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想到一個問題:如果在你的學生時代,有一個帥氣文靜或是活潑可愛異性,而且他/她和你同名,你們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你們會相愛嗎?如果你們分別過後,你會一生也無法忘記這樣一個人嗎?

我們今天要分析的就是這樣一部愛的影片——《情書》,講述了一個男人的未婚妻寄出一封寫給死去未婚夫的信,結果意外收到了和未婚夫同名同姓者的回信,在二人的信件來往中,挖掘出了一段隱藏在未婚夫心底多年前的純美單戀的故事。

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情書

日系電影在我們的概念裡總是兩極化的,一種是北野武那種紅黑色彩,另一種就是是枝裕和那種帶著家庭、親人的溫情櫻花色。這部電影《情書》就帶著散文詩一樣的櫻花色,不過不是枝頭絢爛的色彩,而是櫻花飄落的緬懷“物哀”。

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電影《情書》上映於1995年的春天,即便是用我們現在的眼光去看這部電影,一樣會被深深地觸動。這部電影在豆瓣上評分達到了8.9分,它的音樂和色彩已經有太多人去敘說,而我想用比較學術性的探究眼光,用雅克·拉康的三界拓撲理論和鏡像理論去剖析,巖井俊二構架的這個鏡中人的故事。

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雅克·拉康的鏡像理論

在用雅克·拉康三界拓撲學分析《情書》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拉康的鏡像理論

拉康認為一個人的主體思想建立在一個三分結構下,即想象界、象徵界、真實界,如果這樣比較無法理解,那麼可以結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粗糙的理解為想象=自我,象徵=他我,真實=本我。

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彼者可理解為“他者”,屬於象徵界

拉康的理論是對弗洛伊德的再深究後的延續開拓,所以這樣來理解雖然從學術角度來說太不嚴謹,但是我們只是輕鬆的影片分析,所以大可不用理會太多。

鏡像,即通過一種媒介對主體的另一種理解,是一種由主觀意識想象出來擬真的狀態,往往很多人會把這樣虛假的自己認為是自己的真實形態。

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一個小孩在嬰兒時候照鏡子,他不會認為鏡子裡面的人是自己,他會把真實當做象徵自我當作他我。但是在長大後他會知道鏡子裡的人是自己,這是對真實的理解,而這個時候他會發現鏡子裡還有其他人的存在,這個就是象徵界。

雅克·拉康三界分析《情書》裡的人物

我將用三界拓撲理論來分析博子和女樹(即女性藤井樹,為了好區分我用男樹、女樹來稱謂)二人的心理變化過程,而這也是影片的主要結構。

一、渡邊博子的迷失

①忘我的他戀就是瘋狂的自戀。

在未婚夫男樹意外去世後,博子表現的沉痛又哀傷,在我們看來她是因為未婚夫的死在悲傷,其實並不是

她和秋葉感情的無縫銜接就很好的說明了這種感情的虛幻,實際上博子不過是在想象界迷失了而已。

她認為未婚夫男樹對她的愛情,讓她非常的完美,正是男樹對她的關愛,讓她從虛幻的想象界得到了對完整自我的補充。

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所以她表現的愛和悲傷,只不過是對自己再次缺失的悲傷而已。

②給已死未婚夫寫信的三種心理

她寫信給男樹,看似是對愛人死亡的否認,實際上這何嘗又不是一種對愛人已死的驗證?她不敢承認,不願承認,但是又很想承認,這是一種矛盾的心理。

  • 不敢是因為主觀的自己不想接受這種缺失,直到秋葉的出現,於是她找到了另一個彌補自我的地方,承認與否就不重要了。
  • 不願是因為象徵界的影響。

拉康將語言作為個人和象徵界溝通鏈接的節點,在象徵界擁有無數他者的存在,語言也不過是最常用的符號,或者說鑰匙,它打開的是道德、言論、他人情緒等等符號的凝聚,這個就是他者。

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正是因為他者的存在,博子受到的潛意識誘導就是: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所以她不願去承認未婚夫已死,她要如身邊人一樣表現出悲傷和哀痛,這才是正確的。

  • 她想承認這是基於他者影響的逃脫心理,她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宣洩掉自己身上的矛盾壓力。他已經死了,所以自己和秋葉在一起沒什麼不對的,我沒有對不起他。
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③想象界的裂痕,女樹的出現

意外發現女樹的存在時,博子對自己的自戀出現了懷疑,自己是否只是一個替代品?

