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疫情研判的幕後“最強大腦”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

每一條措施如何出臺?

下一步疫情發展趨勢如何判斷?

防控措施如何動態調整?

……

四川依靠疫情研判的“智囊團”,

得以精準推出一項項防控決策。


四川疫情研判的幕後“最強大腦”

成都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大廳

最強大腦

這支“最強大腦”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國際交流中心、四川省人民醫院和電子科技大學等的相關專家組成。他們通過建立“六位一體”的綜合分析研判機制,為疫情提供決策依據。


【01】

研判疫情的“最強大腦”


3月5日下午5時,六組專家在四川衛健委14樓一個房間裡碰頭。一場“頭腦風暴”隨即開啟。
  

“市縣兩級無新發病例報告地區逐漸增多,時間逐漸增長,聚集性疫情也減少,顯示我省疫情程度持續降低,波及面縮小,疫情總體得到有效控制。”手握數據統計,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鍾波開門見山。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研判組專家欒榮生用數學模型對全省疫情進行估計和預測,其結論與鍾波相互印證。“近期病毒基本繁殖數R0=0.08,說明防控效果明顯。”他說。

此後,其他小組的負責人也就各自的研究報告作了介紹。作為主持人的四川省衛健委黨組書記沈驥一次次“打斷”發言,就關心的內容與專家展開討論,以確保研判內容的科學性。

從1月底到現在,類似研判會每三天都會開一次,三天一會商、一週一報告,供決策參考。

欒榮生說:

疫情之初,大家都有點緊張,四川到底會不會暴發、會有多少病例,大家心裡沒有底,只能利用國際上成熟的數學模型對疫情發展走向進行初步模擬。

不久,欒榮生帶領小組交出第一份“答卷”,對四川疫情走向進行初步判斷,其結果是四川不會暴發,輸入和本土病例最多不超過1000例。

欒榮生的這一判斷後來被證實。截至3月24日,四川累計新冠肺炎確診患者547人,21個市(州)實現本土確診住院病例清零。  

六個小組的研究方向各有側重。“只有以科學研究為基礎才能精準施策,這是建立‘六位一體’疫情研判機制的初衷。”沈驥說,“六位一體”研判機制從醫療救治、流行病學調查與科學研究、世衛組織研究成果、國際先進經驗、健康大數據等方面,形成定期更新的專家會商機制,旨在為政府決策提出專業性和綜合性並存的建議。


四川疫情研判的幕後“最強大腦”


【02】

一頁紙背後的上百份文獻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型傳染病,在沒有可直接複製粘貼的防控經驗、防控樣本的情況下,要做到有效防控,除了憑藉決策者的管理經驗,也需要多方面的證據支撐。”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研判組專家孫鑫介紹,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是在醫療決策中將臨床證據、專家經驗與患者實際狀況和意願三者相結合,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這樣的核心理念同樣適用。
在疫情發生早期,大家對疫情的傳播性、致死率等沒有清楚認識,基於此,華西醫院研判組從大量科研文獻中提煉有效信息,並用“可視化”方式,將信息提供給指揮部。

“最後的呈現可能只有一頁紙,但這背後可能是上百份文獻的整理分析。”孫鑫介紹,為明晰新冠病毒與流感、Sars、Mers等病毒的不同,五六人的團隊加班三天進行資料梳理。這些文獻既有《自然》《柳葉刀》等國際知名科學期刊,也有國內各專業院校的科研文章。


  
疾病診療也是華西醫院研判組的關注重點。孫鑫說,通過蒐集整理各類文獻,研判組在華西醫院各領域專家共同參與的基礎上,應用國際通用方法編制出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院感防控指南,現已適用於多個定點醫院。

在會商會上,四川省衛健委國際交流中心通過翻譯世界衛生組織有關新冠肺炎疫情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戰略防範和應對方案等重要動態,帶來世衛組織強調數學建模和高級分析的重要性、目前尚無新冠病毒通過食物傳播的證據等信息。
  
“這些信息,為各組研判決策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撐,也為疫情的防控提供了先進的策略與方法。”四川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03】

心中有“數”,決策更精準


正值復工復產關鍵時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研判組基於SEIR傳染病模型,對不同復工潮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進行“量化”預測。

孫鑫介紹,研判組設計出多種不同場景,“演算”出對應的量化數據,比如復工復產率從20%到100%,居家辦公率從20%到100%,以及輸入病例從0到20等不同情景組合下的累計預測確診病例數。“這樣的量化結果能直觀展示不同復工復產及居家辦公率對疫情防控的影響。”

在孫鑫看來,研判組要做的不是直接給一個結論,而是儘可能研判多場景下的不同結論,供決策者參考。

在疫情發生早期,研判組通過大數據瞭解到從湖北進入四川的人員數量,同時加入氣候溼度、溫度、PM2.5等參數形成預測模型,對這些人員入川將帶來多大影響作出研判。  “有了數據支撐,指揮部作出‘對從武漢等疫區入川人員實施隔離’的決定就有了底氣。”四川省疾病防控專家組組長、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預防醫學主任醫師祝小平說,研判組對密切接觸者系統研究後,明確提出要採取針對性更強的隔離措施,而當時全國並無明確要求,事實證明,這一建議對四川控制疫情起到重要作用。  

疫情防控是動態過程,防控措施是否有效,如何隨著趨勢變化變更,同樣離不開科研數據的支撐。

欒榮生所在研判組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R0值的變化。“這一數據是衡量防控措施是否見效的重要指標。”

欒榮生解釋說,R0指一個感染到某種傳染病的人,會把疾病傳染給多少人的平均數。比如R0為2,就是一個傳染病人會傳染2個人。據介紹,1月下旬,四川R0值就呈下降趨勢,這說明防控措施見到成效,若繼續保持防控力度,疫情向上發展的後續趨勢不會出現。


根據數學模型,研判組還會實時更新四川最大累計發病數,為下一步防控工作提供數據支撐。“通過預測我省唯一疫情高風險地區道孚縣2周後、3周後分別的發病數,我們建議暫不可將道孚縣調整為中風險地區,當地原有各項防控措施仍須繼續推進,不能削弱。”祝小平說。

  “現在,R0的數據基本在0,說明我們的防控措施取得顯著效果,包括傳染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隔離,傳播途徑基本被阻斷,易感人群宅家減少聚集。所以可以逐步恢復正常生活,意味著大家可以出門了。”欒榮生說。

關於四川省183個縣都已處於低風險區還戴不戴口罩的問題,祝小平說,通過近期研判分析,佩戴口罩要講科學,該戴的地方必須戴,不該戴的地方不用亂戴,不用時時、處處、人人戴口罩,處於人員密集場所還需要戴口罩,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情況下,可不戴口罩。“這也是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一個體現。”欒榮生說。

四川疫情研判的幕後“最強大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