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三國:曹操立嗣,文則植,武則彰,為何最後勝出的卻是曹丕?

街頭巷尾說歷史,茶餘飯後話三國。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生老病死是人生永恆的話題。被視為長壽代表的神龜尚且有生命停止的那一刻,何況生年難滿百歲的人類呢?

一首詩,略可窺見曹操似乎比任何人都看得開生死的問題。

垂垂老矣之人,縱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壯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萬丈豪情,那也只能是一顆心,而不能是力。

“力不從心”是生物科學,不以人為的意志而改變。

人的壽數已然天定,未竟之業,誰來繼承?對曹操來說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史話三國:曹操立嗣,文則植,武則彰,為何最後勝出的卻是曹丕?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封曹丕為魏國世子,正式指定了他死後的繼承人。三年後,公元220年,曹操與世長辭,終年65歲。

曹丕不負曹操所望,繼任丞相、魏王,逼迫漢獻帝,受禪登基,建立了魏朝。

一系列緊鑼密鼓的操作,簡直就是666,厲害了我的丕哥哥……

話題回到曹丕當選魏國世子的那一年,公元217年。

曹丕在得知自己成為魏王繼承人的那一刻簡直欣喜若狂,他摟住當時正在他身邊的侍中辛毗(pí)的脖子,忘情地說:“辛君,您知道我此時有多高興嗎?”

曹丕是否激動地親了辛毗一口也未可知,總之辛毗感到十分地驚愕。

【三國志注,引世語記:初文帝與陳思王爭為太子,既而文帝得立,抱毗頸而喜曰:'辛君知我喜不?'】

曹丕一直以來的苦心煎熬、委屈壓抑,在那一瞬間得到了盡情地釋放。

對曹丕來說那段爭奪王儲的日子實在是太煎熬了。

史話三國:曹操立嗣,文則植,武則彰,為何最後勝出的卻是曹丕?

辛毗的女兒辛憲英,得知曹丕欣喜忘情的失態之舉後,頗為不屑和鄙夷,以至於橫加指責。說曹丕作為儲君,代行王事,一沒有心憂天下的憂戚之心,二沒有儲君的威儀之態,欣喜之狀,惺惺作態似女子小兒,實在沒有守成之主的氣度。並據此斷言大魏國祚將不會長久。

辛憲英此番見識不得不說頗具男兒豪氣,然而處閨閣之優的她又哪裡會懂得,當事人在爭奪王儲過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呢?

依我看來,曹丕當時欣喜若狂的孩童之態不僅情有可原,而且非常可愛。

諸君試想,當日諸位還是莘莘學子的時候,高考結束的那一刻,撕紙拋書的情景還曾記否?亦或諸君駕考科目二通過的那一刻,激動之心還曾記否?

彼時彼刻分過什麼男兒女子?此刻嘲笑曹丕者,宜當換位思考,審視下自己。

飾情於眾者,可視為有禮,亦可視為虛偽。人人可偽一時,孰可偽一世?偶爾有縱情釋真之舉,難道不應該被原諒嗎?怎麼就不能被視為招人歡笑的可愛之舉呢?

史話三國:曹操立嗣,文則植,武則彰,為何最後勝出的卻是曹丕?

曹丕的來之不易,對曹操來說又何嘗是一件輕鬆的事。立國之嗣,自當慎之又慎。稍有不慎,輕則骨肉相殘,遭宮牆之亂;重則喪身殞命,有社稷之危。

作為決策之人可當兒戲乎?曹操身上的壓力與曹丕比起來其實一點也不小。

立儲之議的公然提出是在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的213年。在此之前曹操一直在密訪諮詢幾個心腹大臣的意見,國本大事,容不得他有半點的鬆懈和麻痺大意。

原本正順利進行著的,緊張而又秘密的諮議計劃,被一個有精神潔癖的儒學書呆子給徹底打亂。

這個書呆子不是別人,正是曹操的重要幫手尚書崔琰。

接到曹操的秘密諮議函後,崔琰感到十分的好笑。心說果然沒有愚蠢的答案,只有愚蠢的問題。依照儒家的春秋大義,宗室禮法,肯定是嫡長子繼承製啊,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嘛,這難道還有什麼需要疑問的嗎。

怎麼英明一世的曹丞相也會犯糊塗呢,秘密地搞這些多餘的小動作,真是不夠光明磊落,小人行徑,無恥!

史話三國:曹操立嗣,文則植,武則彰,為何最後勝出的卻是曹丕?

崔琰此時似乎並沒有明白曹操的真正意圖,也許他明白了,想要走訕君賣直的險招也不好說。

總之耿直的崔琰並沒有苟合曹操的秘密行動。本該以密函的形式呈對曹操的諮議問題,被崔琰暴露在了大庭廣眾之下。崔琰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慷慨陳詞!

“春秋大義!立子以長是為定法,怎麼能因為賢能的原由而輕易改立他人呢?何況曹丕這孩子不僅是嫡長子,也很有才能啊,仁孝聰明,哪一點不好?依我看曹丕最適合承繼正統!丞相您同不同意我不管,反正我會以死捍衛曹丕繼承王位的正當權利!”

【《三國志》記:魏國初建,拜尚書。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唯琰露板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

史話三國:曹操立嗣,文則植,武則彰,為何最後勝出的卻是曹丕?

哎呦,我嘞個去!曹操一聽,心裡頭那叫一個氣呀,簡直是火冒三丈!差點沒被氣炸嘍。

心說你這個愣頭青、二傻子,老子費勁苦心搞得這麼一個閉卷摸底測試,讓你活生生給整成了開卷考試,我還沒發飆呢,你倒有理了?還在朝堂之上振振有詞,叭叭地說個沒完,信不信我弄死你!

