歡”和“被喜歡”,不是“依靠”和“被依靠”,而是“成全”與“被成全”,留住一個人的最好辦法就是成全他。所以一個教育人一定要有利他之心,最後方能成人達己!


我堅信教培行業在不久的將來,“流量思維”會毫無立錐之地,未來盛行的一定是“留量思維”


◆ ◆ ◆

品牌

消費者以品類來思考,以品牌來表達。


從2016年開始我才慢慢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其實對於一個公司&個人品牌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關於品牌這一點我寫過一篇文章,闡述了自己的一系列思考:


本篇文章主要來談談個人品牌,也是我最近在抖音直播過程中和大家互談最多的一部分內容。


內容是教培行業的王道

在教育培訓行業摸爬打滾,我發現在行業中脫穎而出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他們有意識去塑造自己的個人職場品牌。


所以我花了很對時間研究品牌打造相關課題,一路從 特勞特的《定位》、里斯的《品牌的起源》《22條商規》...... 追隨到 戴維.阿克的 《品牌資產管理》《創建強勢品牌》《品牌領導》...... 包括全球內容營銷之父 喬·普利茲。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是在做有長期價值的時期,在各自的領域都是持續堅持和專注,並且每一個人都有強大的持續穩定的個人輸出能力。這就是他們能夠建立強大個人品牌的一個關鍵點。


如果你有一個清晰、響亮的個人品牌,就是最好的硬實力,它代表著別人對你實力的認可,也代表著你不再是一顆默默無聞的螺絲釘,而是一個有價值的IP。


如果你是教育投資人你擁有個人品牌,你的公司會少花很多廣告費,獲客成本會大大降低。


如果你是公司的職員,想告訴你這麼一個概念“超級個體”,人與人的差距,真的不是金錢物質的差距,而一定是思維和格局的差距 。


我開始理解為什麼一些人明明很努力,最後卻還是沒能擺脫平庸,不是差在行動,而是錯在思維。不能形成和加固個人品牌的努力,都是偽努力。努力是必要的,但決定差距的是在哪個平臺上努力。你可以現在沒有賺那麼多錢,但是你一定要讓自己很值錢。

很多人只有薪水思維,沒有個人品牌思維,不知道怎麼造勢,只想要現在,而看不到未來。

對於未來的規劃和想法,職業成功人士的思路非常清晰,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非常聚焦。最終實現了個人品牌的超大溢價。


通過個人品牌建立自己職場護城河,必須讓自己變得卓爾不群。

當今快速變革發展的市場經濟社會你不可能在一家公司待到養老的年齡,就算你想這麼幹,公司也不會讓你這麼幹。

這是一個信任、品質稀缺的時代,你需要擁有個人標籤、個人品牌,還有個人背書、個人作品。所以我們不能辜負每一個企圖相信你的人,因為他們就是你的未來!

內容是教培行業的王道


個人品牌=個人影響力,所有有影響力的人,對外都有展示自己的窗口,都有自己的、作品呈現或者價值呈現。


請你把自己當做一個產品來經營,同樣一瓶農夫山泉在小店裡2塊錢,在七星酒店就是10塊錢。平臺賦能,個人努力,打造個人品牌勢在必行。


◆ ◆ ◆

內容

內容是教育的靈魂 ,沒有優質內容搞營銷是誤人子弟。


說句內心實話,教育行業很多公司根本沒有把心思用在做內容上,而是營銷上。做內容是一件吃力不討好,很多教育公司喜歡抄襲剽竊,喜歡掛羊頭賣狗肉,大部分都去代理或收購課程體系內容,所以最後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如果這個風氣甚囂塵上,最後大家都在追逐商業經濟利益,追逐規模,追逐短平快,很少有人埋首踏實做優質教育內容。


教育培訓行業真的不缺新奇的營銷噱頭和手段,缺的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質內容。

內容是教培行業的王道


內容是教培行業的王道,沒有核心內容支撐的教育公司,在市場上終究是曇花一現。

我經常給身邊朋友說, 司馬遷寫《史記》,曹雪芹寫《紅樓夢》,路遙寫《平凡的世界》…… 這些人就是優質內容的打磨創造者,你覺得他們的作品什麼時候可以被時代淘汰呢?我相信他們的個人品牌以及影響力不會隨著時代發展而被湮滅,反而會越來越被追捧。


比如聽過很多商學院網課 ,各路大師在講招生引流 ,講社群營銷,教你如何圈粉,但是他們唯一沒有給你教怎麼做內容【真相是他們也不會做內容】。不會做內容,沒有優質內容輸出,你建的社群就是殭屍群。我從來沒有覺得搞社群有多難,但是如何做優質內容,讓別人持續的關注,並且讓你的內容有吸引力,並能給別人提供價值,這個才是我們思考問題的專注點。就像做微信公眾號,很多人就知道微信公眾號是宣傳手段, 有利於打造個人品牌,但是註冊之後不會做適合自己的內容,也就將自己的公眾號束之高閣了。

內容為王,永不過時!

靜心做優質內容,沒有優質內容創作的公司&人才怕被模仿。只有依靠內容為載體打造的品牌,才有最穩定的流量,才是流芳千古的,永世不可被磨滅。


◆ ◆ ◆

總結


很多人問我內容怎麼做, 說說我的感受,就一句話:堅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學習觀察思考者。

我的內容基本都來自我的工作生活,我每天都在享受工作與生活,把我遇到的事情記錄下來分享出去,如果可以對別人有所啟發與幫助,我又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