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空法師:什麼是凡夫?什麼是聖人?原來凡夫與聖人只差一個環節


聖空法師:什麼是凡夫?什麼是聖人?原來凡夫與聖人只差一個環節

聖空法師:什麼是凡夫?什麼是聖人?原來凡夫與聖人只差一個環節

“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

這一段經文把我們落入凡夫這個層面所起的思維體給講出來了。告訴我們“見明之時”,見有沒有跟著變成明啊?“見暗之時”,見有沒有跟著變成暗啊?所以,那我們“見空之時”,見有沒有跟著變成空啊?也就是說世間的法妙用千差萬別!

見,我們的性在眼睛稱為見性。中國人喜歡省略,其實見有兩種意思,第一個指的是相,第二個指的性。所以,為什麼《楞嚴經》在文學史上居首位啊?就是它每一個字都特別到位。所以,在這裡就告訴我們,不管相怎麼變,不管相怎麼樣來運用,我們永遠不顛倒,永遠知道真諦真理自性的這種規律。我們要想回歸真心自性,是不可以違背這個規律的。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其實這個見,見性從來沒有隨這一切去變化過,那是我們在真心自性運用的時候,我們跟著這個相忽起忽滅了。就像小孩出去看熱鬧一樣,看完一個,再看一個,結果跟著人家這個群體跑了,離家很遠很遠,最後找不到家了,變成孤兒了。有沒有這點兒意思?所以是我們在用的時候,自己立了知見,跟著這個相去追逐奔逸,越跑越遠,越跑越遠,結果回頭的時候,不認得真心自性了,忘卻了自己的家,所以成了孤兒流浪漢流落街頭了。

“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我們的見也沒成為牆壁,也沒成為門,它只是把這個顯現出來而起的這個妙用。“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什麼叫溫故知新?因為我們不斷重複這一生,所以佛法貴在燻修。那這一生幾十年下來,你不懂都懂,你不明白都明白。

人家說啊,持之以恆地堅持做一件事情,你一定是專家,持之以恆地堅持來做一件事情,你一定是贏家!

你看我在這裡堅持了三十多年,在這裡時間長了,就知道了,不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那你在這裡頭時間太短了,所以還不認識,不瞭解。就像我們上一節課講的,當我們去看水中的月亮,看水中的一切倒影的時候,我們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這裡頭有一個環節,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領悟到。

我們都知道水中的月亮、水中的倒影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在運用的當下,大家都在欣賞,沒有一個在運用、欣賞的當下立知見,到那兒:假的,像真的一樣,怎麼怎麼樣……沒有一個人去這樣說,是不是?所以在我們運用的當下,這個環節和真心自性是一模一樣的。

當我們去欣賞這一切世間美景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每個人都不會去立知見,都不會去加思維體,都不會去加自己的意思,而每個人都樂在其中。我們去運用世間一切法的時候,凡夫當真。當一個人真正明白真諦真理、宇宙間的規律的時候,你我他,就像看水中的月亮,和水中的倒影一樣,大家都心知肚明,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誰也不會去立知見,誰也不會有想法,誰也不會執著在這上面,誰也不會去說誰,也不會去貪嗔痴,誰也不會去想改變它,誰也不會想佔有它,想得到它,或是想去掉它,就是這種感覺,就對了啊!所以我們明明知道就是這麼回事,但是我們都願意去接受這個現實,是不是這樣?

所以,當一個人真正明白了宇宙真理,明白了整個大千世界就是夢中之事,誰都不會說,大家都樂在其中。但是這裡頭有一個環節,就是他從來不會貪著取捨,跟著它去變化奔逸。那凡夫就會跟著他貪著取捨奔逸。所以凡夫和聖人,就差在這一個環節上。明白的人他只會用,他也不會有想法;不明白的,在用的當下,有了想法。有了什麼想法?我執,然後貪嗔痴,取捨,然後想佔為已有,就開始殺盜淫。所以凡夫和聖人同時在用,就顯示出來什麼是凡夫,什麼是聖人了,差別就差別在這一個環節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