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兩次實屬罕見!我國傳來令人嘆息的消息:

最近,我國西昌火箭發射場傳來令人嘆息的消息:長征三號乙型火箭發射失利。

當前世界有能力發射火箭的國家主要有美、中、俄、歐、日、印等國家和地區,其中最先進的發射和研發技術基本上都在美、中、俄這三國手中,而且普遍都擁有50年以上的航天經驗。即使是這樣,也沒人能保證發射能夠百分之百的成功。

接連兩次實屬罕見!我國傳來令人嘆息的消息:

美國航天飛機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返回途中,隔熱瓦失效,導致飛船失壓並解體,七名宇航員當場遇難;前蘇聯1971年聯盟11號的氣閥門更是在外太空被炸開,導致三名宇航員直接被暴露在真空環境之下,全部犧牲。

接連兩次實屬罕見!我國傳來令人嘆息的消息:

哥倫比亞號返回大氣層解體

人類的航天史上不乏事故和意外,航空航天本身就是一項危險非常高的事業,但是失敗不是誰都願意看到的。就在前不久,我國的長征七號改火箭就是因為技術故障而發射失利,而在此之前許多人認為中國的航天技術是全世界最可靠的,只是新火箭技術不夠成熟。但這次短時間內連續兩次發射失敗,相信我國眾多的航天工作者此時的心情比我們更難受。

接連兩次實屬罕見!我國傳來令人嘆息的消息:

長征七號火箭

今年第一次發射失利的長征七號改是新研發中型的載貨火箭,由於是該型號首飛的第一支火箭,風險自然不言而喻。而這次失利的長征三號乙雖然是成熟型號,但是由於疫情的影響,製造過程形成了斷層,而且成熟並不意味著能保障百分之百的成功。

火箭屬於高精尖產品,任何一點微小的瑕疵都會被放大,而且在設計製造火箭的過程中,保證百分之百是天方夜譚,舉個例子,開車三十年的老司機能保證自己百分之百不出事故嗎?更別提高風險的航天技術了。

而且相比連續失敗,此刻我們的航天從業人員更需要的是恢復信心,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走到目前來說實屬不易,每一項成果的背後都是無數科研人員嘔心瀝血換來的,我們不能因為偶然的失敗就對中國的航天事業失去信心,無論是接下來的北斗系統的最後一顆衛星,還是探月工程,亦或是未來的空間站,都對我國的航天工作者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但這次的事故也並非完全沒有意義,畢竟航天技術是一項對工作精度要求極高的系統性工作,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通過這次事故可以排查故障原因、管控風險、完善技術,對我國以後的航天事業展開有百利而無一害。

我們不用在意眼前的失敗,因為一直一帆風順反而不能促進航天科技的發展,要發展就要用新技術,用新技術就會有風險,這都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我也希望我們每個中國人能為中國航天工作者加油,願他們早日走出困境,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讓他們堅信我們十四億人民一定會成為最強的後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