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哪個年齡階段最需要父母的陪伴?為什麼?

尛萘


孩子哪個年齡階段最需要父母的陪伴,為什麼?

0-6歲,是孩子在成長階段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

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發現孩子的發展也存在敏感期,通過對孩子自然行為的細緻、耐心、系統的觀察後指出:孩子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

在敏感期內,他們對某一事物的敏感度高於其他無感事物,而且這個階段孩子會出現大量的、有意識性的活動。

如果父母能夠在此階段趨利避害,因材施教,將會事半功倍,快速提高孩子心智的發展。當然,孩子的敏感期是很短暫的,父母要把握好這一時期。

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如何更高效的利用短暫的敏感期?

首先,面對這一時期“調皮、愛玩、叛逆”的孩子,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循循善誘,威嚴之下必有反抗,還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

兒子有段時間特別不愛刷牙,每次都是我在滿屋追逐,精疲力盡,他卻樂此不疲,就是不肯張嘴刷。後來通過繪本,影視等告訴他不刷牙就會有蚜蟲吃他的牙齒,這樣的方法漸漸地讓他從內心接受刷牙這件事。

其次,父母也要客觀的看待自己的孩子,面對他們無理取鬧的一面時,多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進行正面引導。

兒子經常吃飯吃到一半時,會被其他事情吸引,耽誤按時吃飯的時間。有次,面對這一情景,我按捺住內心的怒火,走到他面前,“寶貝,媽媽和你說個悄悄話,昨天張老師誇寶貝吃飯認真,飯菜和湯都吃光了,寶貝真棒”!說完給他一個大大的贊,贊完後,他很自覺地回到餐桌前。

敏感期,是孩子成長階段最關鍵的一環,父母的陪伴是這一環中最至關重要的一扣!




Amanda123小妖


孩子每個年齡段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如果一定要分個輕重的話,那最重要的應該是3歲之前,也就是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陪伴。

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覺得小孩子不記事什麼也不懂,跟誰都一樣,等到孩子大了上學了再陪著孩子好好學習,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父母如果缺失了孩子幼年時期的陪伴,是很難彌補的。

許多父母覺得等孩子上學了自己下了很大決心也放棄了很多東西來陪伴孩子,但孩子卻各種不服管教,不領情甚至根本不聽父母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在親子關係應該建立的時候父母與孩子的分離。

為什麼說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應該陪伴呢,主要原因有幾點:

一、3歲之前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小寶寶經過母親十月懷胎來到這個世界,媽媽的懷抱是最溫暖也最安全的,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母親給孩子帶來充足的安全感;

二、3歲之前是親子關係形成的關鍵時期,可以影響未來幾十年孩子與父母之音的關係 ,如果這時期沒有父母陪伴,孩子長大之後與父母很難再形成親密的依戀關係,即便父母如何努力孩子如何想與父母親近,可能心中也始終會有隔閡;

三、3歲之前的陪伴對孩子的性格甚至是人格的形成都有重大的意義。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3歲看老”,3歲之前孩子生活的環境、父母的陪伴以及家庭的氛圍,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所以,對3歲之前的孩子父母要多加陪伴,特別是媽媽最好是要貼身陪伴,孩子小時候媽媽付出三年,勝過之後十年。

每個家庭都有迫不得已的原因和理由,但既然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在最該陪伴的年齡還是要多陪伴,即便不能做到貼身陪伴,父母也完全缺席,而是應該儘量多地陪伴孩子。


雙寶媽育兒


很多家長都以為把孩子生下來,養大成人就好,哪怕小時候沒有陪伴在身邊也是可以的,但是事實上孩子0-3歲這個階段是最需要父母的陪伴的,這也會影響到孩子與父母親的後期關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還是蹣跚學步的嬰兒時,我們不管多麼投入地探索世界,身邊必須有一個大人,而且最好是媽媽,我們會偶爾回過頭來看媽媽一眼,只要媽媽在那兒,我們就會繼續投入地去玩耍。如果只看表面,旁觀者可能會覺得,這個媽媽對小孩子並不重要,甚至小孩子也可能會這樣想。但是,假若小孩子一回頭,發現媽媽已不在他身邊,那麼他很容易立即會嚎啕大哭,哭著喊“媽媽”。



不言而喻,剛生下來到3歲的階段 ,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良好的安全感對孩子的後天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會更樂於探索外界,性情也會更加積極樂觀、穩定獨立。如果條件允許,請家長們這個階段一定要陪伴在孩子身邊,大量的諮詢案例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先天未得到充分的安全感,後期很難進入親密關係(即使踏入親密關係,也很容易出現情感危機,例如出軌、脾氣暴躁等)、甚至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我是小燕子,希望這個解答對看到的父母都有所啟發幫助。


