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你每天都快乐吗,遇到挫折和苦难,是微笑着坦然面对,还是每天忧郁只活在属于自己的氛围里,悲天悯人万念俱灰,觉得生活充满灰色没有希望?

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第一个要点是悲观者和乐观者的心理特点

有一种人,当他们的人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总是相信坏事都是自己造成的,这件事会毁掉他的一切,一直困扰着他们,且持续很久。

这种人属于悲观者。

习惯性的悲观想法会使更多不顺利的事降临到他们头上。而且这种想法会使他们很容易陷入抑郁状态,不能发挥出原有的能力,因此那些悲观的预言常常都会成真。

而另一种人在遇到同样的厄运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性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运气或其他人为原因的后果。这种人不会被失败击倒。在面对恶劣环境时,他们会把它看成是一种挑战,更努力地去克服它。

这种人就属于乐观者。

生活中的确是有这样两种人,他们对生活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通过读这本书我们了解到悲观者颓废失落的根源是因为他们心中常常有一份无助感的存在。

因为无助,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和打击时,他们常常不战而败,事情还没开始努力去做就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他们这种无助是偶尔一时的吗?不是。

悲观者眼里的挫折已经成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只要有事情发生,他们就开始不断埋怨自己,不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哀怨着自暴自弃。

专家学者研究这种思维方式是在童年期和青少年期间养成的,所以不要忽略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人格特质培养,它是以后性格养成和行为习惯的基础。

当一个人太过悲观、消沉的时候,他会经历一个轻微的心理失常状态——抑郁。抑郁是悲观的再一次升级。抑郁症比悲观更严重,不仅是悲伤,它同时也有焦虑和易怒。抑郁的人会在思想、情绪、行为和身体四个方面都同时发生消极的变化。

通常我们的意识决定着我们的感觉,想法和行动决定着人生成败,如果可以将悲观的心态转变成乐观,患有抑郁症的人会摆脱病症,心态也会豁然开朗起来。

悲观者也能在挫折和失败中振作起来,创造出更美好的人生。

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第二个要点是乐观的人生为什么精彩?

工作上,乐观者的事业更容易成功:一次长途飞行途中,作者遇到了一个有趣的人,他讲述了他们团队的创业故事。他们都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属于一个乐观的团队,所以在大家的团结一致下,每项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

那次旅行的三个星期之后,作者和一位大企业家一起探讨员工推销保险业绩的差异,发现有的人很成功,有的人却很受打击。

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源于推销员的乐观与否。

即使是最好的业务员,每天也会遭到很多次拒绝,而拥有乐观态度的业务员会坚持,他依然会锲而不舍的去敲开第十家客户的门,努力把自己的保险推销出去。

一个小小的成绩会给乐观者带来极大的鼓励,而一个小小的失败却会给悲观者带来极大的挫败感。

保险业如此,其他行业也一样。在工作中像这样类似的事情很多,从而作者得出结论,拥有乐观性格的人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他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也不放弃,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勇往直前迎难而上,争取到机会创造辉煌的业绩,因为乐观,他们的生活有梦想、有计划、同时还拥有了一份美好的未来。

学习上,乐观的孩子成绩会更好:聪明的孩子不一定就是成功的。成功只属于足够聪明又乐观的人。

乐观的孩子即使面对失败也把它当做前行路上的一些障碍。努力拼搏跨越它。

你觉得孩子天生无忧无虑,每天都很快乐乐观的生活吗?

通过专业的测试专家得出结论青春期以前的孩子非常乐观,有无限的希望,对抑郁也是免疫的,但过了青春期之后,他们的乐观开始流失,有的孩子也会悲观甚至抑郁。

当孩子8岁时,乐观或悲观的性格就已经基本定型。而真正决定它定型的三种因素分别是妈妈的影响力,老师和父母的批评,还有生命中存在的危机。所以8岁前我们来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比赛中,乐观者更容易造就赛场冠军:这是因为他会努力去尝试,特别是在失败之后或对手很强劲时,他会更加努力。

对于团队来说,也是如此。乐观的魔力在于可以引领球员度过压力的难关。

拥有乐观心态的人更健康:抑郁、哀伤会在短期内降低我们免疫系统的功能,一个长期悲伤的人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受到很大损失。

而乐观可以防止无助的发生,进而使免疫系统强健有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人维持良好的健康习惯,减少坏事情发生的次数。

