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燦烈的育兒全記錄 1

樸燦烈在真正有了自己的三個孩子以前,一直自認為是一位好爸爸,一位在子女教育問題方面的專家,畢竟以前可是帶過書言和書俊的,還會給寶寶做好吃的,就算不吃飯的寶寶,到他照看下,也是會乖乖吃飯的。然而,當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處的時候,才讓他重新開始虛心學習如何做父母。每天清晨,我都可以聽見他站在床邊,鼓勵自己說:“今天將會有所不同。”但每一天都只不過是前一天的翻版。“你給他的比給我的多!”“這是粉色的杯子,我要的是藍色的。”“這麥片真噁心,像嘔吐出來的”“他推我”“我根本沒碰他!”“我不回房間,你別管我!”

這些問題日復一日的重複著,說實話我頭也很大,所以現在我們決定一起解決孩子們的問題,當然,燦烈可能參與的更多一些,原因就是,我們參加過專家的教育講座之後,瞭解到:在孩子的童年,父親,起著很大的影響。再加上他有時候會很忙,和孩子們的陪伴有些少,所以,他多多學習一些育兒知識,在有限的空閒時間裡做個優秀的爸爸。

我們倆被他們折騰得筋疲力盡,想到了去加入一個父母小組(這是我們以前從沒想到的)。我們參加了這個小組在“地方兒童輔導中心”的一次講座。主講人就是年輕的心理學家吳世勳博士。他講的主題是“孩子的感受”,內容非常有趣。兩個小時很快結束了。當我們回到家的時候,腦子裡充滿了新的想法,筆記本上也密密麻麻地記滿了還沒完全理解的新理念:

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聯繫;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

怎樣讓孩子感受好?那就是他們的感受!

常見問題:父母常常不認同孩子的感受。例如:

“你並不是真的那樣覺得。”

“你是因為累了,才這麼說。”

“你沒必要這麼難過。”

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地否定時,會感到困惑和憤怒。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聽完講座以後,我和燦烈在車上討論了一番:也許別的父母那樣做,我們不會是這樣的。然而,我們仔細回想並開始留意自己的言行,發現事實上我們也和他們是一樣的,下面是發生在我們家的對話。

冥明:媽媽,我累了。

媽媽:你剛睡過午覺,不可能累,

冥明:(大聲的對我說)我就是累了!

媽媽:你不累,就是有點愛犯困,趕快換衣服吧!

冥明:媽媽,這兒好熱。

媽媽:這兒冷,穿上毛衣。

冥明:不,我熱

媽媽:我說過了“穿上毛衣!”

冥明:不,我熱

冥明:這個電視節目真無聊。

燦烈:不會吧,多有意思(其實這是他自己的綜藝節目)

冥明:這個節目真傻。

燦烈:不對,這多有教育意義。

冥明:這個節目真爛!

燦烈:不許你這麼說話!

大家看出問題來了嗎?我們所有的對話最終都演變成了爭吵,並且,我倆都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我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和燦烈的判斷。

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後,我們決心改變自己,但是並不知道該怎樣開始。後來對我們最有幫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們。我們會問自己:“假設我就是那個感覺累或者熱或者無聊的孩子,希望讓那個對我的生活至關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會是什麼樣?.....”

隨後的幾個星期裡,當我們試著瞭解孩子可能會有的感受時,我說話的方式也隨之改變了。我們並沒有刻意使用一種說話技巧,而是發自內心地體會孩子的感受:“雖然說你剛睡過午覺,但你仍感覺累。”或者“我覺得冷,但是你覺得這裡很熱。”又或者說“你好像對這個節目不感興趣。”不管怎麼說,我們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知系統,都有各種真實的感受,沒有對錯之分。

我們的新方法在開始的那段時間內非常見效。我們和孩子們的爭吵也明顯少了。直到有一天,我們的女兒圓圓,對燦烈說:“我討厭爺爺!”燦烈脫口而出:“這樣說爺爺,太不像話了!其實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不想再聽到你這樣說。”

這樣的事情讓我們重新反省自己。孩子的大部分感受我們已經可以接受,但如果孩子們說的話讓我們感到生氣或者焦慮時,我們立刻就恢復到了從前的自己。

說真的,我們倆很難想象出,圓圓這樣說話的原因,雖然,燦烈還是對圓圓生氣了,但是,我們還是要一起坐下來,思考這次立刻給圓圓否定的原因。

假設,在工作中,燦烈的老闆李秀滿,安排燦烈做一項額外的工作,並且要當天完成,燦烈知道應該趕快去做,但是一連串的急事讓燦烈吧李滿交代的工作忘掉的乾乾淨淨。這一天燦烈忙得連午飯都沒吃。

