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從《周禮》一路走來,穿越千年來到我們的餐桌……

它,從《周禮》一路走來,穿越千年來到我們的餐桌……

風清氣爽的早晨,長江螺螄灣,潮水剛剛褪去。

江邊人套上高筒膠鞋,拿起鐵鍬和提桶,走向灘塗。

他們要去採集這個季節才有的美食——

什麼是菰?

菰又名苽、蔣。

菰的種子叫雕胡,也叫菰米,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種糧食。在《周禮》等古代典籍中,古人一度將菰列為與“稻、黍、稷、麥、菽[shū]”五穀並列的第六穀。

它,从《周礼》一路走来,穿越千年来到我们的餐桌……

菰米飯。圖片:ElinorD / wikipedia

《周禮·天官·膳夫》曾記載,周天子吃肉講究,什麼季節就吃什麼肉,不違背季節來食用,而且不同的肉,搭配著不同的主食。而菰,應該配著魚肉吃。《周禮·天官·食醫》:“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苽。”

菰米怎麼變成蔬菜了?

菰米的產量遠不能跟稻米相比。再加上花期長,種子一成熟就從穗子上脫落,作為糧食作物可以說是很難伺候了,於是後來就被我們的祖先慢慢疏遠。

被主流糧食作物團隊拋棄之後,一些“長了腳氣”(被黑穗菌寄生)的栽培菰卻活躍起來。因為真菌的寄生,一些栽培菰發生畸形,根莖長出了產生筍子一樣的蔬菜,那就是茭白

它,从《周礼》一路走来,穿越千年来到我们的餐桌……

與此同時,長江邊,

野茭白芯穿越千年存在著,

一直是江邊人的獨特美食。

採菰

因為打小在江邊長大,70歲的陳義生和很多附近村民一樣,摸透了長江漲潮的規律,每次都能在最合適的時間前往作業。

它,从《周礼》一路走来,穿越千年来到我们的餐桌……

早半個多小時,這片區域還滿是江水,下不了腳。

它,从《周礼》一路走来,穿越千年来到我们的餐桌……

他的眼前是一大片野茭白,

藏在其間的嫩芽就是野茭白芯。

它,从《周礼》一路走来,穿越千年来到我们的餐桌……

剛拔下來的茭白芯很粗,

一般有成年男人中指粗細。

還需剝去層層外殼,

露出中間最嫩的、狀如嫩筍尖的部分

才是春天的美味。

它,从《周礼》一路走来,穿越千年来到我们的餐桌……
它,从《周礼》一路走来,穿越千年来到我们的餐桌……

老陳在野茭白田裡看了一圈,決定今天不採摘了。他拔出一根茭白芯給我們看,只見它也就香菸般粗,這般大小還不夠格。

“等到了5月份,野茭白竄得快,能長得一人高,那時候天天都能有收穫。”

它,从《周礼》一路走来,穿越千年来到我们的餐桌……

拔不到茭白芯,

老陳就安心抓螃蜞。

野茭白種植區域的泥土裡,

處處有小洞,

裡面就藏著小小的螃蜞

它,从《周礼》一路走来,穿越千年来到我们的餐桌……

老陳拿出提桶裡自制的鐵鉤子,探入洞中,一勾一個準,遇到洞口鉤抓不便的,他就拿出鐵鍬,扒拉開一些,也能抓個正著。不一會兒,小半桶的收穫物就有了。

它,从《周礼》一路走来,穿越千年来到我们的餐桌……

它,从《周礼》一路走来,穿越千年来到我们的餐桌……

大自然,就是這麼慷慨!

江邊人,就是這麼幸福!

它,从《周礼》一路走来,穿越千年来到我们的餐桌……

敬請關注常熟視點常熟日報誠意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