小燕子情感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未來,孕育著一切美妙的心聲,勃勃生機!從1—7歲之間,孩子需要父母的撫慰和誘導,作為孩子精神上的呵護,言情舉止動感染著孩子,時時刻刻傳授孩子好奇心靈的衣砵,父母是孩子的啟蒙人生,聽其音,順其色,觀其象,點點滴滴瑣碎的細微變化,每時都感染著孩子,父母要順從孩子的想象,尊重孩子的情趣和愛好,用正能量的思想感情灌輸孩子,邁開人生的第一步……例如我家喬博陽從1-7歲都是父母在身邊,時常耐心指教,講兒詩,背唐詩,教孩子聽戰鬥英雄保家衛國的先進事蹟,7歲送到烏蘭浩特市封閉中心小學讀書,每一個禮拜,姑姑,爸爸,媽媽要親自去學校探視,與孩子溝通,交流學習的心得體會,為孩子更換洗漱用品,一次,姐姐從鶴崗回來去看孩子,給孩子一張大紅票(100元),喬博陽說“姑奶奶這票太大了,我只要一張綠票(50元)”經過漫長的歲月洗禮,喬博陽終於找到了自己人生正確的方向!喬博陽從7歲到至今,留學日本,總計的時間都用在學習深造,與父母團聚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年的歲月……所以,父母要把自己的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培養鍛鍊孩子獨立生活,就不需要大人過無時間的陪伴……讓孩子尋找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翱翔,輸出友誼,愛的情懷和傳播正能量,從小做起,從落地娃娃抓起,為國為民書寫更美的精彩的美麗人生!





喬維芸


我認為孩子十四歲之前都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

因為,十四歲之前的孩子大多數都還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簡稱三觀。就像是一根剛剛破土而出的幼苗,是筆直的生長還是隨著東南西北風的任性飄搖。這就很需要父母的引導,矯正。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老鷹的故事,剛生下來的小鷹被老鷹悉心照料,終於長到羽翼豐滿,老鷹把小鷹帶到懸崖邊上,扔下去,於是小鷹學會了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禽獸都知道教會自己孩子技能之後才讓他離開,生而不養,不如鳥獸啊!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讓孩子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孩子能夠獨自思考,獨自生活了自然就不大需要父母的過於陪伴了。

這只是鄙人的一點小小的見解。

非常感謝您的關注與贊

李子燦


1.嬰兒時期。很多人都會以為嬰兒什麼都不懂,不需要媽媽的陪伴,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個時期是孩子安全感培養的重要時期,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被羊水包圍,出生後,四周都是空蕩蕩的,就像是人從高空跌落的感覺,特別無助。

這時候媽媽的擁抱,乳汁,氣味都是寶寶最好的保護傘,他感受到媽媽的存在,心裡就會很踏實。

2.斷奶。斷奶是孩子和媽媽第一次分離,媽媽不讓自己吃奶了,孩子會焦躁不安,他不明白髮生了什麼,媽媽為什麼不抱他,不讓他吃奶。這時候對孩子來說,打擊很大。

所以,媽媽在斷奶的時候,也不要離開寶寶,儘量多和寶寶玩耍,讓他知道媽媽一直愛他。

3.生病。就是我們這些大人在生病時,都會委屈難過,更不要說孩子,身體的不適,讓孩子更需要媽媽,媽媽在身邊抱著自己,哪怕身體不舒服,心裡也是甜滋滋的。

4.受委屈。每個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負,第一個想到的都是父母,想鑽到媽媽懷裡大哭,想尋求媽媽的保護和安慰。

5.開家長會。相信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體會,老師開家長會,如果自己的家長沒來,所有人的目光都會看向自己,那一刻的委屈和尷尬是一輩子都忘不掉的。

這幾個時刻,都是孩子最需要媽媽的時刻,如果做不到時時陪在孩子身邊,那麼在這5個特殊的時間裡,多陪陪孩子吧,媽媽的愛,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





誰比我宅


當然是在小時候,小時候的孩子們就像一張純潔的白紙,父母則是他最好的導師,一步一步的教他勾勒出自己的人生。

小時候的孩子們最需要父母的愛,父母是他們的天,他們的地,他們眼中的一切,是他們的朋友,是他們的老師,是他們的引路人,也是他們的家。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無論喜怒哀樂都會是很美好的童年,相比之下成年後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人生和理想,這種時候需要的反倒是獨立。放開他們的手讓他們學會自己畫出未來的光景,而不要過多幹涉。只有在童年時的孩子是最需要父母的呵護和陪伴的朦朧,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大人是守護他們的港灣[泣不成聲][泣不成聲]





小洋de日常生活


孩子哪個年齡階段最需要父母的陪伴?為什麼?首先我覺得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需要父母的陪伴,但是最需要的應該是一歲半之前,1歲半之前的寶寶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他們的表達方式很簡單:哭或者笑。

  當有需求時,會哭;而當需求得到滿足,便會安靜下來或者露出笑容。

  然而,我們經常會聽到有很多的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後會有厭煩孩子哭鬧以及採取對孩子的哭鬧延時滿足的教養方式。

  美國著名兒童積極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中闡述人類的記憶方式時,曾經說過:

