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到底是如何傳到中國的?

2015年,馬鈴薯躋身為我國第四大主糧。

現在,我國每年種植馬鈴薯8000多萬畝,產鮮薯1億多噸,是全球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國家。


馬鈴薯到底是如何傳到中國的?

我國現代化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據相關史料介紹,馬鈴薯在我國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史。那麼,馬鈴薯到底是何時通過何種途徑傳入我國的呢?

薯界認為,馬鈴薯至少是通過三到四種路徑傳入我國的。

第一路徑:十六世紀,可能由荷蘭人從海路引進京津及華北地區。當時,北京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外國的政治家、商人、傳教士紛至沓來,特別是荷蘭使臣經天津入京覲見皇帝,可能會把馬鈴薯作為珍品奉獻。

明萬曆年間蔣一葵撰寫的《長安客話》中記述北京地區種植的馬鈴薯名為土豆。文章描述:“土豆,絕似吳中落花生及番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據《古籍書目》註釋,《長安客話》所記述的為明代中葉北京城郊史蹟。明代中葉應在1500—1550年之間。因此,可以認為馬鈴薯引種北京的下限時間應在1550年以前,距今已有400多年。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編纂的《畿輔通志》物產部中記述:“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味如番薯。”乾隆四年(1739年)編纂的《天津府志》記述:“芋,又一種小者,名香芋,俗名土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正定府志》物產部記述:“土芋,通志俗呼土豆,味甘略帶土氣息。”由此可見,清朝時,馬鈴薯已經是北京及附近州縣普遍種植的農作物了。

第二路徑:由荷蘭人從東南亞引種至臺灣,爾後傳入福建、廣東等沿海各省。勞費爾著《美洲植物的傳播》一書中談到,荷蘭人斯特魯斯1650年訪問臺灣時看到當地人種植馬鈴薯。當時(1622-1662年)的臺灣為荷蘭的殖民地,故稱馬鈴薯為荷蘭薯;或由荷蘭人從爪哇引入,又稱為爪哇薯。臺灣與閩粵地區交往頻繁,可能將馬鈴薯從臺灣引入沿海地區種植。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福建《松溪縣志》食貨部記述,康熙十八年縣府刊佈文告,曉諭民眾種植馬鈴薯,並稱當地種植馬鈴薯“菜依樹生,掘取之,形有大小,果如鈴,子色黑而圓,味苦幹。”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臺灣府志》中還稱馬鈴薯為荷蘭豆。《興化府莆田縣誌》中談到馬鈴薯:“近有一種,來自臺灣,形似菜菔,肉鬆而色黃,味同甘薯。”由此可見,福建人是在種植甘薯之後認識馬鈴薯的。

此外,我國十七和十八世紀的文獻中,四川、陝西、甘肅、雲南、湖北等省方誌中記述馬鈴薯的最多。由此可推出第三第四條路徑。


馬鈴薯到底是如何傳到中國的?

第三路徑:西域陸路傳入我國。十七世紀中期,西班牙人把馬鈴薯攜帶至印度。或有可能西域商旅往來中,通過陸路傳入我國。《天水縣誌》物產蔬菜類記述:“馬鈴薯俗稱洋芋,又名蹲鴟。”

第四路徑:西南茶馬古道商旅帶入我國。十七世紀,荷蘭人把馬鈴薯傳入新加坡、爪哇等地,我國商旅或從西南茶馬古道將馬鈴薯引入雲貴川地區。

第三路徑和第四路徑僅僅是薯界猜測,目前還沒有發現可佐證的文獻資料。

馬鈴薯到底是如何傳到中國的?

馬鈴薯起源於南美洲

不管是哪種路徑,馬鈴薯傳入我國後,很快成為了當時老百姓重要的口糧,為解決其時的糧食安全及溫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1.《馬鈴薯史略》

2.《馬鈴薯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