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的“臺”文化

原標題:【文化甘肅】武威的“臺”文化

作為國家公佈的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甘肅武威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自西漢武帝開疆拓土,武威屬漢地以來,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物產資源使武威成為了絲綢之路重鎮,以後還一度成為河西走廊重要的軍事要地,交通樞紐和政治、經濟中心。以十六國為例,當時中原戰亂不斷,而河西則偏安於一隅,大批中原人士為躲避戰亂,紛紛來到河西,河西地區一時人才濟濟,文化勃興,創造了輝煌的五涼文化。其中的前涼、南涼、北涼、後涼都曾在今武威(時稱姑臧)建都,這一時期河西文化的中心一直是在四涼的都城姑臧。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繁榮,必然導致文化與城市的發達。大量古代文物遺存就是這座城市曾經繁榮興盛的象徵。除此之外,在武威當地還曾存在過多座古臺,使這裡蘊涵著極其豐富的“臺”文化。

臺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建築形式。《呂氏春秋·仲夏》“積土四方而高曰臺。”因此,所謂的“臺”就是築土而起的高聳方形臺基。歷史上名臺較多,商有“鹿臺”,周有“靈臺”,楚有“章華臺”,三國有“銅雀臺”“冰井臺”“金虎臺”等等,最感人至深的莫過於“幽州臺”,讓陳子昂寫出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可以說“臺”文化曾充斥著整個古代史,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國人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

據不完全統計,武威歷史上曾先後有古臺數十座。這些古臺中,時代最久遠、臺名最多的是位於武威城西北約五里的皇娘娘臺。相傳此臺最早名“竇融臺”,是東漢時期為紀念保據河西有功的五郡大將軍竇融(前16-62年)而築。十六國時期,建都敦煌的西涼王李暠夫人尹氏曾被北涼沮渠蒙遜囚禁於此臺。唐代開國皇帝李淵自認是李暠之後,為紀念祖上,遂將此臺改名為“尹夫人臺”。並在臺上建有寺院,名尹臺寺。著名邊塞詩人岑參還曾登上此臺,作有《登涼州尹臺寺》:“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開。因從老僧飯,更上夫人臺”。明代洪武年間,駐守涼州的百戶(百人之長)劉林曾率領百多壯士與來犯元軍在此臺下血戰,由於寡不敵眾,劉林等人全部壯烈犧牲。人們敬重劉林等壯士的忠烈,在臺上修建了劉林祠,四時拜祭,香火不斷。至此,此臺又名劉林臺。《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都有關於此段歷史的記載。然至清代,此臺又稱女媧臺。乾隆年間《武威縣誌》有:“女媧臺,即劉林臺。城西北五里。”稱“女媧臺”者,此臺應與女媧神有關。女媧,又稱媧皇,或女陰娘娘。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傳說女媧曾摶土造人,送子繼嗣。她“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才使人類和萬物得以生息和繁衍,人們建女媧廟,就是對她的崇敬與懷念。但劉林臺上又是何時改祀女媧的,已無文獻可考。如今,此臺在當地稱“皇娘娘臺”或“皇臺”。一說是與西涼李暠夫人尹氏有關,因唐玄宗時曾加封李暠為“興聖皇帝”,尹氏則貴為皇后,可稱“娘娘”;一說是因曾供奉女媧娘娘。但這一臺名的起始年代同樣不知。

靈鈞臺

最壯觀的是前涼張茂所築靈鈞臺。這座高臺曾因其宏大的規模而多次被載入史冊,並被後世文人所詠歎。史載,靈鈞臺始建於大興四年(321年),後又於太寧初年(323年)復築,最終此臺築成。靈鈞臺“周輪八十餘堵,基高九仞”,推算此臺僅高度就在15米以上。是前涼達鼎盛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它的規模堪稱河西高臺之最。靈鈞臺也是武威最具爭議的一座古臺。此臺遺址被說有三處:分別為“雷臺”“東嶽臺”“海藏寺古臺”。“雷臺說”,起自上世紀末部分新出書籍,此說出處不知,武威學者李鼎文就曾“請其拿出證據”,至今無果。今已有作者通過考證,論證了今日“雷臺”內部實為漢墓封土,絕非靈鈞臺遺址。“東嶽臺說”,乾隆年間撰修的《武威縣誌》有:“東嶽臺,城東北二里許,即靈鈞臺”。“海藏寺古臺說”,見於清初沈翔的《涼州懷古十首》詩後,沈翔曾自注:“海藏寺,即靈鈞臺,涼王張茂築。”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海藏寺臺下挖出一塊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安肅兵備使者攝甘涼道事延棟立的《晉築靈鈞臺》碑碣,上書“東晉明帝太寧中涼王張茂之古臺”。東嶽臺與海藏寺古臺因各有依據,究竟孰為前涼靈鈞臺遺址,尚待更多資料的收集。

