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創業潮中的老資本:成敗幾何?


印尼創業潮中的老資本:成敗幾何?

編者按:本文選自 KrASIA ,原文標題 Old money is sloshing through Indonesia’s tech industry ,作者 Ursula Florene 。

自本世紀初以來,印尼互聯網經濟不斷增長,該國也隨之成為了東南亞最賺錢的市場。而印尼最富有的幾個傳統家族更是從中看到了為其商業集團開疆拓土的機會。

由谷歌( Google )、淡馬錫( Temasek )和貝恩公司( Bain & Company )聯合發佈的一份報告預計,印尼的數字經濟市場在未來將成為東南亞之首,到 2025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1300 億美元。印尼擁有一個1.7億用戶的互聯網數字市場,這份報告更是指出了這個國家在未來幾年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日本、中國和印度等地區的投資者都加入了印尼的投資潮,這說明印尼本土的科技企業也已經逐漸引起了全球投資者的關注。

印尼當地的傳統大亨自然不想錯過這一投資機遇。

而近幾年來,印尼家族企業的接班人們也開始嶄露鋒芒。這些渴望立身揚名的年輕人在家族企業中逐漸開始擔任重要職務,並希望給家族企業帶來一些重要的改變。在信息化時代中長大的他們能更好地理解科技市場中初創公司面臨的風險和機遇,也因此能注意到此前父輩無法想象的投資機遇,為家族企業創造新財富。

KrASIA 梳理了最著名的五家印尼家族集團,這些集團在當地創投生態的成長過程當中起了重要作用。一些家族企業嘗試創辦了自己旗下的科技企業,一些則成為了創業公司背後的投資者。

Hartono 家族

印尼創業潮中的老資本:成敗幾何?

資料來源:亞洲科技(Tech in Asia)、福布斯、GDP Ventures

談到印尼的家族企業集團,首當其衝就是老牌 Hartono 家族。過去十年間,Hartono 家族的兩位族長黃惠忠( Robert Budi Hartono )和黃惠祥( Michael “Bambang” Hartono )在印尼富豪榜上一直名列前茅。

Hartono 家族靠著印尼最大的菸草製造商針記( Djarum )賺到了第一桶金。在1997 年到 1998 年亞洲經濟危機期間,Hartono 兄弟收購了中亞銀行( Bank Central Asia )的部分股權,該銀行屬於另一家企業集團三林( Salim )。這筆交易所帶來的收益佔到了他們當前收入的三分之二。

黃惠忠有三個兒子,其中 Martin Basuki Hartono 正帶領家族開始為多個領域的初創企業投資。1998 年,在美國完成學業的 Martin 回到雅加達,加入了家族企業針記集團,擔任技術總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總會談到自己對技術的熱愛。

針記集團並未嘗試自己創立創業公司,而是扮演著投資人和贊助商的角色。在2010 年,Martin 在父親的支持下創立了 VC Global Digital Prima Venture(簡稱 GDP Venture )。擁有高達1億美元資金的 Martin 開始了一波頗具影響力的投資,買下了當時印尼最大的互聯網論壇 Kaskus、熱門購物網站 Blibli.com 、在線旅遊應用 Tiket.com、超級應用 Gojek 和健康科技應用 HaloDoc 的部分股份。

Martin 還熱衷於培養下一代科技企業家,比如 PT Merah Putih Colony。這家公司運營著印尼首家科技和數字孵化器 Merah Putih Incubator。

Riady 家族

印尼創業潮中的老資本:成敗幾何?

資料來源:日經亞洲觀察(Nikkei Asian Review)、Katadata

Riady 家族的創始人是李文正( Mochtar Riady )。1948 年,Riady 家族創立力寶銀行( Lippo Bank ),開啟了家族事業。後來,他們利用力寶銀行的平臺發展起了房地產開發業務,後來房地產業務最終成為了家族最大的收入來源。Riady 家族的業務廣泛,包括酒店、零售、醫療、教育、媒體、電信、金融服務和投資以及數字技術領域。

帶領力寶集團( Lippo Group )進軍科技行業的是現任董事 John Riady。他參與了力寶集團大多數與科技相關的交易,是Riady家族“數字帝國”的代言人。

這位年輕的常春藤大學畢業生是風投機構 Venturra Capital 的三位管理合夥人之一。Venturra Capital 此前名為“力寶數字風投”( Lippo Digital Ventures ),是一家關注多個領域的風險投資機構。該機構在創立第一年籌集了 1.5 億美元,並對各種新興領域的初創公司進行了投資。該機構投資的公司包括總部位於印尼的教育科技初創公司 Ruangguru 和時尚電商平臺 Zilingo。

2018 年 9 月,Venturra Capital 推出了一支新的種子基金 Venturra Discovery,從力寶集團籌集了 1500 萬美元。該基金的目標是在 2022 年前進行 30 到 40 次規模在 20 萬到 50 萬美元之間的投資。

他們的投資機構還與總部位於新加坡的超級應用 Grab 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John Riady 表示,力寶集團通過 Venturra Capital 投資了 Grab,是 Grab 的“早期投資者之一”。

