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失傳的河北民俗藝術,你見過嗎?

河北地域廣闊,自古以來也形成了獨特的風俗,下面5種失傳的河北民俗藝術,你見過嗎?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澱的河北地區,沿襲歷史民俗,形成了獨特魅力,成為外地遊人探尋的一大熱點。

5种失传的河北民俗艺术,你见过吗?

1、冀南皮影戲

冀南皮影戲源遠流長,據傳是北京宮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佈於河北南部,並影響到冀中、冀北等地區。冀南皮影戲是宋代中原皮影戲重要的嫡脈,它與河南皮影有著重要聯繫。

冀南皮影造型古樸,雕繪結合,造型體制簡練,體現著我國皮影戲的早期風貌。冀南皮影劇目豐富,演唱沒有文本,完全是口傳心授,對白幽默風趣,非常口語化,表演起來通俗易懂,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冀南皮影的道具主要有皮影造型、表演幕窗、伴奏樂器。樂隊配有板胡、二胡、悶笛、三絃、嗩吶、笙等樂器,現在又配上了電子琴。武場配有板鼓、戰鼓、大鼓、大鑼、小鑼、大鑔、小鑔、馬號、梆子等。冀南皮影戲班社依然保持著傳統的習俗,基本上體現了原生態皮影戲的表演形式。

冀南皮影戲有過輝煌的歷史,但時至今日卻陷入十分尷尬的生存境地,大多數皮影藝人年事已高無法演唱,中年藝人特別是年輕藝人很少,影戲箱也越來越少,有的班社只留下道具,而藝人已經沒有了。

5种失传的河北民俗艺术,你见过吗?

2、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有多種流派沿傳,有關“拉花”稱謂的傳說很多。一說拉花是在拉運牡丹花過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稱“拉花”;又說“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諧音;還說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

傳統井陘拉花有其顯著的藝術特色,以“擰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語彙,形成剛柔相濟、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風格。它舞姿健美、舒展有方、屈伸有度、抑揚迅變,擅於表現悲壯、悽婉、眷戀、歡悅等情緒,表演人數不等。拉花道具內涵豐富,各有其象徵寓意,如傘象徵風調雨順;包袱象徵豐衣足食;太平板象徵四季平安;霸王鞭象徵文治武功;花瓶象徵平安美滿等等。傳統井陘拉花主要表現內容有“六合同春”、“賣絨線”、“盼五更”、“下關東”等。

5种失传的河北民俗艺术,你见过吗?

3、常山戰鼓

常山戰鼓與山西威風鑼鼓、蘭州太平鼓、開封盤鼓並稱“中國四大名鼓”。

常山戰鼓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已具雛型,至明代已盛行於民間,石家莊市正定縣是歷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稱其為“常山戰鼓”。

常山戰鼓是由演奏打擊類樂器組合而成的民間鑼鼓,,俗稱架鼓。鼓隊編制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由單鼓、大鈸、小鑼、串鈴等打擊樂器組成。單鼓直徑50釐米,厚30釐米,鼓手用綵綢將鼓繫於腰間,手執一對塗有紅漆鯉魚狀的鼓槌,叉腿挺胸,兩臂圓掄,槌擊鼓面,或擊鼓邊,或兩槌互擊,鼓點變化萬千。

5种失传的河北民俗艺术,你见过吗?

4、深澤墜子戲

深澤墜子戲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劇種,也是全國稀有的地方劇種之一。廣泛流傳於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東部地區。深澤縣是墜子戲的發源地和發展的中心。墜子戲唱腔獨特,以真聲唱字,口齒清楚,通俗易懂,優美動聽,具有傳統戲曲的特徵,是融歌、舞、劇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

深澤墜子戲起源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由傳統的墜子書衍變而成。在演出過程中,說書藝人為引起廣大觀眾的興趣,穿戴戲劇服飾,簡易化妝上場,分角色表演墜子書,引起轟動,大大提高了觀眾了欣賞情趣,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從此,由二至三人的打板說書,逐步改變為墜子戲,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形成墜子戲的雛形,逐步發展壯大,五、六十年代達到墜子戲的鼎盛時期,廣大群眾觀賞墜子戲達到了痴迷地步,流傳著“賣了被子,看墜子”之說。

深澤墜子戲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戲曲文化。發掘、整理、搶救和保護深澤墜子戲,具有較高的價值。其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藝術個性,在戲曲史上實屬罕見。發掘、搶救和保護深澤墜子戲,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戲曲史,促進燕趙文化的發展,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設文化大省將產生重要作用。

5种失传的河北民俗艺术,你见过吗?

5、正定高照(中幡)

正定的民間花會藝術——高照(民間雜技)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城鋪(附城驛)村。高照,又叫中幡。起源於民國以前,已有百餘年曆史。據說,皇帝出行有盛大的儀仗隊,其中,幡旗必不可少。打舉幡旗的人在閒暇之時,就要弄幡旗,最終練得一身絕活。後來出宮,到正定,把此技藝傳給喜愛的村民,相傳沿習。

高照所用道具主要是粗大竹料,其長短、粗壯不一,最重的有近72公斤。表演前把竹竿用龍鳳小旗纏繞,上豎兩把花傘,竿頂還要插十支雉雞翎等作為裝飾。表演者用竹竿在身上做出各種動作,基本相當於雜技中的”頂竿》。高照的表演主要在傳統節日、喜慶、農閒之時,表現農民在太平年間慶祝豐收等等的喜悅之情,一般由幾個漢子輪流表演類似雜技的各種動作,動作靈活而多變,緊張又抓人。主要動作套路有:託塔、盤肘、二踢腳、雙武花、單武花、旱地拔蔥、孫猴背劍、二郎擔山、老虎大撅尾、跨籃等等。表演時,有鼓、樂、鑼伴奏,還有彩旗、竹幡助威。

千百年來生存和繁衍,保持穩定的法寶之一,在這些民俗藝術裡,我們能看到千百年來農村人們的淳樸,是一直保持不變的,他們對於長輩尊長的愛戴是我們傳統文化內核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