當今,在武威名氣最大的古臺是雷臺。雷臺,位於今武威市城北金羊鎮內。臺高約8.5米,南北長106米,東西寬60米, 因臺上道觀內供奉道教神仙雷祖而得名。此道觀始建年代不詳,乾隆三年《雷臺觀碑記》記載,至明代天順年間(1457-1464年)因“冰雹傷禾、敕建重修”。1969年9月,在雷臺下發現一座東漢晚期的大型磚室墓,出土了包括後被定為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在內的231件文物,墓主推測為一張姓將軍,年代約為東漢晚期(186-219年)。“雷臺漢墓”從此聞名於世。“雷臺”也是武威最具考古價值的古臺。因為這座古“臺”並非實際意義上的“臺”。它最初實為漢墓封土,以後墓葬封土又被重新利用、加固後才成為今日所見之“雷臺”。雷臺下的漢代墓葬群與一號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銅車馬以及其他隨葬器、臺上明清道教宮觀建築等都極具考古與保護價值。

雷臺

最具悲劇色彩的應是玉女臺。玉女臺為隋大業時姑臧(今武威)人李軌所築。其位置在原武威師範(今十八中)院內。李軌,為姑臧豪族。隋大業末,補為武威郡鷹揚府司馬。以後在昭武九姓胡人的支持下以武威為中心建立了胡漢結合的河西地方割據政權“大涼”。約二年後大涼為唐朝所滅。李軌被俘至長安,後為唐高祖所殺。《唐書·李軌傳》載:“軌敗,攜妻子上玉女臺,置酒為別。初,李軌信胡巫妄曰:‘上帝將遣玉女從天來。’遂召兵築臺以候女,多以糜損。”玉女,是天上仙女。李軌築玉女臺,無非是想玉女下凡,賜給自己長生、富貴、平安。然而,令李軌沒有想到的是正是由於玉女臺的修築,耗費巨大,致使民不聊生、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從而加速了大涼政權與自己的滅亡。直至兵敗,絕望之時,李軌攜妻兒登上玉女臺置酒話別,可能還是抱著一絲幻想、幻想玉女能夠真正降臨,救自己於危難。但最終他和家人還是難逃被殺的命運。李軌的亡國被殺,使這座古臺充滿了悲劇色彩。據說李軌之後,玉女臺被毀,不久在此臺址上覆建一臺,取名“鳳凰臺”。《武威文物概況》有這樣一段記載:“鳳凰臺與神鳥縣:縣城西南隅(今武師內),有土石堆積之丘形,俗呼鳳凰臺。按《南史》太極東堂畫鳳凰鳥,是鳳凰有神鳥之稱。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於姑臧城內設神鳥縣,與姑臧分理,姑臧理東,神鳥理西,鳳凰臺或神鳥縣之遺址,亦未可知,茲故錄之,以鳳凰臺與神鳥縣之參考”。

具有名人紀念意義的古臺為狄臺,即狄青臺。據《大清一統志》:“狄臺,在武威縣東五里,相傳為宋狄青所築”。《武威金石錄》記載其遺址在今金羊鎮窯溝村。傳說為宋狄青招討時在此練兵所築。狄青(1008-1057年),北宋名將。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他驍勇善戰,在與西夏作戰中屢建戰功。但狄青是否來過武威,已無法考證。明代以來的文人墨客對此臺多有詩詠,洪武年間被謫涼州(今武威)的詩人丁昂曾作《狄臺》一首,有“招討臺荒四百年,涼州風月幾悽然”。至清代,武威文人張玿美《涼州八景·狄臺菸草》:“千載勳名存面具,九層遺蹟在邊陲”句。從這些詩文看狄臺約建於北宋仁宗時期,當年也曾高聳、巍然。有說狄臺附近草木茂盛,水氣氤氳,常似籠罩著一層煙霧,別具一番景色,遂有“狄臺菸草”之名,曾為舊時涼州八景之一。

