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雷普利》:被謊言綁架的人生,有時天才亦是惡魔

倘若他真的睿智,就不會令你們進入他智慧的殿堂,而是指引你們跨越自己思想的門檻。—紀伯倫

前言

《天才雷普利》是由安東尼·明格拉執導,馬特·達蒙、格溫妮絲·帕特洛、裘德·洛、凱特·布蘭切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傑克·達文波特、菲利浦·貝克·霍爾等共同主演的黑色犯罪電影。影片於1999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獲得了第57屆美國全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提名。

導演安東尼·明格拉所導影片類型鮮明多變。其中最負盛名的還屬1996年,執導了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愛情片《英國病人》,斬獲了第6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以及愛情戰爭片《冷山》。雖然《天才瑞普利》知名度沒有其他兩部高,成為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的遺珠, 但我認為卻是一部上上佳品,不論從演員的塑造還是核心思想的傳達都深入人心,表現手法張力十足。

而馬特達蒙細緻的眼神表演拿捏的十分到位,時刻透露出的卑微與慌張同角色十分貼合。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的攝影手法上,光與影的對比,虛與實的交替都通過鏡頭一一展現,幫助傳達主人公一個幽暗陰鬱的內心世界。

《天才雷普利》:被謊言綁架的人生,有時天才亦是惡魔

影片的故事背景聚焦在80、90年代的歐洲一個安逸的海邊小鎮—蒙吉。講述了瑞普利在被誤認為與富二代迪克是同學後受到了迪克的父親,一名富商的委託,前往意大利勸說回國,卻對迪克的生活產生了憧憬,在慾望的驅使下喪失理智失手殺害了迪克,並竊取了迪基的生活的故事。

從開始的一句謊言到最後生硬的給自己建造了永遠無法走出的牢籠,男主人公的宿命註定要在謊言與背叛中苟活於世。伴隨影片中懷舊的膠片色彩畫面,復古的暖色調,輕快靈動的爵士音樂,一切又似乎有著無所保留的美好,但正是在緋紅炙熱的陽光下,暗影的存在才顯得可悲與無奈。

影片故事發展頗具一定傳奇色彩,前半部分鋪墊敘事緩慢,後半部分情節發展緊鑼密鼓,細節環環相扣,劇情高潮迭起,衝突與戲劇同時上演。

關於核心思想的表達我想導演也是想要借男主人公內心變化歷程與選擇來告誡我們永遠不要先背叛自己的心,當你選擇站在暗影裡時,你已經無法再與他人同行,在未來無邊黑暗的日子裡,你所做的也只是贖罪而已。

所以即使現實裡再卑微,也不要妥協讓自己蒙上揮之不去的斑駁,將自己永遠鎖進罪惡的地下世界。

《天才雷普利》:被謊言綁架的人生,有時天才亦是惡魔

財富與階層的對立永遠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鴻溝,但不失本心方為進取的源動力

  • 最近有一部電影西班牙的小眾電影《飢餓的站臺》引起熱議,以及去年在戛納競賽單元獲得超高分的韓國電影《燃燒》,在我看來兩部電影核心所表達的在一定程度上都含有階級的對立所帶來的矛盾難以消化,最終導致故事中不同人物最後的走向。

其實在《天才瑞普利》中這個矛盾點與不公平在許多細節裡得以體現。電影開始,當瑞普利準備前往意大利"偶遇"迪克前,在他學習爵士音樂時,從樓上傳出的吵架聲成為一個瑞普利生活環境的縮影,在此之前他認真仔細的為富人整理衣物,以獲得小費。

另一個細節則是當瑞普利準備前往意大利時,他手提箱子,跌跌撞撞的走向樓梯上的門,他努力的穿過擁擠且狹窄的樓梯,這也表明瑞普利開始了"向上爬"的旅途,尋找屬於自己的門。這些細節都是導演所安排的暗線與鋪墊,使觀眾在此階段對瑞普利產生了共情感,這也間接與最後瑞普利的墮落形成反差感,使人物的行為顯得合情合理。

生命的過程是單向的,此時此刻你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日後決不可逆的前提。看似被逼無奈,實則皆為因果,只不過在經過一系列蝴蝶效應的催化前,最開始所種下的惡其實是不足一提的。而從那一刻起,其實你就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而瑞普利從走上樓梯的那一刻,也註定不能回頭。

