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不應是罵戰


爭論不應是罵戰

2010 年8月13日,美國重量級學者、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諾姆·喬姆斯基在北京大學接受名譽博士學位並發表演講。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喬姆斯基在短暫的中國之行期間,用沙啞低沉的聲音表達了對中國當下事務的認識,並延續了批判美國政府的老調。

他帶來一股旋風,除了知識界的歡呼外,《人民日報》也就此發表報道,稱他受歡迎的程度“超過國家元首”。喬姆斯基以“異見”姿態聞名世界,他對美國政府的批評立場一生不變,曾把美國政府比作“餓狼”或“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組織”。他甚至抨擊美國人最珍視的“民主”,認為它是虛偽的。這些批評,並未給他帶來太大麻煩,相反,卻為他贏得卓越的聲望。他被美國媒體評為當代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名公共知識分子之首。

如果說喬姆斯基為我們帶來了有益的啟示,那也並不在於他的觀點本身,而在於這種觀點所持的姿態:批評者。

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合格的批評者,以及對待批評者的寬容態度,是我們社會當下亟須擁有的資源。

在目前這個變化急劇、事端叢生的發展階段,缺少合格的批評者,或者缺少對於批評者的寬容態度,將會帶來無窮惡果。保持懷疑和批判的姿態,是知識分子的天職,因為知識分子享有知識的“特權”,並有專業能力對事物進行深刻剖析。

在他看來,知識分子永遠面臨著兩種選擇:做一個向權威俯首帖耳的御用文人,或做一個獨立的批評者。他認為,選擇成為一個批評者儘管可能在當下遭遇煩惱,卻能使知識分子最終避開歷史和道義對他的審判。

也許正是基於這種觀點,喬姆斯基成了美國政府永遠的反對派。即使在中國之行的演講中,他也會時不時地將話鋒轉回到大洋彼岸那個“政府”上。

由此可知,一個批評者,對於一個公民社會而言意義重大。他可以幫助警惕或規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誤,也能抵消因為意見過於趨同而導致的獨斷和冒進。

甚至,這樣一個批評者能否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社會是否開明的評判標準。 不要把偉大的批評者,當做國家的敵人。 (來源:2010年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