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衛賢鎮名門大姓——公堂村馬氏

馬姓在浚縣也是個較大的姓氏,據1991年版《浚縣誌》:全縣有馬姓人口近萬人,佔全縣人口的六十分之一。浚縣馬姓人口多,居住分散,源流複雜,難以全部考證清楚,據現有族譜、碑刻資料,可以確定:浚縣衛賢鎮公堂、南紙坊、高營、於營、龍口、南李小屯,鉅橋鎮王下霧、申寨,淇縣古城村、郭莊,黎陽鎮楊玘屯、東西馬村,及今鶴壁新區大賚店鎮孟莊、東西臣頭馬姓同根同族,其浚縣始遷祖為衛賢公堂馬顯宗。

遷居流佈

衛賢公堂村位於浚縣西部,西臨淇河,土地肥沃。明初洪洞遷民,馬顯宗奉旨卜居於此,配張氏、史氏,為該族浚縣始祖。死後葬於公堂村東。今墓冢猶在,墓前有其六世孫馬應星所立碑。碑雲:“宮唐,浚之舊地;馬氏,浚之舊族。始祖顯宗國朝初卜居於斯,擇葬於斯。”顯宗有子七人:雲祥、確、敬祖、希賢、貴、信、奉先。五子馬貴遷居大賚店鎮臣自投村,臣自投今分為東臣頭、西臣頭。臣頭馬氏後裔又遷居鄰村孟莊。馬貴九世孫馬穩從西臣頭遷居東楊玘屯。清光緒七年馬貴十五世孫馬俊隆等《重修家譜序》雲:“馬氏始祖馬貴,山西洪洞人,明初奉旨遷浚縣大賚店西臣頭定居。九世孫馬穩遷東楊玘屯。”黎陽鎮東西馬村馬氏也是馬貴後裔,其祖墳墓碑雲 。據2004年重修《公堂馬氏族譜前言》記載,衛賢鎮南紙坊村、 高營村、龍口村、於營村、南李小屯村,鉅橋鎮王下霧村、申寨村,淇縣古城村、郭莊村馬氏亦均是很早自宮堂遷去,是馬顯宗後裔,未見族譜世系表,不知遷自何時何人。上世紀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因工作婚姻等原因,遷徙頻繁,不能一一記錄。

衛賢公堂創業

馬顯宗遷居公堂後,耕讀開基,成家立業,育子七人,次子馬確由國子生擢鳳翔縣令。至三世達二十一人,四世五十一人,五世已過百人,人丁興旺,遂成望族。六世孫馬應星慮世久系繁,宗派易亂,於嘉靖十六年率族人各立石碣於墓門。嘉靖二十五年,訓科醫官馬應元於村西淇河東岸建玄帝廟,嘉靖三十七年又在宅西創建觀音堂。清代族人馬治國,號老邦,帶領村民籌資修築村寨,周長四里,高三丈。寨外修護寨溝深二丈。東西南三面建寨門,東門臨官道,較寬大,額題“安都門”;西門臨淇河;南門最窄,上建戲樓。民國二年族人馬泗濱等為首,在村中心建馬氏宗祠,門廳三間,祀堂三間,院東立馬氏族史碑。民國二十四年族人重修。每年十月朔日,馬氏族人及散居各地馬氏後裔聚首祠堂,緬懷祖德。20世紀50年代以後祭祖風俗衰頹,1995年祠堂被拆。2004年,族人修整始祖墓碑,建碑樓,並重修《馬氏家譜》。

浚縣衛賢鎮名門大姓——公堂村馬氏

東楊玘屯顯揚

明萬曆年間馬穩遷居浚縣城東東楊玘屯僅歷三世,到清初順治年間,出了個進士,從此,家族顯赫,名揚一方。他就是馬大士家族。

馬大士,字微庵,馬鳴震長子。幼年穎悟過人,為祖父馬昂器重。斷言:“此孫必大吾宗。”十歲時生母楊氏病故,大士哀傷如成人。十三歲入縣學,深受浚縣知縣李永茂愛戴。順治八年中舉,順治十五年(嘉慶《浚縣誌》記為十六年)中進士。以文學書法兼優入官學習,改授翰林院庶吉士,遷河南道監察御史,巡視兩淮鹽政。父病故,奔喪歸家,哀喪過度,病卒,葬於大伾山東,即今朱天奉墓之南。生平敦厚親誼,體恤貧乏;創設義學,買書存學宮。入鄉賢詞。馬大士墓俗稱馬翰林墓,原規模宏闊,有石坊及石馬、石羊,1958年被夷為平地。

馬鳴震,字仲聲,大士父。邑庠增廣生員,以子貴,封文林郎、四川道監察御史。

馬端士,字正甫,馬鳴震次子。國學生,候補州同知。

馬國禎,字柱臣,大士長子,由庠生入國學,候補主事。幼時家貧,躬耕自給以分父勞。父歿,事曾祖母、祖母以孝聞。父設義學,國禎效父置義地兩傾,買棺木以殮葬貧窮者。妹早亡,遺一甥,國禎為其婚娶。為諸生時,才氣橫溢,聞名於時。同考官屢屢推薦,因不得志於主考官,遂援例參選吏部主事。以祖母年高不赴選。乾隆元年巡撫為其建坊,入鄉賢祠。

馬國幹,字翼臣,大士次子,國學生,候補州同知。

馬蕃,字吾錫,國禎子,良鄉縣教諭,江津縣知縣。

馬蘭,國乾子,國學生,候補縣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