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斷力:為什麼斷舍離的時候總是扔不掉?


決斷力:為什麼斷舍離的時候總是扔不掉?

問:


飯飯你好:我在實踐上,看了一些極簡主義和斷舍離的文章,在“斷”的方面有一定的進步。買東西不再求多求便宜,控制了物品的新增。

但在“舍”方面,我也非常想家裡能“空無一物”一樣的整潔,但當整理東西時,總覺得這也會用到,那也會用到,一件都沒扔出去,或者是能扔的很少。 而且家裡小孩雜七雜八的東西也比較多,怎樣才能讓家裡做到極簡?

- - - - - - - - - - - - - - - - - - - - -

答:

其實還是「斷」的問題,因為斷不了所以舍不掉。內心有了決斷,捨棄就會很簡單。

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紹過一些方法,比如:用箱子封存,3個月後還沒有拿出來的東西就全部扔掉;模擬搬家或把全部東西鋪在床上或地上,強制自己直面整理……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些方法的本質,其實是在鍛鍊你的「決斷力」

通過一次次在物品上的決斷練習,從小到大,會讓我們在捨棄過程中的“害怕失去”和“可能用得上”的擔心越來越少。

決斷力的提升是一個過程,需要慢慢練習才能掌握。剛開始可能會有些辛苦,但是到後面捨棄自己不需要的物品,會變得很簡單,而且很享受這種捨棄後帶來的輕鬆感。

決斷力:為什麼斷舍離的時候總是扔不掉?


並且,不只是在捨棄物品上。

決斷力的提升,還會讓你在生活的其它方面的選擇也變得簡單,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猶豫和糾結。很踐行極簡生活的朋友,都是因為感受到這種輕鬆,才喜歡上這種生活方式。

說到這裡,有沒有讓你對「決斷力」這個概念更重視呢?可能你還是覺得有些抽象,不知道怎麼理解,沒關係,接著看。


我所理解的不一樣的斷舍離

「斷舍離」這個概念在山下英書中,斷指的是斷絕增加不需要的物品。


決斷力:為什麼斷舍離的時候總是扔不掉?

(來自斷舍離書籍)

而我理解的斷舍離,斷還有一層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精神上變得更具有決斷力。

內心有了決斷,捨棄就會變成很輕鬆和自然的行為。而享受到捨棄後帶來的輕鬆舒適後,離(脫離執念)的狀態也會更容易保持。

許多微信上與我交流的讀者,都是在「斷」這件事上難以做到。

為什麼難?

真的是把一個物品扔到垃圾桶裡這個動作很難嗎?不是的,常常是那個物品背後代表的「某種精神需要」難以捨棄。

比如最常阻撓我們丟棄的理由:“以後可能會用到。”這背後的需求可能是「安全感」,擔心沒有就會很麻煩(哪怕這種可能性很小)。

再比如,積灰了很久的烤箱和咖啡機,佔地方卻不扔。那背後「斷」不了的精神需求應該是對精緻生活的期待和偶爾朋友來家裡可以Show一下的小小虛榮心。

發現沒?看見了那個真正「斷」不了的需求之後,辨別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就會更簡單,我們的決斷力和看見生活本質的能力也會更強。

記得我以前會裝很多酷炫的App,即使沒怎麼用,換新手機的時候還一定要一個個下載和重複繁瑣的登錄,為的就是有機會在朋友面前用到,可以顯得我很“Geek”。

但意識到這個需求後我馬上發現,在朋友面前裝Geek的時刻根本沒發生過好嘛!既然達不到我的目的,這麼費勁就毫無意義,刪掉這些App也就變得順其自然了。

不斷地審視,你會發現很多類似這樣“覺醒”時刻,精神上想清楚了,捨棄就都變得簡單了。

寫在最後:

今天聊的是「決斷力」的話題,但其實更底層的還是「審視」自己生活的習慣。

正如前段時間朋友引用蘇格拉底臨死前說的一句話: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每次聽都覺得好有道理,但真的做到並不容易。

因為審視意味著不斷讓自己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並且常常伴隨著很多探索、拷問、掙扎......有時候甚至是長久的絕望,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總說,成長一定是痛的。

我常會陷入這種自我懷疑中,雖然痛苦,但這也成為了改變和變好的動力。那種不斷髮現並實現更好的自我的過程,充滿了愉悅和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