《天才雷普利》:被謊言綁架的人生,有時天才亦是惡魔

瑞普利和大多數真實存在遊走在邊緣的底層人物一樣,謹慎,善於察言觀色。當富人拋下橄欖枝時,沒有人會拒絕誘惑,但本體的身份在不同的圈子和階級中又顯得格格不入,這時偽裝與討好就顯露出來,他們企圖通過這樣的途徑來獲得價值與財富,但殊不知,略顯生硬的擠入在迎合的同時丟失了自己。

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有些人生來戴著光環,而有些人單單是活著就很辛苦!而我們能做的是逐漸接受自己的平庸,抱著平和的態度對待世界,但同時又依然兢兢業業的努力學習著,當你在豐富自己後,你的眼光與能力隨之提高,真正的屬於你自己的財富也會向你而來。

《天才雷普利》:被謊言綁架的人生,有時天才亦是惡魔

侮辱輕視他人的一切坦誠,實則是走向毀滅的必經之路

電影中迪克這個人物是一個隨性,浪蕩,風流不羈的公子哥。迪克所代表的富人階級,帶有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他們無視世間的的疾苦,他們真正在乎的只有自己。而這一特點何嘗不是與瑞普利的自私與本我契合。迪克陽光且富有熱情,身邊的人都喜歡他,而他卻追求新鮮感,對待他人非常容易產生厭倦感,並且討厭別人的指責,他是冷漠的,也是炙熱的。

貼近迪克的人都會受到冷落與傷害,而初來乍到的瑞普利就這樣對迪克產生了依戀與依賴。這樣的一個人物最後死在瑞普利手上,有了這種結局細想也是有因可循。

當電影中迪克問瑞普利:"每個人都有才能,你的是什麼?"以及在迪克與瑪吉談論滑雪時,迪克說瑞普利太掉價了,沒什麼會的。從這樣的提問與話語中不難看出迪克作為富人家的孩子,生來帶有對弱者的審視與不屑。而反觀迪克自己,他害怕承擔責任,而他所認為的"才能"只不過是他身份的附屬品,或者換句話說那只是他的興趣愛好而已。看似灑脫不羈,實則只是縱情聲樂。

當兩人在小船上交談時,面對瑞普利的質疑,他憤怒回應,不留餘地的將瑞普利"扒光"暴露在陽光下,並將瑞普利比做

"水蛭",誠然瑞普利是令人髮指的,可怕的,但迪克不留餘地的言語攻擊更是直接將自己推向死亡之路。這樣的結局也警醒著我們,做人說話留有餘地,不是給他人的,而是給自己保留退路。

因為你很難想象和你朝夕相處的人是天使或是魔鬼。影片中迪克與彼得同屬一個階層,但彼得溫柔陽光,並富有浪漫氣息,是一個天使般的存在,這就與迪克產生了對比,所以觀眾會分別在迪克與彼得死後產生不同程度的惋惜,彼得死後觀眾眼裡的瑞普利顯得更加不可饒恕與罪惡。

《天才雷普利》:被謊言綁架的人生,有時天才亦是惡魔

關於影片裡的情節走向,有許多觀眾抱有疑問,縱然警察和迪克的父親、女友瑪吉對瑞普利有很多懷疑,卻沒有找到任何證據,最後還得根據偽造的遺言,支付給瑞普利一筆錢。這些情節顯得不符合常理,但在某種角度上,這樣的不合理反而映襯出周圍人對迪克缺少真正的瞭解,父親不瞭解兒子,兩人之間關係的缺失導致了瑞普利有機可乘,而真正瞭解迪克的人反而是與迪克相投的弗雷迪,當然,這也導致弗雷迪作為知情人被瑞普利反殺。

關於影片中人物感情與性取向評析

  • 影片裡關於男主角的性傾向從細節可以看出是偏向男性的。

男主角在浴室裡與迪克下棋時伸手划水的試探,以及火車上玻璃鏡面上臉龐的"合二為一"都能看出瑞普利對迪克的偏愛痴迷,他憧憬迪克的生活狀態與自由自在,相比於自身的詭詐與陰暗,迪克無疑是瑞普利心之所向,神之所往的。

另一個細節則是導演鏡頭下一閃而過的街邊行人,也印證了這一點。但瑞普利對迪克深深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無法消化的嫉妒與陰鬱。之後出現的彼得無疑是深愛瑞普利的,在瑞普利深陷警察盤問時出手援助,給予瑞普利溫暖與支持,但正如一切因果皆有定數,不同的出場順序註定會有不同的結局,而觀眾也只能感嘆與無奈。