集清幽與靈秀於一體的古臺是位於武威城西的海藏寺內高臺。海藏寺始建年代不詳,元代曾為涼州藏傳四部寺之一,歷代多有修復。寺內古臺高約9米,長、寬各約50米。臺上有天王殿與無量殿,殿宇巍峨。無量殿還為海藏寺內現存最早的一座古建築。無量殿前有藥王泉,相傳與西藏布達拉宮的龍王潭相連。據明《錢璡張太監重修海藏寺碑記》記載此臺為成化年間張睿重修海藏寺時修築,但清初以後此臺又說是前涼張茂所築靈鈞臺遺址。目前臺上除立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安肅兵備使者攝甘涼道事延棟的《晉築靈鈞臺》碑刻外,天王殿上還高懸“靈鈞古臺”匾額,以示此臺為前涼張茂所築靈鈞臺遺址。每至夏日,此臺上藥泉甘冽,寺內古柏參天,臺前煙柳低垂,湖波粼粼,幾處相互映襯,愈發顯得古臺靈秀、古樸,成為少有的一處梵宮淨土。

東嶽臺,其位置在今武威市城北第十陸軍醫院後。東嶽臺之前稱謂已不知,一說先前為前涼張駿點將臺。清康熙年間《改建東嶽臺增創廟貌碑記》記載,康熙年間,將東嶽廟由城內改建於此臺上,故臺稱東嶽臺。東嶽廟,主祭泰山東嶽大帝。1952年文物普查時此臺上還有塑像,後毀於1958年。此臺一說也與前涼靈鈞臺有關,可惜近年來已被毀之殆盡。

新臺,據《晉書·沮渠蒙遜載記》“蒙遜寢於新臺,閹人王懷祖擊蒙遜,傷足,其妻孟氏擒斬之”。從這段記載看,新臺可能是沮渠蒙遜的一處寢殿所在地,此臺不見於之前史籍,可能為北涼時修建。

李陵臺,見於清代武威人張翽與陳炳奎詩文。張翽《涼州懷古》(三)有:“碧草春留蘇武澤,晴煙曉護李陵臺”。陳炳奎《涼州懷古》:“蘇武看羊空貽澤,李陵牧馬獨登臺”。李陵,西漢隴西成紀人,“飛將軍”李廣之孫,武帝時率兵出征匈奴,戰敗後降於匈奴。有關武威李陵臺僅見於此二詩中,清代之前史籍與詩文中未見,具體情況待考。

另有幾座古臺,方誌中未見,為武威現代學者考察所得:如王其英《武威金石錄》中錄有北極臺,王寶元《涼城滄桑》一書中記載了位於今武威大雲寺至郭家寨沿線的幾座古臺,分別為梓潼臺、大雲寺臺、喇嘛臺等。由於資料所限,這裡僅作簡單記錄。另有幾座古臺可能為古城牆或他用,未計在內。

古代的“臺”有著不同的功用。除用於遊娛、住所外,多與政治、軍事有關。前涼張茂所築的靈鈞臺,是將祭祀、觀天文地理的靈臺、鈞臺功用合二為一,而且可能還具有一定的軍事意義。而東嶽臺、大雲寺臺、喇嘛臺、梓潼臺等則是具有宗教性質的高臺建築;皇娘娘臺較為複雜,初稱竇融臺或尹夫人臺、劉林臺時其與狄臺、李陵臺一樣是具有紀念意義的古臺,後稱女媧臺時又具有了宗教性質;北涼沮渠蒙遜的“新臺”為住所之用;玉女臺(鳳凰臺)可說是迎祥瑞之臺。其餘部分古臺暫無文獻資料可考,作用不知。

皇娘娘臺遺址

作為河西地區存在古臺最多的城市,武威“臺”文化可謂源遠流長,是武威區別於河西其他地區的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這與武威重要的地理位置、曾經作為河西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是分不開的。這些古臺,是古人堅韌而充滿智慧的建築符號,也是武威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最好寫照。它們反映了先民們對於天文、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認識狀態,同時也是他們勤勞與智慧的象徵。這些古臺中,目前保存下來的僅有雷臺與海藏寺內古臺。大部分的古臺已散落在歷史長河中,消逝不見。只有它們的名字、故事偶爾會出現在一些古籍、詩文中,成為了文人們懷古、思悠的一部分。但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宛若一顆顆星辰,使古城武威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璀璨奪目、經久不息。

作者簡介:王麗霞,武威雷臺景區資深講解員,常年研讀雷臺漢文化、五涼文化,知識儲備和積累豐富,有多篇論文發表。

作者單位:涼州文化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