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就是潛水探寶嗎?為何在陸地上也能進行水下考古?

對於水下考古,看過電影泰坦尼克號的朋友應該會有些印象,潛水員下到海底世界去探索沉船的秘密,發現無數奇珍異寶和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這是今年入圍的考古項目中唯一一個需要水下作業的考古遺址。據悉,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是繼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和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之後,我國水下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

水下考古就是潛水探寶嗎?為何在陸地上也能進行水下考古?

出土文物

相對於滿天星斗的地上考古來說,水下考古更顯陌生,其形成與發展也較為滯後,但是對公眾的吸引力也是最大的。那麼,水下考古到底有多難?它又需要哪些技術條件來支持呢?

眾所周知,陸上作業與水下作業最大的不同是考古工作人員所面臨的工作環境。而這也恰恰是水下考古最為困難的一點。由於人在水中無法呼吸,所以不能像在地上能夠直接獲取氧氣。如果不借助潛水設備,普通人一般在水中平均只能夠憋氣一到兩分鐘,經過專業訓練的人雖然憋氣時間能夠延長,但也不過數分鐘的時間,所以在沒有配套措施的情況下,水下作業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此外,即使有氧氣供應的情況下,人如果長時間逗留於水中,也會因為失溫而造成生命危險,所以水下工作時間一次性最多不會超過一個小時。

水下考古就是潛水探寶嗎?為何在陸地上也能進行水下考古?

此外,隨著深度的增加,人所受到的水壓也在不斷增大,在沒有任何潛水設備的情況下,正常人下潛深度約10米,即使通過專業訓練,但也不會超過18米。倘若繼續增加深度,在水壓的作用下,身體內產生的氣泡會對潛水員造成嚴重影響,其身體的各器官,如肺、消化系統以及聽覺系統都會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而受到擠壓,甚至會造成器官衰竭。但是針對考古遺址,並不會都在20米的範圍內,在技術條件不夠的情況下,人們對這一深度以下的水下遺址將無計可施。

水下考古就是潛水探寶嗎?為何在陸地上也能進行水下考古?

人是陸生動物,並未進化出類似魚鰭的器官,所以在水中也會面臨行動不便或者遲緩的現象。此外,人在水下作業,還會受到能見度的影響,如果水體水質不佳,必然會對工作造成極大的困擾。所以陌生的水下環境往往隱藏著未知的風險和變數,有時甚至是致命的。風浪、水流、海底的破舊漁網以及各種海洋生物等,都會造成一些潛在的威脅。

水下考古就是潛水探寶嗎?為何在陸地上也能進行水下考古?

正因為在水中進行考古作業困難重重,所以人類也在不斷髮明新的設備與技術,逐步克服這些困難,那麼現階段水下考古作業的標配都是什麼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一套完整的潛水設備,此外還有配上幾十斤重的單氧氣瓶或重達近百斤的雙瓶,這些設備能夠為考古隊員通過必要的生理支持,監測隊員生命體徵,對於保障考古隊員的生命安全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此外潛水服的腳蹼狀設計也能夠為工作人員的活動提供便利。此外,水下考古還需要一套通訊設備。這樣可以更為高效地進行作業指揮,也有利於應對突發情況。

水下考古就是潛水探寶嗎?為何在陸地上也能進行水下考古?

考古隊員穿戴潛水設備入水

在人類下水作業之前,現在一般先使用聲納儀、海洋磁力儀等探測機器進行先行試探,以確定遺址的大致位置,為人工作業提供重要的參考。

水下考古就是潛水探寶嗎?為何在陸地上也能進行水下考古?

"南海I號"

對於需要整體打撈以保存完整形態的水下遺址,還需要打撈船等專業船隻與器械進行配合,例如今年的"南海一號"便是利用專業設備將其整體打撈出水的。這樣相對來說減小了水下考古工作的危險係數,也能最大程度地保證遺址和考古信息的完整性,已經成為不少水下遺址考古工作的首選方案。

是不是也想去看看海底的古代世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