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為什麼不富裕?皆因《易經》道出這3條天規!

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的協和醫院,一位老人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便離開了這個世界:

中國將來贏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

這個老人便是我們都熟悉得到中國中央研究院的院士馮友蘭老先生! 為什麼馮友蘭老先生臨終前,還不忘告誡後人《易經》的重要性呢?

家庭為什麼不富裕?皆因《易經》道出這3條天規!

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要從《易經》開始說起!

從古代開始,我們對《易經》就有著“封建迷信”的印象,但是都不知道易經的博大精深,它包羅萬象,放眼整個世界,能與之相媲美的,那也是寥寥無幾

孔子晚年獨鑽《易經》,甚至翻斷了編竹簡的繩子;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說過:千萬不要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就天亮了,足見其智慧的廣博

我們中國的故宮就是按照《易經》的卦理來設計的,其中蘊含著精密數學原理,歷經600多年的洗禮,依然是金碧輝煌。

家庭為什麼不富裕?皆因《易經》道出這3條天規!

如今作為電商巨頭的創始人,馬雲也給年輕人留下了忠告,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少走彎路。面對年輕人對職場未來的迷茫時,馬雲只回復了一句:職場人都應該讀一讀《易經》。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只有讀懂了《易經》,才能讀懂為人處世之道。

《易經》透露的這3條天規,揭示家庭為什麼不富裕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積了厚德的人家福報一定很大,子孫後代都跟著沾光。比如孔子的後代,孟子的後代,范仲淹的後代,曾國藩的後代,林則徐的後代等等。


家庭為什麼不富裕?皆因《易經》道出這3條天規!

積德成善,積累的善行多了,善報才會慢慢的體現出來,就像《濟公傳》中只有做壞事的人才會得一些怪病,修路劍橋你的病才會慢慢的好轉。

只有做到一生都積累陰德,如此長時間的做善事所積累的福報是十分厚重的,進而能夠影響到整個家族的興旺。

順天應人,適時而動

文中說的順天,及時按照天道的客觀規律辦事,要重視存在,順應自然還要遵守規律,循“道”守義。我們也可以把這一點理解為懂借勢,順勢而為,不要逆天而行 。


家庭為什麼不富裕?皆因《易經》道出這3條天規!

應人就是做人要講人性,講人品,講人情,正大光明的為人處事,不做違背良心的事。順應人心,可以利己但不能損人,經營好人脈,做順應人心的事,以得人和。

這樣就會有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只要做到這一點,相信大富大貴只是遲早的事情。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說的“自”不是“來自”而是指我們“自己”,“自天佑之”這是告訴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天”才會幫助我們,也是“天助自助者”。在困難面前,不要等待被人去援助,要自己想要辦法克服困難,在哪裡摔倒就要在哪裡爬起來,這樣才能走的更長遠。

家庭為什麼不富裕?皆因《易經》道出這3條天規!

不僅如此,《易經》中還存在著開啟生命密碼的鑰匙

在1953年,兩位外國科學家首次發現了人類遺傳基因的雙螺旋結構,在隨後的1966年,科學家尼倫伯等人破譯出了全部的遺傳密碼。

在這之後,一個驚人的發現就誕生了,我們體內的DNA通過3個一級關聯後,總共可以組成64中三聯體,而西方科學家通過一定的對比之後發現《易經》中的64卦與遺傳密碼不謀而合

家庭為什麼不富裕?皆因《易經》道出這3條天規!

《易經》與生活息息相關

《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著名的神秘作品,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占筮書,同時也是一部凝結著遠古先民銳睿智卓識的哲學著作,成為了中國哲學思想的總源頭。

幾千年來,《易經》被廣泛的應用在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人文,科學,哲學等領域中。

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簡至繁,也可重回樸素,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一生只要讀懂《易經》就夠了。

《易經》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昇華,是經典中的經典,很多人都覺得《易經》這本書比較難讀懂。這本書非常的深奧,但又很想了解它,探索它。

家庭為什麼不富裕?皆因《易經》道出這3條天規!

我把我最近在看的這本白話文圖解版本的《圖解易經》推薦給大家,這本書把難懂的古文翻譯成通俗易懂的帶有圖文的白話文,使《易經》讀起來更加通俗有趣。


家庭為什麼不富裕?皆因《易經》道出這3條天規!


這本《圖解易經》採用的是現在圖解的手法穿插多幅精美插畫,文白對照能夠然給我們在輕鬆的氛圍中領悟更多古人的智慧。

而且這本書中有詳細的註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故事準確的理解原著的精妙。


家庭為什麼不富裕?皆因《易經》道出這3條天規!


易經裡可不僅只有深奧的大道理,還有貼近生活的人生智慧!

希望這本《圖解易經》可以幫大家更好的理解古人在《易經》中真正想留給我們的智慧。

家庭為什麼不富裕?皆因《易經》道出這3條天規!

這本《圖解易經》僅需49.8塊錢,也就是一張電影票的價錢,就能夠讓你受益匪淺。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易經》古老的魅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