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事與願違,請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你每天都快樂嗎,遇到挫折和苦難,是微笑著坦然面對,還是每天憂鬱只活在屬於自己的氛圍裡,悲天憫人萬念俱灰,覺得生活充滿灰色沒有希望?

如果事與願違,請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第一個要點是悲觀者和樂觀者的心理特點

有一種人,當他們的人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他總是相信壞事都是自己造成的,這件事會毀掉他的一切,一直困擾著他們,且持續很久。

這種人屬於悲觀者。

習慣性的悲觀想法會使更多不順利的事降臨到他們頭上。而且這種想法會使他們很容易陷入抑鬱狀態,不能發揮出原有的能力,因此那些悲觀的預言常常都會成真。

而另一種人在遇到同樣的厄運時,會認為現在的失敗是暫時性的,每個失敗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錯,可能是環境、運氣或其他人為原因的後果。這種人不會被失敗擊倒。在面對惡劣環境時,他們會把它看成是一種挑戰,更努力地去克服它。

這種人就屬於樂觀者。

生活中的確是有這樣兩種人,他們對生活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通過讀這本書我們瞭解到悲觀者頹廢失落的根源是因為他們心中常常有一份無助感的存在。

因為無助,面對人生路上的挫折和打擊時,他們常常不戰而敗,事情還沒開始努力去做就已經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他們這種無助是偶爾一時的嗎?不是。

悲觀者眼裡的挫折已經成為了自己內心的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方式,只要有事情發生,他們就開始不斷埋怨自己,不去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哀怨著自暴自棄。

專家學者研究這種思維方式是在童年期和青少年期間養成的,所以不要忽略童年和少年時期的人格特質培養,它是以後性格養成和行為習慣的基礎。

當一個人太過悲觀、消沉的時候,他會經歷一個輕微的心理失常狀態——抑鬱。抑鬱是悲觀的再一次升級。抑鬱症比悲觀更嚴重,不僅是悲傷,它同時也有焦慮和易怒。抑鬱的人會在思想、情緒、行為和身體四個方面都同時發生消極的變化。

通常我們的意識決定著我們的感覺,想法和行動決定著人生成敗,如果可以將悲觀的心態轉變成樂觀,患有抑鬱症的人會擺脫病症,心態也會豁然開朗起來。

悲觀者也能在挫折和失敗中振作起來,創造出更美好的人生。

如果事與願違,請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第二個要點是樂觀的人生為什麼精彩?

工作上,樂觀者的事業更容易成功:一次長途飛行途中,作者遇到了一個有趣的人,他講述了他們團隊的創業故事。他們都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屬於一個樂觀的團隊,所以在大家的團結一致下,每項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

那次旅行的三個星期之後,作者和一位大企業家一起探討員工推銷保險業績的差異,發現有的人很成功,有的人卻很受打擊。

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也源於推銷員的樂觀與否。

即使是最好的業務員,每天也會遭到很多次拒絕,而擁有樂觀態度的業務員會堅持,他依然會鍥而不捨的去敲開第十家客戶的門,努力把自己的保險推銷出去。

一個小小的成績會給樂觀者帶來極大的鼓勵,而一個小小的失敗卻會給悲觀者帶來極大的挫敗感。

保險業如此,其他行業也一樣。在工作中像這樣類似的事情很多,從而作者得出結論,擁有樂觀性格的人更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他們在工作中遇到挫折也不放棄,面對工作中的挑戰勇往直前迎難而上,爭取到機會創造輝煌的業績,因為樂觀,他們的生活有夢想、有計劃、同時還擁有了一份美好的未來。

學習上,樂觀的孩子成績會更好:聰明的孩子不一定就是成功的。成功只屬於足夠聰明又樂觀的人。

樂觀的孩子即使面對失敗也把它當做前行路上的一些障礙。努力拼搏跨越它。

你覺得孩子天生無憂無慮,每天都很快樂樂觀的生活嗎?

通過專業的測試專家得出結論青春期以前的孩子非常樂觀,有無限的希望,對抑鬱也是免疫的,但過了青春期之後,他們的樂觀開始流失,有的孩子也會悲觀甚至抑鬱。

當孩子8歲時,樂觀或悲觀的性格就已經基本定型。而真正決定它定型的三種因素分別是媽媽的影響力,老師和父母的批評,還有生命中存在的危機。所以8歲前我們來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對他們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比賽中,樂觀者更容易造就賽場冠軍:這是因為他會努力去嘗試,特別是在失敗之後或對手很強勁時,他會更加努力。

對於團隊來說,也是如此。樂觀的魔力在於可以引領球員度過壓力的難關。

擁有樂觀心態的人更健康:抑鬱、哀傷會在短期內降低我們免疫系統的功能,一個長期悲傷的人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會受到很大損失。

而樂觀可以防止無助的發生,進而使免疫系統強健有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人維持良好的健康習慣,減少壞事情發生的次數。

