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 | 語道七

天地不仁 | 語道七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有朋友最近運氣不好,整日介唉聲嘆氣,也安慰過幾次,聽不進去。人們大多這樣,聽不進去的時候一般是運氣不好的時候,等聽的進去的時候,一般生活又平平靜靜,都是風浪過後的事兒了。後來見他又發了個動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按他的意思,是說,這老天爺真不夠意思啊,讓生活在世上的萬物活的豬狗不如!


既然讓我生在世上,何不讓我痛痛快快、萬事如意一些?


你瞧這就開始抱怨老天爺它把大家夥兒當成祭祀用的那種沒有生命的草狗了(古時候結紮草狗以作祭祀用)。


其實非要深究起這句話深意呢,正確的解讀是這樣:

天地並不區分“仁”或“不仁”的概念,萬物就在它的生息法則裡自然地生化繁衍、生老病死,很自然地從榮華走向枯萎。


它不會對你一個人特別好,也不會對其它眾生特別差。你安好時,大讚老天爺真好,“真是蒼天有眼啊!”,說了沒用,因為這句話說了,它聽見了也不會有什麼態度立場,也不會以後對你“更加照顧”;你失落時,就算把老天爺罵的豬狗不如,什麼“God is a dog”,沒用,它聽見了也不睬,因為豬狗和其它眾生在它眼裡沒有本質區別,都是雨落下成水,水蒸騰成汽,汽又遇冷凝結成雨,週而復始,萬物肉體生和滅都在相互轉化,甚至這些“雨”、“水”、“汽”都是些名相上的名字,對它來說都一樣。所以,它晦暗而博大,深沉而難測,如流水般生生不息,你處在其中,只是一滴水那樣,只能順勢而為,不可說它“仁”還是“不仁”。你也不知道你是在江裡還是海里,當你推論它是大河,其實它流到了大江,當你終於感嘆它是大江的時候,它百川歸海,奔瀉的江水到這裡才停下了腳步,內裡卻是暗流湧動,變數始止復生。


也有人說仁指“人”,這是不對的。這句話的後面其實還有句話,“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如果說“仁”是“人”,那麼“聖人不是人”,就很難通順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聖人不把“仁”常掛心中,中而庸之地對待百姓,讓百姓各自自得其所,就已經是真正的“仁愛”了。


據知乎網友魯魯小兄弟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其實不在《道德經》原文裡,據央視其中一期《探索發現》裡講的,屈原墓裡出版的《道德經》裡不存在這句話,那麼這句話極可能是看了儒家經典又看了老莊經典的學士,在儒家“仁”的對立面,創建了“不仁”的概念。


不管這句話是真有,還是假有,表面看來,倒確是老子思想觀念的濃縮,天地無為,所以萬物自然發展,聖人無為,所以百姓不因教化而自然受到教化。


有很多統治者做不到不仁和無為,他們自以為是仁愛有為的君主,認為自己有責任去指導百姓。比如今天告訴農民,種水稻比種小麥賺錢,大家把麥子拔了種上稻子,明天告訴牧民,養羊比養牛效益高,趕緊把牛宰了買小羊羔。這麼胡亂折騰之下,百姓必然越來越窮。而最好的統治方法就是不要替百姓操心,任他們自由發展。他們自己才知道怎麼做才能真正養活自己。


像前面文章 裡提及的,堯帝提倡孝親,於是大家開始對家人特別好,自此大家有了“親疏有別”的概念;舜帝提倡智慧,所以大家孩童都開始咿呀學語,古時候的惡劣環境和營養條件讓他們早早夭亡;另外商湯以武力滅夏,打破君王永定的說法,從此中國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周公怕周成王年幼,代為輔政,殺了幾個重臣,自此開創了代君主行使權力的先河,曹孟德之挾天子,司馬昭之心等等,惡習皆由此來。


天地不仁 | 語道七


天地不仁 | 語道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