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場景能催化出什麼?


內容+場景能催化出什麼?

PMTalk產品經理社區是深圳的產品經理Kevin業餘時間發起的一個項目,做這個項目之前我和Kevin就認識,也很佩服他的學習熱情和執行力,還差點有機會一起共事。看著PMTalk做的越來越大也是很高興,如果能借助這個平臺給產品圈子帶來更多有價值的分享,也是件好事~

這次分享會的主題叫《量化現實 位創價值》,是PMTalk和深圳數位——一家做室內定位,場景識別服務的公司合辦的,所以是以“線下”大數據應用為背景展開討論的。剛聽到這個命題時我是沒概念的,畢竟內容類產品,尤其是資訊信息流產品,和“線下”基本沒啥關係,也就談不到有什麼可結合的。但仔細一想,正是因為之前都想不到結合點,那何不借這個機會思考下這樣的“跨界”是否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於是就有了這次的分享。

我的思考框架是這樣的:想知道“內容和場景如何結合”?先要把這句話補齊,內容和場景,中間缺了一環,就是“用戶”。也就是說,結合的關鍵在“人”。在沒有場景的情況下,人是如何接收內容,消費內容的;融合了場景,又會如何?

沿著這樣的思路,先拆解下如何讓用戶看到他喜歡的內容,再思考構成“場景”的要素是什麼,把這二者涉及維度繪製在一個座標系中,交叉點就是結合的思路,也就是如何在特定“場景”下讓用戶看到他喜歡的內容。

先說第一點:如何讓用戶看到他喜歡的內容?總結來說三個詞:斷物、識人、匹配:


內容+場景能催化出什麼?

斷物。也就是識別內容特徵。通常我們是用“打標籤”的方式進行。這裡的“打標籤”有2種處理手段,一種是“歸類”,就是將內容分配到預設好的歸屬欄目中,通常由運營人員手動處理,比如36氪就是指定哪篇文章屬於科技頻道,哪篇文章屬於深氪欄目。第二種則是“匹配關鍵詞”,就是從內容中抽取出能代表其特徵的特定詞語,比如一篇講iPhoneX的文章,可以是喬布斯、蘋果公司、iPhoneX、手機這樣的關鍵詞,提取方式可以是人工,但更多是用機器學習的方式自動進行。最終一篇文章可能被識別出如下圖所示特徵


內容+場景能催化出什麼?

其中的百分比為權重佔比,也就是其內容性質更傾向於哪類標籤。

識人。也就是識別用戶畫像。繪製用戶畫像的方式有很多,這裡就不詳細展開。我們可以通過識別用戶主動行為,以及採用特定媒介刺激的方式,挖掘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讓畫像不斷更新,接近真實。下圖是常見的用戶特徵:


內容+場景能催化出什麼?

其中的“內容偏好”,就是基於用戶對內容的反應情況,將內容標籤打到用戶身上的結果。通過偏好進行匹配是最常用的手段。

匹配。完成內容特徵和用戶畫像,就可以給不同喜好的用戶展示他可能會感興趣的內容了。具體的匹配規則,有簡單的按時間最新倒序,也有稍微複雜一點的按熱門程度倒序,以及目前最流行的個性化展示。其中個性化展示方式還有2種,1種是用戶主動關注的內容按更新時間排序展示,另一種則是基於畫像特徵用算法在信息流中推薦內容。無論哪種,都是希望讓用戶儘可能消費掉展示給他的內容。一個典型的推薦算法模型如下圖:


內容+場景能催化出什麼?

以上是用戶匹配內容的邏輯。接下來我們說第二點:構成“場景”的要素是什麼?參考彭蘭老師在《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文章中提到的,場景是由:空間與環境、用戶實時狀態、用戶生活慣性、社交氛圍這四點構成的:


內容+場景能催化出什麼?

空間與環境:包含特定空間相關的環境特徵,以及在此環境中的人的行為模式及互動模式,還會分為固定場景與移動場景。

用戶實時狀態:包括用戶在此時此地的各種身體、行為、需求等數據,不僅僅表現為他們自身的數據,也表現為他們所感興趣的環境信息,與空間和環境密不可分 。

用戶生活慣性:理解用戶的歷史行為模式,通常利用可穿戴設備收集數據 。

社交氛圍:對於社交媒體中用戶及其相關者的數據的分析,可以為場景分析提供另一個維度的支持。比如和朋友逛街和自己逛街,心情是不一樣的。

基於上面對內容匹配和場景要素的理解,我們可以接下來展開第三點:二者如何結合?我畫了如下一張圖:


內容+場景能催化出什麼?

斷物+場景化。要提取到數據,就可以不止基於內容文本本身,還有內容所在空間的信息,結合一些結構化數據,把文章和地理位置、和所在場景的實體信息關聯,和實體的商業信息關聯,可擴展性會非常強。舉個例子,還是之前說的寫iPhoneX的文章,我們可打的標籤就還可以有:iPhoneX的專賣店位置,售賣情況,哪家有促銷,誰對iPhoneX感興趣等等。

識人+場景化。可以讓畫像更立體,更貼合所在的時空環境。比如在畫像上增加用戶實時屬性,包括:所在位置,所處環境,當前心情,當前身體狀況,當前行動目的,是否身邊有人陪同等等。

匹配+場景化。把內容和用戶疊加立體場景後,可匹配的內容就會更靈活,更貼合實際情況。還是以iPhoneX的文章為例,雖然用戶看的是iPhoneX,但如果識別到用戶日常興趣是拍照,身份是普通上班族,當前所在位置是商場,目的是逛街,商場正好有家華為的店鋪正在打折,就可以推薦華為的新款拍照手機而不是iPhoneX。這樣的營銷方式也許能有更大的商業價值。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大概內容,雖然更多隻是思考和想象,離落地還有很大距離,但相信隨著更多人參與到新技術的應用中,這樣的場景最終會實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