  把自己的情感包袱帶入“父母”的角色中會影響我們和孩子的關係......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母親經常因為厭煩你的哭鬧而不聲不響地離開家,你對母親的信任感就會很難建立,尤其是在面對分離的時候,你會感到不安和多疑。母親沒跟你說一聲就徑自出門,你會一直尋找她,會因她的離去而不快。如果照看你的大人嚴厲禁止你哭鬧,情況就會變得更糟。不只因為你感到大人背叛、遺棄了你,還因為你會覺得沒有大人真正傾聽你,重視你的感受,給你應有的理解和關心。

  在這種情況下,你很難找到合適的方式紓緩情感壓力。如果你小時候有過類似的經歷,在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相同的情況就可能引起你一系列的情感反應......,以上所述,我覺得一歲半之前的寶寶最需要父母的陪伴,最後祝各位寶寶身體健康,萬事順意!


膠東大叔


以前我認為,孩子上小學後父母多陪伴很重要,畢竟上小學了,不能馬虎了,小學是孩子的起跑線。自從三歲後,我自己接手孩子撫養的時候,就顛覆了我的認知。原來以前的認知是多麼的粗淺與無知。現在大部分統一的認為是0~6歲是非常關鍵的時期,陪伴孩子成長。

在這裡我推薦您讀一下李躍兒的《關鍵時期關鍵幫助》,關於0~6歲這一部分的內容有詳細的描述,我大概的做一下介紹就是。0~1歲是幫助孩子的建立安全感的很重要的時期。0~2歲是大腦工作模式發展的關鍵期,也就是孩子為什麼見到什麼就啃什麼,看見了什麼就抓什麼。1~2歲是孩子探索興趣的開始,這個時候孩子他會發展自己的語言,在探索環境中發展自己。2~3歲探索事物與人的關係,對孩子有什麼用,這個時候有孩子的情緒幫助,以及怎麼樣引領孩子工作。3~4歲的這一階段的孩子在發展如何工作,如何尋找友誼以及按家庭的模式建立關係,以及社會性能力的培養,怎麼樣幫助孩子進入群體發展情感生活。4~5歲孩子,他是需要探索他人的心智以及被誇張的思想衝突和孩子為什麼挑戰強者和權威,這個時候我們的情緒幫助應該怎麼樣去幫助孩子。5~6歲甚至到7歲的時候,孩子有探索精神到探索文化啊,孩子開始探索群體是怎麼樣的。

早年陪伴缺失,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

原來三歲以前我們家孩子都是有奶奶在農村帶,大家都知道農村人的話,有的時候我媽就會趁在孩子在睡覺的時候,她就會抽出時間去做一些事情,忙裡偷閒嘛,去忙地裡的活,孩子一醒來發現奶奶不在身邊,她就一直哭,一直哭,直到奶奶出現在她身邊。三歲以後我們開始接手以後,就發現我們家孩子嚴重的缺乏安全感,一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就會哭。為什麼會哭呢?因為他在他小的時候,他是隻有通過哭來引起大人的關注,他這個時候就會形成一個信念,就是說只有哭我就能夠得到我所想要的事物和結果。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家孩子只要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他唯一有用也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就是———哭。當然我們不是說哭不好,也不是說不哭就不好,只是通過哭這一點來說明一下,孩子為了得到他所生存下去的資源所付出努力的方式就是哭。

而上幼兒園以後,也就是現在上小班基本上都是在三歲開始,接下來會有接近三年的時間,就是他的學前班的時間。就是開始建立他與這個世界外在世界連接的時候。如何吃飯,獨立吃飯,如何穿衣服以及如何與小朋友們交往,以及離開家開始學習學習新的東西。3~6歲這個時候,他會形成這個孩子的私人邏輯。也就是他的想法、感受和決定。外在的體現就是如何與人交往,如何面對他的人生任務,如何培養合作平等尊重!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的陪伴缺失,或者主要撫養者為爺爺奶奶,孩子的行為模式的走向很可能會走向為被過度的保護,內向。因為上一輩的人的觀念,就是上小學前只要吃飽喝好身體健康就好了,這是第1位的。當然身體健康是基礎,同時他其他方面的成長,可能有一部分爺爺奶奶會是缺失和節奏很難同步。如果父母工作忙,有主要撫養者由爺爺奶奶代勞的話,建議父母一定要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的學習和玩耍,定期與孩子建立連接,和屬於孩子的每一天、每個星期或者每個月的特殊時光。

以上個人觀點分享,希望能夠幫助到提出問題的這位朋友。如果有其他更好的方案,歡迎評論留言與其討論。



於爸的育兒經


三歲以前。

這個年齡段是形成性格和習慣的時候,父母來引導是最好的。。。

我女兒和兒子就形成很鮮明的對比。我還是很有發言權的。女兒是她奶奶帶大的獨立性很差也很多小毛病,我兒子是我自己帶大的獨立性相對於我女兒同時期好很多。

給準爸準媽們提下這個建議了。希望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