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改回中國籍是養老,但你可知他對我國的貢獻有多大

2017年,95歲高齡的楊振寧將國籍從美國改回中國,成為中科院院士,終於落葉歸根。然而這樣一位在國外聲名赫赫,被認為是理論物理學界排名前五的大科學家,楊振寧回國之際卻遭到了不少人的謾罵。

相比錢學森等人不顧艱難,衝破重重阻礙回國發展新中國,楊振寧沒有選擇回國,反而加入了美國國籍,如今垂垂老矣的時候才回到中國養老,因此在很多人眼中,楊振寧是個數典忘祖的人。然而這些不明真相的人們,只抓著楊老的國籍問題說事,卻從未關注過楊老這麼多年來對中國做出的貢獻。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是養老,但你可知他對我國的貢獻有多大


楊振寧改回中國國籍

02

中美文化交流的橋樑

自新中國建立以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中美關係都相當冷淡,正常情況下,美國人很難前往中國。1971年,楊振寧在發現中國從美國的禁止前往名單中消失之後,立刻就動身前往中國。這次回國他冒了很大風險,美國的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第一時間就打來電話詢問,後繼又多次盤查,甚至直接出言威脅。但楊振寧不為所動,1971年開始,他幾乎每年都要回國一兩個月。

這期間,楊振寧多次和我國高層會面。在當時,我國對美國的情況兩眼一摸黑,也沒有和西方國家交流的渠道,而這時楊振寧回來了,對中央來說,這是不可多得的溝通橋樑。通過和楊振寧交流,中國政府對美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有了全面瞭解。與此同時,美國方面也對這位大科學家非常重視。於是楊振寧成為雙方隔空交流的傳話筒,為後來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打下堅實基礎。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是養老,但你可知他對我國的貢獻有多大


青年時期的楊振寧

另一方面,楊振寧在美國也積極宣揚中國文化,以改變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固有認知。雖然清朝已經被推翻了半個多世紀,但很多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還停留在19世紀,以為中國人都梳著辮子頭。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楊振寧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美國多地進行演講,樹立了中國人的形象,扭轉了很多人眼中傳統的中國印象。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他就是以中國人的身份登臺領獎的。

03

推動中國教育事業

雖然身在國外,楊振寧卻一直默默支持著中國的教育發展。憑藉著自己的身份和影響力,他在和中央的多次對話交流中,都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根據中國的國情,楊振寧提出先加強基礎學科的教育,然後建議翻譯一批國外的科研雜誌,瞭解和學習國外的科研進度,這些談話都深刻影響了中央的決策。為了幫助中國的教育發展,楊振寧自己牽頭建立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是養老,但你可知他對我國的貢獻有多大


為了籌措資金,他甚至將自己在美國的房子賣掉,還說動了美國著名金融大亨詹姆斯·西蒙斯給清華大學捐錢。同時,他在清華大學的百萬年薪分文不取,盡數捐給了高等研究所。據不完全統計,楊振寧為中國的高校累計籌措了約20億科研資金,幫助建立的一流物理實驗室超過60所,這些都極大地增強了中國高等人才的培養能力。

除了財物之外,楊振寧還充分利用自己的聲望,吸引了一大批優秀學者前來。像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物理學家聶華桐,數學家張壽武等等,都是相關領域的頂級科學家,被楊振寧的影響力吸引過來,匯聚在一起。這些頂級學者帶來的智慧火花的碰撞,無不推動著中國在科研領域的進步。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是養老,但你可知他對我國的貢獻有多大


楊振寧指導青年學者

自楊振寧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以來,他以清華大學的名義發表了數十篇SCI論文,令中國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度向前推進了三十年。同時他還利用自己的人脈,幫助推薦了一千多名中國青年學者去國外知名學府或研究機構交流學習,為年輕人們提供了一個國際化的平臺。

04

為中國的科研方向提出建議

每次回到中國,楊振寧都會抓緊機會在全國各大高校舉行演講,和國內的同行們交流學術知識,並根據自己的經驗,在科研領域對政府提出過不少珍貴建議,連鄧稼先也曾受過他的幫助。在這些建議中,最知名也最具爭議的便是關於高能粒子加速器的建設。早在1972年,楊振寧剛剛回國不久,就有人提出在國內建造高能粒子加速器。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是養老,但你可知他對我國的貢獻有多大


楊振寧與丘成桐

經過一番討論,當時與會的許多科學家都認同了這一想法。作為相關領域的權威,自然有人詢問楊振寧的看法,然而楊振寧卻一反常態地反對建造粒子加速器。楊振寧的表態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後來中國的頂級數學家丘成桐公開表示支持建造粒子加速器,兩位頂級科學家的針鋒相對將這一爭論推向高潮。

高能粒子加器在理論物理和微觀物理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許多微觀粒子都是通過粒子加速器發現的。而中國在理論物理和微觀物理這類科學前沿領域的研究非常薄弱,遠遜於國外,如果國內能有一臺自己的粒子加速器,將會極大促進相關領域的進步。那麼為什麼楊振寧反對這一提議呢?這是因為得不償失。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是養老,但你可知他對我國的貢獻有多大


楊振寧於妻子翁帆

現在大多數常見的微觀粒子都已經被發現,剩下的少數罕見的粒子需要更先進的設備才能找到,這些設備造價高昂,即使是美國這樣實力雄厚的國家也難以支持。而在上世紀70年代,國內的發展狀況根本不支持這方面的研究,而且理論物理在短時間內無法應用到社會發展上,與其在這方面空耗國力,不如將資金投入到更需要的領域。

05

結語

在楊振寧的堅持下,國家推後了粒子加速器的建造,直到1984年才重啟這一議案,而且投入資金也縮減了80%。一直以來,楊振寧都以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更別提他這麼多年對中國的幫助,我們這些後輩又有什麼資格去指責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