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茶香——縈繞在遊子心上的味道


故鄉的茶香——縈繞在遊子心上的味道

茶裡我最愛鐵觀音,偏愛它獨特的香氣。緊縮蜷曲的鐵綠色中,摻著絲絲的嫩紅。葉子與沸水相接觸的剎那,空氣中就氤氳著蘭花的幽香。鐵觀音香,但不甜膩,更不柔媚,相反卻有著不容忽視的刺激性,置在案上,捧在手心,含在口中,難得不注意它的存在。

纖細碧綠的毛尖,在杯中就是一幅畫。無論是在細膩的白瓷杯還是在清亮的玻璃杯中,毛尖在水中的載沉載浮,就是世上最幽雅曼妙的舞蹈。淡綠嫩黃的茶湯,溫潤如一塊軟玉,輕輕啜上一口,“可以清心”。

曾有朋友從英國帶回紅茶,加上奶,加上糖,再配上精緻的茶點,在某個陽光不很熱烈的午後,喝著這般有風味的茶,倒讓我想起故鄉的擂茶來了。


故鄉的茶香——縈繞在遊子心上的味道

我的故鄉在湖南安化,擂茶是那裡特產。要喝擂茶,必須先備好傢什:一個直徑和深度都近一尺的黑色陶罐,內壁佈滿輻射狀的溝紋,這就是擂缽;再準備一隻一握粗的木棍,下端打磨圓潤,便於在擂缽內轉動。然後將花生、芝麻、米、黃豆等炒熟,一併倒入擂缽中,用棍子搗攪,這就是“擂”了。擂茶時,要坐著,將擂缽夾在兩膝中,用兩手持握住木棍,沿著擂缽內壁用力旋轉。待所有的材料都擂成泥狀,就倒入鍋中,添上水,再加上茶葉、薑絲和鹽一起熬煮,不多時,一鍋乳白色的、香噴噴的擂茶就好了。

在擂茶中,茶葉也只是一味調味品。喝茶解渴,喝擂茶則更像是為了充飢。有一年在雲南玉龍雪山上品嚐到酥油茶,攀談起來,覺得製作工藝和擂茶還有幾分相似,只是原料大不相同。這倒是像極了臭豆腐與乳酪的關係,除了原料不同,製作工藝上幾乎完全一致。


故鄉的茶香——縈繞在遊子心上的味道

安化的擂茶有特色,還有另一樣茶也格外有特色。不過我喝到它,卻是在青海西寧。茶呈黑褐色,被擠壓成緊實的磚狀,泡茶時,用小刀撬下一塊來,放在鋁製的茶壺中,加上水,置於火上熬煮。煮好後,再加入事先炒好的椒鹽。第一次喝這樣有滋有味的茶,我不免吃驚,待得知它居然來自安化,更加吃驚。

這就是茯茶,是專供邊地的茶。茯茶屬於黑茶,具有消食、暖胃、減肥、降脂的功效。飲用者多為主食牛羊肉和奶酪等高脂肪食品,少食蔬菜水果的邊地少數民族。茯茶被稱作“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在湖南省安化縣的崇山峻嶺和山澗溪流之間,就曾綿延著一條茶馬古道。茯茶是後發酵茶,選用葉片大而肥厚,色澤黑褐油潤的黑毛茶為原料,經過選料、篩制、渥堆、壓制、發花、烘乾等20多道工序。製成後的茯茶陳放年代越久,味道越濃郁,茶湯紅豔明亮,入口爽滑甘醇。茯茶的特性、製法和功效與普洱都非常相似,實際上,從產生的時間上來看,普洱還是茯茶的小弟弟。不過當年小弟弟名聲遍及大江南北的時候,大哥在內地卻鮮為人知。

故鄉的茶香——縈繞在遊子心上的味道

若不是因為去了青海,我自己也絕不會留意到茯茶。在西寧時拜訪了幾位朋友,幾乎家家用來待客的都是茯茶。餐桌上,豪放的青海漢子一杯接一杯地對飲著白酒,旁邊的火爐上,則一壺接一壺地熬著茯茶。西北人飲食口味偏重,在風雪和黃沙相伴之下,喝茶也追求色濃味重。茯茶中加入椒鹽,平添了幾分粗豪。初看見茯茶的外形,以為這樣的茶汁必然苦澀,及至入口,卻發現茶湯倒還順滑,鹹鹹的,又有花椒的香辛之氣,倒是多了些異域的情調。據說茯茶的熬製很講究,除茶葉外,還要加入紅棗、桂圓、枸杞、核桃、冰糖、鹽、花椒等物,用文火慢慢熬煎,直到汁濃味甜。茯茶初入口,委實有些不習慣,但是幾天之後,竟然有些喜愛這獨特的味道。據史書記載,唐宋時人們飲茶,就是將茶研成細末後過篩,入鍋煮後,再加入精鹽、蔥花等調味,喝茶實實在在的就是“吃茶”。在法門寺參觀地宮出土的唐人飲茶器具時,便無端地想起擂茶和茯茶來了。

安化多山,是產茶大縣,曾經以一縣的出產,佔據了全國茶葉產量的半壁江山。柴米油鹽醬醋茶,對於安化人來說,飲茶似乎就是與生俱來的習慣。安化茶中不乏上品,有些甚至當年曾經作為貢茶,但是尋常百姓人家飲用的,還是一種很普通的青茶。


故鄉的茶香——縈繞在遊子心上的味道

我父母很年輕的時候,就離開了湖南來陝。在陝地住了多年,還依然保持著很多源自安化的生活習慣,若是得到安化來的茶,更是如獲至寶,奉為珍藏。

這樣的茶是安化最普通的茶,外觀青黑色,茶形極細,成索狀,彎曲著,相互勾連。尤其奇怪的是,茶在沖泡時,總是有一股極重的煙火氣。起初我以為是茶葉在炒制的過程中,不慎被炒糊了?後來才弄明白,原來這是安化一種特殊的製茶方法,即在製茶的過程中,用松柏枝燃燒的煙氣燻茶,所以制好的茶最終帶著濃濃的煙燻的味道。對這種特殊的味道,我總是不大習慣,可是父親卻甘之如飴。

那一年,和父親一起回安化,走進祖屋,一股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長年灶頭的燻烤,屋樑下,瀰漫著濃濃的煙火氣,一如我在安化的茶葉中聞到的一般。我終於明白了父親為什麼那麼喜愛安化的青茶,因為其中,有著繚繞在他心頭的,故鄉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