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總是平的,日本鼓勵企業迴流的啟示

世界不總是平的,日本鼓勵企業迴流的啟示

有人說,常識是用來顛覆的,經濟學更是如此—— 那些正確的理論,只是迄今為止沒有被事實推翻而已。

新冠疫情的來襲似乎強硬地把世界切割為兩半——新冠之前(Before Corona)的世界與新冠之後(After Corona)的世界。

這段時間,我們經歷了太多“活久見”,見識了太多“神操作”,困惑於以往深信的經濟理論或常識,今天,我們策劃了“新冠疫情顛覆了哪些經濟學常識”這一專題,和大家分享近期的所聞所感。

2004年,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弗裡德曼寫了一本書——《世界是平的》,討論了日益加深的全球互聯,這本書核心內容是,通過合理的全球分工發揮不同國家的比較優勢,從而削減成本支出、提高勞動效率,最後全世界人民各司其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自此起,世界越變越平,各部分之間的連接也越來越深。這本書也成了一部未來學鉅著,先後推出了1.0、2.0、3.0版。

托馬斯•弗裡德曼曾自述創作這本書的時代背景:“2004年,Facebook才剛剛上線,twitter不過是一個發音,‘雲’仍然飄於空中,4G是一個停車場,Linkedln是一個監獄;對大多數人而言,App就是你發給大學的申請,Skype是一個錯別字,Big Data是一個說唱明星,而iPhone也不過是喬布斯的秘密項目。”

在新冠疫情暴發前,層出不窮的通信互聯技術使得全球範圍內的物資、人員和信息的流動達到人類歷史前所未有的空前規模。

我們看到的是,全球化分工體系影響了近二十年世界製造業的發展。例如,西方發達國家把產成品和半成品、零部件、原材料的加工製造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利用資本和技術獲取高額利潤,形成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產業分工。

再例如,跨國公司按水平分工的理論把產業鏈中一些產成品和半成品的加工外包給全球加工質量好、效率高、成本低的企業,形成全球化的產業鏈分工。

但在新冠之後的世界裡,人們開始摒棄了“世界是平的”的信仰。

改革供應鏈,世界不“平坦”

3月31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考察了一家位於曼恩-盧瓦爾省的一家口罩生產企業,並指出:“今後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要在法國生產更多的產品。”此外,他還承諾“將在今年底前在為法國生產防護口罩上‘完全獨立’”。

與大多數其他國家一樣,疫情爆發時法國口罩庫存嚴重不足。據悉,法國前線醫護人員每週需要約4000萬個口罩,政府已訂購超過10億個口罩,將在未來數週交貨。

根據法國衛生部數據,3月31日這一天,法國24小時新增499個死亡病例,創下疫情以來最黑暗一天。

疫情的恣意蔓延讓許多國家繃緊了神經,口罩作為衛生防護物資的作用被無限放大,當然,受疫情影響較重的國家,其所反思的產業鏈佈局問題,不僅限於醫療物資領域。

4月10日,據彭博社報道,為應對新冠疫情對於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出了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的一項抗疫經濟救助計劃。

這一計劃的“改革供應鏈”項目,專門列出了24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這其中有2200億日元將用於資助日本企業將產線遷回日本本土,235億日元將用於資助日本公司將工廠轉移至其他國家。

自2004年以來,中國一直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但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不少工廠關閉,日本從中國的進口也受阻。數據顯示,今年二月份日本進口量較上年同期下降了14%,其中來自中國的進口量下降了近一半。

3月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主持了“未來投資會議”,他聽取了財界領袖們的意見之後指出:在中國向日本出口的產品供給出現減少、整個產業鏈遭受影響的擔憂中,我們必須考慮讓那些對一個國家依存度較高的產品、附加價值高的產品,生產基地迴歸日本國內。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產品,儘量不要依存於一個國家,向東南亞各國轉移,實現生產據點的多元化。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近日撰文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安倍說這話的時候,特朗普還在說‘美國不會發生疫情’,歐洲還只是一點點風浪。也就是說,當時日本在海外的企業,只在中國吃了苦頭,當時在歐美和東南亞都正常生產。”

