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哉節烈奇男子,乃出區區一典吏。大明文人最後的脊樑——閻應元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每當讀完這段歷史,滿心都是悲壯和激動。氣壯山河,恨不能當日隨典史一起,殺他個酣暢淋漓!

閻應元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物,他原本只做過典史,那是一個不入流的芝麻官,大概也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地方基層幹部,管點緝捕監獄之類的具體事務,但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幹部領導了江陰縣的抗清鬥爭,在歷史上濃墨重彩刻下了一筆。江陰人在典史閻應元的率領下,展開了持續八十一天之久的轟轟烈烈的抗清鬥爭——江陰之戰。江陰之戰,從戰略角度上看算不上一場重要戰役,但它以其崇高的民族氣節、壯烈的犧牲精神、沖天的凜然正氣,震撼著千秋歷史。在留頭還是留髮的衝突中,江陰之戰最具典型意義

何哉節烈奇男子,乃出區區一典吏。大明文人最後的脊樑——閻應元

史載:諸生許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倫堂共同立誓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正在這時,常州府發來嚴令剃髮的文書,其中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話。方亨叫書吏把府文寫成佈告張貼,書吏寫到這句話時,義憤填膺,把筆扔到地上說:“就死也罷!”消息很快傳遍全城,立刻鼎沸起來。方亨見士民不從,秘密報告請上司派兵“多殺樹威”。這封密信被義民搜獲,於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斬殺清差,,以“大明中興”為旗號,自稱江陰義民正式反清。

閻應元以微末下吏憑藉江陰百姓的支持,面對強敵,臨危不懼,堅持了近三個月,擊殺清寇數萬人,重挫了清寇銳氣,鉗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動了各地的抗清鬥爭。在城破以後,仍拚死巷戰,"竟無一人降者"。

八月二十一,清軍圍困了江陰縣城81天后,江陰縣城、閻應元以及城內的老百姓都到了極限。江陰城破,清軍攻入城中!城內的老百姓並沒有因為面對著死亡而有所恐懼,男人不慫、女人不懼、老人不恐就連七歲的娃娃也表現得異常的英勇。清軍攻入城中後,男人們與清軍展開了最後絕殺的巷戰,因為精疲力竭、食不果腹,全部戰死;婦孺老幼雖然無能斬殺敵人,但為保全最後的氣節,也都紛紛自盡。

何哉節烈奇男子,乃出區區一典吏。大明文人最後的脊樑——閻應元

江陰戰役,清朝“七王”、“薛王”、“十王”都死於城下,折損大將十八名;參加攻城的還有後來晉封為親王的博洛(清端重親王)和尼堪(清敬謹親王)、清恭順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萬大軍攜二百多門大炮圍城,死者六萬七千餘人,巷戰死者又七千,一共損失的士兵有七萬五千餘人。在江南各地望風披靡之時,閻應元、陳明遇以微末下吏憑藉江陰百姓的支持,竟然面對強敵,臨危不懼,堅持了近三個月,實在是南明史上光彩奪目的一頁。清軍在江陰防攻戰傷亡最慘重,城破後屠殺最烈。

閻應元犧牲後,多鐸下令:滿城屠盡,然後封刀。清軍對江陰城展開大屠殺,江陰人民慷慨赴義,男戰死、女自盡,拒不投降。十七萬兩千餘人慘遭屠戮,只有藏在寺觀塔內的印白和尚與老少五十多人活了下來。

江陰縣的抗清鬥爭雖然被清軍殘酷鎮壓了,但江陰民眾無所畏懼奮勇抗敵的精神慷慨悲壯備受世人稱頌。

組織領導江陰抗清鬥爭的閻應元十分了不起。他以憑藉堅強意志帶領缺少戰爭經驗和軍事訓練的“烏合之眾”居然與不可一世的清軍浴血奮戰了近三個月,給清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清軍自從吳三桂投降進入山海關後,一路勢如破竹摧古拉朽,打李自成的大順軍,張獻忠的大西軍,滅弘光南明朝廷都輕而易舉不在話下,原明朝受朝廷厚恩被倚為國家棟梁的將軍總兵之類從洪承疇吳三桂到弘光南明四鎮之一的劉良佐手握重兵或不堪一擊或不敢一戰望風披靡紛紛投降,相比之下閻應元和江陰百姓面對強大清軍卻毫無畏懼,敢以雞蛋與石頭相博,在降將劉良佐勸降時,擲地有聲地宣稱“有降將軍,無降典史”,其堅貞不屈的勇氣和敢於犧牲的精神可歌可泣感人至深。