乐观的领袖得民心:比较悲观的候选人他竞选演说时不太会激起选民的希望。而乐观者的竞选造势比较有活力,选民不喜欢悲观者,因为乐观可以带来希望,能让他们更加看到光明的未来。

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第三个要点是如何能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其实就生活经历本身而言,乐观者的生活跟悲观者的一样,生活中各种状况百出,也会有挫折、不如意的事发生,只是乐观者处理得比较好。不会将所有的问题无条件归咎于自己,更能找出问题出错的本质原因。

因为乐观者在遭受打击后能很快复原,所以他们在事业上、学业上、运动场上能表现得更好,身体也就更健康长寿。

对悲观者而言,即使事情都如他的意,他还是会为前面不可预知的灾难而忧心。

既然乐观有种种好处,那么悲观的人能不能把自己转变成一名乐观者呢?

学习乐观不是叫你盲目地、无条件地将乐观应用到所有的情境中,而是给你一个有弹性的乐观,以增强你对不利环境的控制力。不是变成盲目乐观的奴隶。

使用乐观技术的基本原则就是先问,在某一个特定情况下失败的代价是什么。

如果失败的代价很高,那么就不应该乐观;如果代价很小,那不妨乐观一点。

当我们碰到不好的事件时,我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不断想它,这些思绪很快凝聚成想法,这些想法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引起后果。

其中的事件、想法、后果三点是心理学家通常说的ABC模式,它是我们悲观,放弃,颓丧或是振作、再尝试的关键。

所谓D、E便是作者提出改变悲观的两种方式,D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E是去反驳它。

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通常来说都不会只有一个原因,而是由多个原因引起的。

如果当你看待一个问题时,你的消极想法是扭曲的、不正确的,这时你要挑战它,不能让它控制了自己的情绪生活。搜寻所有可能的原因,把重点放在可以改变的、特定的、非人格化的原因上。

某些悲观的想法会引发最终放弃的结果,学会乐观首先要去中断这个恶性循环,并且增加D和E模式。

那就是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和积极的反驳它。从长远来看,反驳更有效,因为有效的反驳能阻止以前那些想法再次出现。这样当你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你就不会再抑郁。

要找出这些ABC如何在你日常生活中运作,最好的方法是写日记,把每天发生的事记录下来。

这个日记不必很长,只要花一两天,记录5个ABC的案例就可以了。

要做到这点,第一就是要去注意你平常没有注意的、你对自己说的话。你的记录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记下发生的“不好的事”;第二部分是对这件事的想法,就是对上面不好的事情的解释;第三部分是结果,因为这件不好的事情最后自己做了什么。

在你记录完后,请仔细再读一遍,找出你的想法和后果之间的关系。你会看到:悲观的解释风格会导致被动和颓丧,而乐观的解释风格会使你振奋。

如果你改变了平常习惯性的想法,你对不好的事的反应就会改变,如何改变它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在ABC的模式上增加D和E模式,转移注意力和反驳它,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你真的已经把悲观的情绪变成了乐观。

还有一种培养乐观的方法是我们在童年期一定要帮孩子远离悲观。

因为八岁以前是孩子乐观悲观性格养成的关键。鼓励孩子让他们很早就学会乐观的技术。

ABCDE模式同样适用于孩子,教孩子乐观非常重要,它就会变成基本的人格特质,到他们成年后会自然而然地采用它,乐观性格的养成会给他们的将来带来丰厚的回报。

乐观对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对孩子未来的生活也具有重大影响。

乐观对我们有益,它同时也使生活充满乐趣,当这种思维模式充斥在头脑中时,我们每一分钟冒出来的念头都会是乐观的。

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乐观的人能在逆境中更好地成长,也更容易走上一条绝妙无比的成功之路!不过,如果你天生是一名悲观主义者,或者你的朋友,家人也如此焦虑,那么这本书我相信你一定不止看一遍,还会看第二遍,第三遍。学会熟练掌握可以改变你命运的技巧,那就是乐观。

乐观的心态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它。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书的要点:认清并了解悲观者和乐观者的不同的心理状态,我们为什么要培养乐观的品质,也就是说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种种好处,最后是我们需要怎样去做才能做到乐观自信。

同样一条路,有人看到荆棘丛生,有人看到空谷幽兰,有人止步不前,有人奋勇前行。

愿你已经学会乐观,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

年轻过,失意过,努力着,幸福着,因为乐观,即使人生如白驹过隙依然对生活一往情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