所以她對自己的完美自我假想出現了動搖,她本以為未婚夫心中完美的他我就是自我的體現,也就是自己,結果事實是自己自認為完美的自我,其實是另一個女人的映射?自己只是一個影子?

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自己在男樹心中真的是自己嗎?那麼男樹喜歡的是自己還是女樹?自己所謂的自戀到底是喜歡的自己還是對女樹的模仿?原來自己才是鏡子裡的那個人嗎?

一連串的問題由女樹的出現,博子產生了自我懷疑,她的想象界、象徵界、真實界都產生了動搖,所以她去了小樽市,可惜最後的結果是殘忍的,她確實只是一個替代者的角色而已。

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男樹對博子的感情

那麼男樹到底對博子有幾分愛?這個我們不得而知。在影片中博子的衣著總是無色且溫婉,為了體現她的安靜和思索,而女樹的衣著都是帶花紋圖案的,而且鏡頭多是運動鏡頭,這是為了體現女樹的性情活潑,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

男樹是一個相對安靜的人,所以他對博子的喜歡也許是因為性格的原因加上有女樹的樣貌吧,這樣的喜歡成分到底是博子居多還是女樹居多,我們無法理解。

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女樹的角色轉換,鏡中人走向真實

在不斷的書信往來中,女樹與博子對男樹形象的復建立了起來,女樹不斷去尋找男樹當年存在的記憶,這也讓她慢慢回憶自己和男樹的交集。

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直到一群學妹的到來,送上那一本《似水流年的回憶》,

一切真相得以圓滿。

女樹一直以為自己不過是男樹和博子愛情的旁觀者角色,結果最後才發現自己才是真正的主角。

至於女樹有沒有喜歡過男樹,我認為是有的,至少在她砸花瓶這些細節可以看出來她是喜歡的,只是這種青春期的喜歡非常朦朧羞澀罷了。

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在這種追憶的過程,女樹是以一個博子的他者在存在,但是在最後,她成為了男樹愛情的真實寄託,她和博子進行了身份轉換。

博子在書信中看出了一個自我的他者,女樹也在最後明白了一個他者的自我,最後的個體思想回歸,博子是男樹愛情寄託的他者,女樹才是真實的寄託,於是女樹開始接過博子的傷痛。

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總結

以博子對自己個體存在的意義尋找為主線,用男樹深藏的愛情對象來做媒介,博子和女樹兩個人是鏡中人的角色。從影片的開始到最後,不僅是發現真相的過程,更是兩個角色一個走進去一個走出來的過程。

這是一部意識流的經典影片,是巖井俊二自導自演的處女作,他抓住了每個人年輕時候的遺憾,並把它放大,這就是每個人似水流年般的回憶。

當你變成了別人的影子,你會怎麼想?帶你分析《情書》裡的人心路

你年輕時是否有一個愛慕過的人,經過這麼多年,你真的已經完全忘記了嗎?你的婚姻的另一半,到底是否是你真切所愛的人,還是說他/她只是你青春時候未完夢想的延續?

《情書》是一封晚來的信件,未訴說的愛戀是彼此最大的遺憾,這種淡淡的哀傷在看到那一幅肖像的時候就完全的蔓延開來,在想象、象徵與真實之間,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己?

以上就是我對《情書》裡角色心路的分析,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是影視觀主,讓我們,下期再見!

文|影視觀主


參考文獻:《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學映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