《天才雷普利》:被謊言綁架的人生,有時天才亦是惡魔

小心可憐又可悲的慾望將你拖進無止境的深淵。

影片中的瑞普利為了將自己的身份與謊言立住,不惜一次次的除掉身邊的阻礙,幸而屢次得手。在觀眾看來這沒什麼不好,這樣是很真實的。其實導演塑造一個瑞普利這樣的人物,他並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蛋,而是逐漸墮落,走向深淵的過程。從失手殺人,到被迫殺人再到主動殺人。

瑞普利內心的貪婪與自私逐漸顯露,雖然這個過程實際上一定是很痛苦的,但站在理性的角度,瑞普利是不值得同情的。因為當自己的利益與別人的生命衝突時,他會站在道德的對立面,剝奪他人的生命,這實際上是最不可饒恕的。

在觀影過程中你一定會萬分的厭惡你的主人公,而在結尾讓又會期望他浪子回頭,如果我來寫瑞普利,恐怕他會得到這樣的一個結局,然而實際上,這種念頭往往是心虛的表現,是不夠胸懷坦蕩的表現,當一個主人公能折射出你內心的慾望與黑暗面時,你就會下意識的保護他,希望他有一個好的結局,這是你在下意識的進行演練,你在為自己可能犯的錯誤尋求好的解釋與遮掩。

《天才雷普利》:被謊言綁架的人生,有時天才亦是惡魔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私心的,瑞普利這個角色本身也是有矛盾的,所以對於傳統的單一正反派角色,瑞普利的塑造才是最貼近生活的,有不忍,有委屈,有冷酷,有自卑,這難道不是我們生活在都會有的情緒嗎?我們在生活中不會像瑞普利一樣不擇手段以致殺人,而電影中瑞普利的選擇無疑是極端與戲劇化的,在影片最後導演利用影像角度的轉換和光與影在瑞普利臉上分佈由亮到暗的轉變,預示著瑞普利內心也最後完成了黑化的蛻變。

他親手扼殺了彼得,因為他無法直視自己的心魔,他很清楚彼得對他感情的真摯與無所保留。影片中瑞普利的臺詞表明的很清楚:當他問"你不會將過去鎖進地下室嗎?我會那樣做,因為裡面還有惡魔,一旦有人看見裡面有多骯髒,我一直想打開門,讓陽光灑進來,把一切都洗乾淨。"瑞普利想要回頭,想要生活在陽光裡,希望與彼得坦誠相待,但在抉擇與掙扎後瑞普利依然選擇愛自己,瑞普利失敗了,對於物慾的渴望以已充斥他的內心。儘管導演在結尾沒有表明瑞普利之後何去何從,但瑞普利餘生必然會在謊言,孤獨,悔恨中度過。

《天才雷普利》:被謊言綁架的人生,有時天才亦是惡魔


結語

小人物的逆襲在眾多影視劇裡屢見不鮮,但對於小人物來說改變命運的首要任務絕不是荒唐的急於擺脫底層世界腌臢味道的功利心,華服美景的誘惑著實巨大,但真正使人動心的更是財富帶來的優越感與選擇權,受夠了被選擇與可替代的命運,當有機會潛入身邊時都會拼命挽留,哪怕不擇手段,犯下罪孽,但我們捫心自問作為一個人,當丟失了原則與善良時是否還能平和的與世界接洽和相處。

瑞普利在命運的"巧合"和他自身的"努力"之下,幾乎可以說是矇混過關,甚至得到了格林立夫的一筆財產,影片中他似乎終於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貴族",與初在紐約時判若兩人,但他永遠無法模仿的便是天生富貴的隨心所欲與泰然自若,而他永遠是活在套子裡的人,切割不掉的也是"討好他人"的潛意識。凡是不夠堅定的人,見識越少在某種意義上說,反而是幸運的。

所謂《天才瑞普利》"天才"即指主人公是聰明的,睿智的,心思細膩的,他會彈鋼琴,會學習聽爵士樂,可以模仿各種細節但緊緊限於盜取不屬於他自己的身份以達到對庸俗大眾慾望的拙劣模仿與揣測,他時刻觀察,偷窺,而真正忘記的是與自己進行對話,進而在成為他人的路上愈走愈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