樂觀的領袖得民心:比較悲觀的候選人他競選演說時不太會激起選民的希望。而樂觀者的競選造勢比較有活力,選民不喜歡悲觀者,因為樂觀可以帶來希望,能讓他們更加看到光明的未來。

如果事與願違,請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第三個要點是如何能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其實就生活經歷本身而言,樂觀者的生活跟悲觀者的一樣,生活中各種狀況百出,也會有挫折、不如意的事發生,只是樂觀者處理得比較好。不會將所有的問題無條件歸咎於自己,更能找出問題出錯的本質原因。

因為樂觀者在遭受打擊後能很快復原,所以他們在事業上、學業上、運動場上能表現得更好,身體也就更健康長壽。

對悲觀者而言,即使事情都如他的意,他還是會為前面不可預知的災難而憂心。

既然樂觀有種種好處,那麼悲觀的人能不能把自己轉變成一名樂觀者呢?

學習樂觀不是叫你盲目地、無條件地將樂觀應用到所有的情境中,而是給你一個有彈性的樂觀,以增強你對不利環境的控制力。不是變成盲目樂觀的奴隸。

使用樂觀技術的基本原則就是先問,在某一個特定情況下失敗的代價是什麼。

如果失敗的代價很高,那麼就不應該樂觀;如果代價很小,那不妨樂觀一點。

當我們碰到不好的事件時,我們最自然的反應就是不斷想它,這些思緒很快凝聚成想法,這些想法會變成習慣,習慣會引起後果。

其中的事件、想法、後果三點是心理學家通常說的ABC模式,它是我們悲觀,放棄,頹喪或是振作、再嘗試的關鍵。

所謂D、E便是作者提出改變悲觀的兩種方式,D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E是去反駁它。

因為一件事情的發生通常來說都不會只有一個原因,而是由多個原因引起的。

如果當你看待一個問題時,你的消極想法是扭曲的、不正確的,這時你要挑戰它,不能讓它控制了自己的情緒生活。搜尋所有可能的原因,把重點放在可以改變的、特定的、非人格化的原因上。

某些悲觀的想法會引發最終放棄的結果,學會樂觀首先要去中斷這個惡性循環,並且增加D和E模式。

那就是想辦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和積極的反駁它。從長遠來看,反駁更有效,因為有效的反駁能阻止以前那些想法再次出現。這樣當你遇到同樣的情境時,你就不會再抑鬱。

要找出這些ABC如何在你日常生活中運作,最好的方法是寫日記,把每天發生的事記錄下來。

這個日記不必很長,只要花一兩天,記錄5個ABC的案例就可以了。

要做到這點,第一就是要去注意你平常沒有注意的、你對自己說的話。你的記錄要分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記下發生的“不好的事”;第二部分是對這件事的想法,就是對上面不好的事情的解釋;第三部分是結果,因為這件不好的事情最後自己做了什麼。

在你記錄完後,請仔細再讀一遍,找出你的想法和後果之間的關係。你會看到:悲觀的解釋風格會導致被動和頹喪,而樂觀的解釋風格會使你振奮。

如果你改變了平常習慣性的想法,你對不好的事的反應就會改變,如何改變它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在ABC的模式上增加D和E模式,轉移注意力和反駁它,這樣堅持一段時間,你真的已經把悲觀的情緒變成了樂觀。

還有一種培養樂觀的方法是我們在童年期一定要幫孩子遠離悲觀。

因為八歲以前是孩子樂觀悲觀性格養成的關鍵。鼓勵孩子讓他們很早就學會樂觀的技術。

ABCDE模式同樣適用於孩子,教孩子樂觀非常重要,它就會變成基本的人格特質,到他們成年後會自然而然地採用它,樂觀性格的養成會給他們的將來帶來豐厚的回報。

樂觀對於人的一生非常重要,對孩子未來的生活也具有重大影響。

樂觀對我們有益,它同時也使生活充滿樂趣,當這種思維模式充斥在頭腦中時,我們每一分鐘冒出來的念頭都會是樂觀的。

如果事與願違,請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樂觀的人能在逆境中更好地成長,也更容易走上一條絕妙無比的成功之路!不過,如果你天生是一名悲觀主義者,或者你的朋友,家人也如此焦慮,那麼這本書我相信你一定不止看一遍,還會看第二遍,第三遍。學會熟練掌握可以改變你命運的技巧,那就是樂觀。

樂觀的心態很重要,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它。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本書的要點:認清並瞭解悲觀者和樂觀者的不同的心理狀態,我們為什麼要培養樂觀的品質,也就是說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種種好處,最後是我們需要怎樣去做才能做到樂觀自信。

同樣一條路,有人看到荊棘叢生,有人看到空谷幽蘭,有人止步不前,有人奮勇前行。

願你已經學會樂觀,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會增強抵抗力。

年輕過,失意過,努力著,幸福著,因為樂觀,即使人生如白駒過隙依然對生活一往情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