何哉節烈奇男子,乃出區區一典吏。大明文人最後的脊樑——閻應元

閻應元的了不起還表現在他的軍事組織領導才能方面。一群烏合之眾憑一時之激憤一哄而起是一回事,將其有效地組織起來,使一盤散沙形成堅硬的砂輪,與強大敵人周旋作戰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閻應元憑藉自己傑出的組織領導能力使得江陰縣百姓形成了一個堅強的戰鬥團體。當初江陰縣民眾舉旗反清伊始,最先是推舉陳明遇為首領的,陳明遇與閻應元一樣胸懷忠肝義膽,但他知道自己缺乏閻應元的軍事組織才能,遂推薦閻應元為首領。閻應元接受重任後,立即採取各種有效措施積極備戰。他對全城戶口詳加調查,挑選年輕力壯男子組成民兵分班上城,每個城垛十名按時換班。又找武舉人把總等有軍事經驗者與他和陳明遇分別負責把守東西南北各城門,他和陳明遇兼負晝夜巡查四門的責任。對城中過往行人嚴加盤詰,肅清內奸。為了解決軍械糧餉供應,又委任擅長理財人士分類徵集城內公私所藏物質統一分配使用。在他行之有效的組織安排下,城內很快出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井然有序的局面,為長期奮戰做好了充分的精神與物質的準備。對比南明弘光朝廷的肱骨之臣史可法守衛揚州城時,僅一天就被清軍攻破,而蕞爾小縣城江陰縣卻能夠守城八十日,使強大清軍付出相當傷亡代價卻久久攻而無果,閻應元的組織領導有方是極為重要的原因,使後世史家學者由衷欽佩讚歎不已。

閻應元雖然只是區區一個典史,卻有膽有識智勇雙全,他領導的江陰縣民抗清鬥爭驚天動地慷慨悲壯。他的“有降將軍,無降典史”振聾發聵擲地有聲。閻應元是一個小人物,但也是一個大英雄。江陰城陷落後,在福州繼統的隆武帝聽說涇縣和江陰百姓的堅貞不屈,深為感動,說:“吾家子孫即遇此二縣之人,雖三尺童子亦當憐而敬之。”南明那些大臣和他比起來不過是跳樑小醜罷了。

何哉節烈奇男子,乃出區區一典吏。大明文人最後的脊樑——閻應元

在八十一天的血戰中,閻應元與全城百姓同仇敵愾,擊斃韃靼七萬五千餘人,其中三位王爺、十八位大將。閻典史幾乎使用了三十六計中的所有計謀,詐降、設伏、火攻、草人借箭、裝神弄鬼、聲東擊西、夜襲敵營、城頭楚歌,居然連人體炸彈也用上了,幾位老者出城詐降,將炸藥放在裝銀兩的木桶夾層中,獻納時引燃導火索,幾位鬚髮皆白的老者與清軍王爺一、上將三及三千賊寇玉石俱焚,清軍不得不三軍掛孝。

何哉節烈奇男子,乃出區區一典吏。大明文人最後的脊樑——閻應元

破城之日,閻應元身中數箭投水自盡,被清兵拉出水面後刺斷脛骨令其下跪,他倒地後膝蓋不彎直至氣絕。有人統計,江陰小城,城內被屠者九萬七千餘人,城外被殺者七萬五千餘眾,江陰遺民僅五十三人躲在寺觀塔上保全了性命。閻應元臨終前一日,在江陰城樓上留有一首絕命聯,說的就是

“寧願留忠發,

不肯剃奸頭,

穿戴漢服死,

不做旗裝奴”

的夙願: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