同年,力寶集團還嘗試推出了自己的電商平臺 Matahari Mall,希望把旗下實體商場 Matahari 百貨公司搬到線上。集團的首期投資金額達到 5 億美元, 旨在助力Matahari Mall 成為“印尼阿里巴巴”。

然而他們並未得償所願。2016 年,Matahari Mall 從日本三井集團獲得了 1 億美元,後又從 Matahari 百貨公司獲得了 4420 萬美元,但卻依然無法與阿里巴巴投資的 Tokopedia 和 Lazada 等競爭對手匹敵。最終,力寶集團於 2018 年 11 月關閉了 Matahari Mall,將其與 Matahari 百貨公司在線官網 matahari.com 合併。Riady 家族的族長李文正後來認為 Matahari Mall 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並在下一次投資數字市場前吸取了這一教訓。

2016 年 12 月,力寶集團推出了一款移動支付應用 Ovo。2019 年,Ovo 成為了印尼第五家獨角獸企業,同年 3 月估值達到了 29 億美元。但這一光鮮的成績背後是鉅額的資金支持。李文正表示,力寶集團每月要花費 5000 萬美元維持 Ovo 運營。據報道,由於不想繼續燒錢,力寶集團最終出售了這家金融科技公司超過 70% 的股份。

迄今為止,力寶集團一直在印尼數字化經濟的浪潮中不斷嘗試與發展。

Widjaja 家族

印尼創業潮中的老資本:成敗幾何?

資料來源:福布斯(Forbes)、SMDV

Widjaja 家族創立並掌控著業務範圍廣泛的金光集團( Sinar Mas Group )。家族創始人黃奕聰( Eka Tjipta Widjaja )於 1938 年創立了金光公司。1972 年,他在印尼主要城市蘇臘巴亞( Surabaya )創立了造紙企業 Tjiwi Kimia。同年,他攜手 Duta Pertiwi 進入房地產行業。隨後,金光集團又在造紙業進一步擴張,並進軍金融服務領域和電信領域。

2012 年,金光集團與 East Ventrues 合作,成為了第一批投資數字化初創公司的家族企業之一。他們知名的投資項目包括咖啡連鎖店 Fore Coffee、電商巨頭 Tokopedia 和在線旅遊機構 Traveloka。

2018 年,金光集團攜手 East Ventures 和雅虎日本( Yahoo Japan ),共同創立了 EV Growth 風險投資公司,專注投資處於成長階段的創業公司。

同年,金光集團成立了自己的科技企業風險投資公司金光數字風投( Sinar Mas Digital Ventures,簡稱 SMDV )。目前 SMDV 已經投資了在線生鮮服務平臺 HappyFresh、廣告創業公司 Stickearn 和物流軟件服務公司 Waresix 等創業公司。

目前,SMDV 由非 Widjaja 家族成員的常務董事 Ari Awan 管理領導。不過,Widjaja 家族的一位女性繼承人 Jesslyne Widjaja 經常出席基金公告會。她在媒體的報道中僅以“ SMDV 代表”的身份出現,目前外界尚不清楚她在投資部門的職位。

這一年金光集團還成立了 Latitude Venture Partners( LVP ),由 Linda Wijaya( Wijaya 是 Widjaja 的現代拼法)擔任管理合夥人。不同於 SMDV,LVP 既是風險投資機構的建立者又是投資者,而且這兩類業務的佔比約為80%和20%。作為風險投資商,LVP 與發展初期的創業公司合作併為他們提供資金;作為純粹的投資者,LVP 關注發展中後期的創業公司,每輪都會投資 100到1000 萬美元。

SMDV 投資各行各業,LVP 則更專注健康科技和金融科技公司。SehatQ 是 LVP 投資的一個知名項目,該項目是 Linda Wijaya 本人於2018年創立的一個醫療保健應用。除此之外,LVP 並未分享其他投資信息。

目前為止,Widjaja 家族一直閉口不談家族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投資情況。大多數時候,他們都以投資人的身份活躍在幕後,幫助企業家創業。

Salim 家族

印尼創業潮中的老資本:成敗幾何?

三林集團( Salim Group )由林紹良( Sudono Salim )創立於 1972 年,因生產方便麵知名品牌 Indomie 而聞名。除了大型麵粉製品公司 Bogasari 和食品製造企業 Indofood,三林集團還有許多其他的業務。過去幾十年間,他們將業務拓展到了房地產開發和商業地產領域。與此同時,他們還經營著印尼最大的零售連鎖店之一的 Indomaret ,該零售店在印尼共擁有 14000 家門店。

三林集團 2014 年起開始投資數字信息領域。當時集團通過位於菲律賓的電信子公司菲律賓長途電話公司( Philippine Long Distance Telephone Company ),向柏林的火箭互聯網公司( Rocket Internet )投資了 4.45 億美元。儘管這筆投資沒能帶來豐厚的回報,但三林集團並未就此退出該領域。

2017 年,三林集團攜手新加坡國立大學(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Enterprise ),在雅加達一處最繁華的商業區創立了 Block 71 孵化器,用它來發掘當地科技市場。據悉,這項合作的促成者是該集團的第三代繼承人 Axton Salim。據當地媒體 Katadata 報道,這位 41 歲繼承人認為,印尼的創業公司提供了許多值得投資的新創意。同時 Axton 還透露,他們的家族企業已經投資了新加坡的智能儲物櫃服務創業公司 Popbox。

同年,三林集團和韓國樂天集團( Lotte Group )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推出了電商平臺 iLotte,該平臺主要向印尼顧客銷售韓國的美容產品。集團還與日本生物識別創業公司 Liquid Inc 達成了合作,計劃共同推出一種利用指紋認證的安全移動支付服務。

Sariaatmadja 家族

印尼創業潮中的老資本:成敗幾何?

