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數字金融”發展 為小微企業“清障”

鍾吉祥

受疫情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的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各項靈活的金融政策成為企業對沖疫情影響的有力工具。在加大信貸支持與降低融資成本的支持下,一些大型企業避免了資金流斷鏈,較快的實現了復工復產。

對於眾多小微企業而言,它們面臨著資金回籠慢、流動資金少等困難。但因為傳統銀行主要依靠財務數據、抵押資產或者政府擔保等作為貸款決策,小微企業可抵押物少、與銀行合作記錄少,申請貸款難度大,且手續繁瑣。為此,很多金融機構正在探索“數字金融”服務,為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幫小微企業復工復產“清障”。

數據評估授信,開通綠色辦貸通道。有效評估小微企業信用風險,是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做出貸款決策的重要依據。由於小微企業缺乏傳統評估條件,運用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信用評估模型,恰好就能夠解決傳統評估方式的制約。比如重慶大力推動銀保監和稅務部門健全“銀稅互動”項目,由銀行運用企業真實及時的納稅數據進行模型推算,還原企業生產經營情況,通過深挖數據價值,讓誠信經營的小微企業以“納稅信用”換取“貸款信用”,獲得無抵押、低利息的信用貸款。同時銀行還可以利用市場監管等渠道,全面獲取企業各方面數據,通過交叉比對、多方驗證,為小微企業辦貸開通綠色通道,為其復工復產“清障”。

數據足跡積累,蹚出普惠金融新路。“數字金融”的未來前景是大力發展基於互聯網平臺的數字化貸款。通過建立大科技平臺,鏈接數以億計的用戶並連續記錄他們的數字足跡,用雲計算與機器學習模型快速、準確地分析企業與個人的社交媒體、網絡購物、支付信息等數據,對其進行信用評估,並以此指導銀行的貸款決策。即便一個企業家缺乏財務數據與抵押資產,如果有足夠多的數字足跡,也有可能獲得貸款。

疫情影響確實讓小微企業面臨巨大的資金難題,但是我國企業是有靈氣、有活力的,相信在“數字金融”的發展與大力支持下,小微企業一定能夠化危為機,抓住機遇,渡過難關,有序復工復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