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徐靜波表示,日本五大車企在海外的所有工廠,目前只有在中國的工廠恢復了正常的生產,其他大都關停了。所以,安倍在3月5日時說的話,放在現在的疫情環境中,是有誤區的。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國家之間戰略互信不斷減弱,已經是近幾年的事實,即使沒有新冠疫情,全球供應鏈也會因此面臨收縮的壓力。

“如果跨國企業會出於政治壓力或生產穩定的考慮,增加供應鏈的本地化程度,同時減少生產外包,那麼全球供應鏈收縮的程度會更大。”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熵一資本首席經濟學家何帆的研究團隊近日發文指出。

供應鏈重構,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疫情期間,很多大型跨國製造企業遇到了海外投資的困難,承受了經濟上的損失,或許這就是一些國家開始考慮重塑供應鏈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傳統水平分工的全球產業鏈體系抗風險能力弱,需要調整。”CF40學術顧問、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近日撰文指出: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產業鏈上各類企業不分國家和地區,根據自身優勢進行水平分工是十分合理的,有助於產品成本的降低,但是,實際上地球是圓的、世界不是始終那麼平的。

他進一步分析,由於水平分工產業鏈的單純逐利,導致鏈上每個環節都已經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把產業鏈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運轉到了極致,鏈上成員很少考慮一旦發生全球性事件時這樣極致運行的產業鏈蘊含著的巨大風險——一旦遇上人類社會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社會動盪、新冠疫情等全球性危機,牽一髮而動全身,就會打破緊繃的全球水平分工產業鏈平衡,信息阻斷、物流停滯,讓原來不同地域協同生產的優勢瞬間轉變為劣勢,過大的物理距離把產業鏈分割得支離破碎,從而給全球製造業帶來災難性的倒退。

如何既能實現產業鏈全球化水平分工,又能避免各種不可控因素帶來的產業鏈斷裂風險呢?黃奇帆提出,最合理的方法就是讓這種產業分工能夠在某些地域聚集成垂直整合的產業鏈集群。

所謂產業鏈集群,是數字時代的垂直整合型生產關係——在一定地域內的全球化水平分工,提高全球產業鏈抗風險能力的產物。

黃奇帆解釋稱,產業鏈集群上的企業不再廣泛分佈在地球每一個角落,而是要選擇合適的地區,在 1 小時到 3 小時車程半徑內形成整個上中下游 70% 以上的零部件、半成品的集群化生產基地。這樣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運輸成本,縮短物流時間,提高物流調度效率,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種自然災害、疫情災難的衝擊,通過集群化極大地強化了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

如果未來供應鏈重構,更加趨於當地化,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何帆認為,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者,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仍在可控範圍之內,因為全球供應鏈可能出現的變化,並沒有違背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基本邏輯: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低技術密集度的產品佔比基本與之相當,而中低技術密集度產品佔中國出口的比重依然偏高,未來是向外轉移的重點領域。同時,高技術密集度的產品還有很大的提升潛力。未來,無論中低技術密集度產品生產是迴流到發達經濟體內還是去往其他經濟體,其實是中國產業升級的直接結果。而對於高技術密集度產品來說,當前國內生產本就不足,有很大提升的潛力

面對新的挑戰,何帆認為,中國應多管齊下,化解短期挑戰,順應長期趨勢,化危機為轉機,促進中國製造業升級。

1、《徐靜波:日本企業真的會撤離中國嗎?》;第一財經

2、《黃奇帆:疫情對全球製造業未來趨勢的影響—發展水平分工與垂直整合相結合的產業鏈集群》;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

3、《維持現狀OR生產本地化?全球供應鏈演化路徑與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原子智庫-騰訊新聞

世界不总是平的,日本鼓励企业回流的启示
世界不总是平的,日本鼓励企业回流的启示世界不总是平的,日本鼓励企业回流的启示

責編:瑟瑟 |視覺:李盼 東子監製:卜海森 李俊虎

世界不总是平的,日本鼓励企业回流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