資料來源:KMK Online、Katadata

1983 年,Sariaatmadja 家族創立了 PT Elang Mahkota Teknologi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Emtek 集團。Emtek 集團最初是一家個人電腦服務供應商,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家現代化的綜合企業集團。其主要涉及三大領域:媒體、電信和 IT 解決方案、連接器。

Emtek 集團在數字技術領域最出名的舉措是在 2016 年通過其科技子公司 Kreatif Media Karya Online(簡稱 KMK Online )收購了 BlackBerry Messenger 。許多人認為此舉相當武斷,因為當時許多用戶已經改用越來越受歡迎的 WhatsApp 。

除此之外,KMK Online 還投資了時尚電商平臺 Bobobobo、面向穆斯林群體的時尚電商平臺 Hijup 和大型電商平臺 Bukalapak 。他們還向 Vidio 等媒體創業公司大量投資,鞏固了自身印尼媒體巨頭的地位。

展望未來

總的來說,在人脈關係、商業模式以及自然資源和人才的獲取這幾個方面,亞洲企業集團比規模較小的企業有更多的優勢。但在印尼新興的數字市場上,本土科技創業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還是外國投資者,尤其是對一些有潛力最終成為十角獸和獨角獸公司的投資。

貝恩公司 2018 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自2014 年以來,企業集團享有的優勢正在不斷減少。

印度尼西亞大學( University of Indonesia )的經濟研究員 Fithra Faisal Hastiadi 在接受 KrASIA 採訪時解釋了印尼巨頭不願在創業領域深挖的原因:“我們看到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這些企業集團非常依賴資產快速盈利的傳統商業模式,而創業公司追求的是吸引力、估值、槓桿和市場主導地位。”

一般來說,企業集團更有興趣投資那些承諾能在兩年內盈利的公司。然而,一家創業公司可能維持超過五年高估值、無盈利的經營狀態。因此嘗試自己建立創業公司的企業集團往往會中途放棄,比如力寶集團的 MatahariMall 和 Ovo。在數字經濟領域摸爬滾打往往需要一種截然不同的心態。Hastiadi 表示,“傳統思維”是阻止這些企業集團大額投資的最大阻礙之一。儘管這些家族財力雄厚,但他們更願意好好保護自己的資金,對前來尋求資金的創始人要求更高。

他還提到:“大多數企業集團還是在做傳統投資,比如他們會追求很高的投資回報率。創業公司就不適用這種模式。他們需要把對創業公司的投資看作沉沒成本。”與此同時,諸如風險投資人之類的外國投資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創業投資的風險本質,因此他們成為了創始人的首選資金來源。

在數字化時代的快速變化中,企業集團如果不想錯過這股熱潮,一個安全的辦法是扮演培養者的角色。這些家族在經營企業方面擁有豐富成熟的經驗,是新企業家的“理想導師”。Hartono 家族的Martin Hartono 投資的孵化器 Merah Putih Incubator 和三林集團繼承人 Axton Salim 投資的孵化器 Block 71 就都運用了這種策略。

Hastiadi 表示,孵化器項目是一種新型的企業集團。為了主導市場,他們必須控制端到端的供應鏈。因此,在孵化器項目的幫助下,企業集團能從早期開始密切觀察一家創業公司並提供合理性建議,從而幫助創業公司獲得更大的成功機會。

他解釋到:“孵化器模式對他們很有利,因為企業集團即有資金,又瞭解商業模式。孵化器模式還提供了一個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創業公司特點的窗口,讓他們能夠了解創業公司的需求。如果他們發現了創業公司的失敗跡象,他們也能將資金轉移到其他的潛在項目上。”

目前,與房地產和銀行等傳統行業相比,投資創業公司的回報通常只佔到企業集團投資的一小部分。然而,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增長,數字服務產生的利潤也將迅速增長。

Hastiadi 認為:“如果企業集團不想錯過這股熱潮,他們就需要進一步發展孵化器項目,並且從一開始就加強對創業公司的瞭解和掌控。他們必須知道這些投資是沉沒成本,而成功的機會比失敗的機會要小得多。”

這意味著,印尼巨頭需要保持耐心。即使一些企業可能正在賠錢,但如果老資本企業們願意改變觀點,那麼他們投資的科技創企在十年後有可能已經成為了數字市場的領頭羊。

頭圖|IC Phot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