但是曹操終究還是強行壓住了心中的怒火,此時他早已經被歲月世事磨鍊成了一位出色而又成熟的政治家,再也不是曾經的曹閻王了。

近60歲的人了,歷經幾番風雨洗練,可以說完全能做到胸有激雷而面若平湖。

曹操咳嗽一聲,清了清嗓子,說:“可嘆!可嘆!崔尚書真是光明敞亮、公允公正啊!”

曹操這麼說也不完全是虛偽,因為崔琰除了擔任尚書外還有一個身份,曹植是他親哥哥的女婿。崔琰能夠不顧親戚關係,維護禮法大義,捨棄曹植而力挺曹丕,也算是一身浩然正氣。

崔琰終究沒能逃過曹操的魔掌,公元216年被曹操下令賜死,至今真正的死因仍是一團謎案。崔琰之死和本次的公然議儲不能說半點關係沒有。

史話三國:曹操立嗣,文則植,武則彰,為何最後勝出的卻是曹丕?

考題既然已經洩露,閉卷變成了開卷,人人都知道了曹操的擇儲標準是“賢才為上,不問齒序。”那麼曹操心目中的考生都會有誰呢?

曹操一生25個兒子。史書中正式提到和王儲可能沾邊的兒子主要有5個。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衝。

我們先來解釋曹操的擇儲標準為什麼是賢才,而不是遵照嫡長子繼承製中的嫡庶長幼順序。

第一點,曹操曾在《述志令》中曾說:“性本不信天命。”就是說他根本不相信君權神授,皇帝是上天的兒子那一套,那些全是儒家編來騙人,利於統治者的鬼話。

一個天生連天命都不信的人,你讓他遵守禮法,那不是開玩笑嗎?

第二點,曹操戎馬生涯中,一直堅持著用人唯才的基本原則。幾次招賢令中都特意強調了這一點,甚至到了唯才是舉不問道德的地步。

第三點,曹操考慮問題,基本全是從政治利益、經濟實惠出發,一般不會受感情所動。從對張繡、賈詡的任用上可見一斑。

張繡、賈詡那可是殺了他的兒子、侄子、愛將的人。曹操在任用他們的時候依然能夠推心置腹,用人不疑。

史話三國:曹操立嗣,文則植,武則彰,為何最後勝出的卻是曹丕?

這種寬闊如海的政治家胸懷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近有吳三桂衝發一怒為紅顏,遠有項羽懷怨殺義帝,當世亦有劉備伐吳祭關羽的實例,全可作對比來看。

當然這裡不是說曹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冷血人物,而是說曹操是一個十分理智的人,他很有感情,但是絕不會受到感情、情緒影響而衝動做事。

第四點,曹操曾在跟孫權的交手中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感慨孫權有才幹,所以才能繼承父兄基業把東吳治理的這麼好。

早期在曹沖年幼的時候,因為絕頂聰明、仁愛達識,“太祖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後來曹衝在13歲的時候夭折,曹操十分傷心,對前來安慰他的曹丕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可見曹操以賢才擇儲的觀念根深蒂固,一貫而終。

以上已經說明了曹操的擇儲標準,既然是選任賢才,曹昂早死,曹衝夭折不提,那應該是以文見稱的曹植或者以武為長的曹彰勝出才對,怎麼最終會是曹丕勝出呢?

這裡不得不說曹操看重的才是什麼才能。是文、是武、是政治、還是軍事?

史話三國:曹操立嗣,文則植,武則彰,為何最後勝出的卻是曹丕?

曹操其實最為重視的是政治才能。曹操稱王以後,有人勸說他稱帝,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言外之意是他覺得稱帝並不成熟,他要為兒子打好篡漢自立的基礎。

以此來看要繼承曹操王位的人只能是一個有政治野心,政治手腕的人。在這點上曹彰和曹植的性格都不符合,只有曹丕符合。

曹彰一個赳赳武夫,恃力為勇,沒什麼政治頭腦,第一輪就被淘汰。

曹植的優點是文采斐然,史書記:“言出為論,下筆成章。”可是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

反觀曹丕,拉攏大臣,迷惑曹植,賄賂後宮,用盡了政治手腕,雖然說虛偽鑽營,然而恰恰是曹操所要求的政治能力的體現。

簡單說就是曹丕這種左右逢源的性格能夠搞定曹操心中篡漢自立的大事,而曹植這種任性灑脫的性格搞不定。

“文帝(曹丕)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說,遂定為嗣。”

三個兒子的以上表現,曹操其實心裡都很明白,知子莫若父,何況曹操是一個不容易被迷惑的人。

史話三國:曹操立嗣,文則植,武則彰,為何最後勝出的卻是曹丕?

在賈詡、崔琰、毛階他們用劉表、袁紹廢長立幼的慘痛教訓屢次提點曹操的時候,曹操對繼承人其實早就已經意有所屬,這個人就是曹丕。他只不過想要知道他身邊的這些股肱重臣們內心到底是支持誰罷了。

曹操可不是劉表、袁紹那樣的昏庸之主,他明鑑的很,他要為他的兒子們掃清障礙,無論是秘密諮議,還是公然議儲,表面看起來是一次對兒子們的考試,其實也是對大臣們的一次大考。

曹操最終殺了那些他認為在他死後可能引發兒子們骨肉相殘的大臣,從楊修之死略可窺見一斑。

這也正是曹操異於常君,高於其他人主一等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