當燦烈和隊員們都準備下班回家時,老闆來找燦烈,燦烈趕快向李滿解釋,今天實在太忙了。

李滿打斷燦烈,生氣地對燦烈大吼:“我不想聽你解釋!我花錢培養你,給你們開演唱會不是讓你整天坐著無所事事!”當燦烈正要再向老闆解釋時,他說:“別說了!”然後徑直朝電梯走去。

隊員們假裝沒有聽見,燦烈收拾好東西離開公司。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前輩圭賢,因為心裡很鬱悶,燦烈想把剛才發生的事情告訴圭賢。

圭賢試著來“幫”燦烈,他用了八種方式。

1.否定感受:“這沒什麼。不知道你這麼鬱悶。你可能只是累了,才小題大做的。其實,情況沒你想象的那麼糟糕。來,笑一笑,你笑起來真好看。”

2.講大道理:“生活就是這樣。不如意之事情常常會有。要學會看開些,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情。”

3.給出建議:“我告訴你怎麼做。明天一早直接到老闆辦公室,對他說:‘我錯了。”然後趕緊把老闆交代的作曲幹完。別去理會其他小事。明智點,想保住這份工作的話,最好別再讓類似的事情發生了。”

4.提問:“是什麼急事讓你竟然把老闆交代的活兒給忘了?”“你不知道如果不馬上做,老闆會生氣嗎?”“以前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嗎?”“他離開的時候,為什麼不去追過去再解釋一下?”

5.偏袒對方:“我能理解老闆的反應。可能他壓力太大。他沒有天天對你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6.過分同情:“真可憐。真是太糟糕了。我真為你難過,我都想哭了。”

7.業餘心理醫生:“你想到過沒有,你這麼難過,是因為老闆在你生活中,充當著父親的角色?小的時候,你可能總是害怕讓父親失望,所以當老闆斥責你時,又把你帶回了早年害怕被否定的感覺。對嘛?”

8.產生共情(試圖瞭解對方的感受):“今天對你來說真是糟糕的一天。承受了這麼多的壓力,又在同隊友面前挨老闆訓,心裡一定不好受。”

燦烈已經瞭解到了當聽到這些常見的說話方式時,內心感受會是什麼樣的。我願意在這裡進一步分享一下燦烈的個人感受。以下感受是燦烈的親口講述。

當我在難過或者受到傷害時,我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建議、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別人的看法,那樣只能讓我感覺更差。過分同情讓我覺得自己太可憐;提問讓我產生防範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說我的感受毫無道理。這時候我通常的反應就是:“算了吧,再說下去還有什麼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願意傾聽,認同我內心的傷痛,給我機會讓我多說說我的困擾,我會感覺沒那麼鬱悶和困惑,也更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麵臨的問題。

我還可能會對自己說:“老闆平時還是不錯的.....

我當時應該馬上認真處理那個曲子.....但我也不能假裝這件事情沒有發生.....好吧,明天早點到公司,趕快把曲子編好.....不過,到他辦公室交曲子的時候,我還是要讓他知道,他昨天那樣對我說話,讓我很難過.....另外,也讓他知道,以後他對我有看法最好單獨和我談。”

其實這個過程我們的 孩子也同樣適用。如果我們也能傾聽孩子,雨他產生共情,那麼也能有助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但是,我們不是天生就會說產生共情的語言的,因為它不屬於我們“母語”的一部分。我們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一部分。我們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經歷。為了能流利地說出這種接納他人的“新語言”,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操練。

燦烈默默地拿出了一個小本本,記下。

幫助孩子面對他們感受的四個技巧;

1.全神貫注地傾聽。

2.用“哦.....”“嗯.....”“這樣啊.....”來回應他們的感受。

3.說出他們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

未完待續~

ps,樸西西有話說:

這篇小說的參考資料是《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這本書是樸西西做老師的時候,買的一本教育類參考書,感興趣的爸爸媽媽們,可以去找下這本書哦!

大家有什麼想說的都可以留言告訴我!

樸燦烈的育兒全記錄 1
樸燦烈的育兒全記錄 1
樸燦烈的育兒全記錄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