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英大先生——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

萃英大先生——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在百餘年辦學的風雨歷程中,有這樣一批“大先生”們,他們堅守奮鬥、默默躬耕,“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顆草去”;他們品格高尚,如竹似蘭像菊,虛心淡泊高雅;他們櫛風沐雨,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他們潛心科研,勇攀科學高峰;他們醉心教學,留得芬芳桃李;他們精神不朽,源遠流長。

鉅儒風雅,德高行遠,穿越時空,獨樹一幟。值此110週年校慶年來臨之際,學校特推出“萃英大先生百十載師德典範人物”專版,將陸續刊出為蘭州大學110年的辦學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典範人物,以期在無限的緬懷、追憶和敬仰之中,激勵廣大師生牢記新時代教育的使命,在“雙一流”的偉大建設中砥礪前行,再創華章!


萃英大先生——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


萃英大先生——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

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


史念海(1912—2001),山西平陸人,歷史地理學家。1947年1月至1948年10月任教國立蘭州大學,擔任歷史系教授兼代理主任。1948年後,歷任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長、副校長,陝西省歷史學會第一屆會長,民進中央委員,陝西省委主任委員。1956年獲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著有《中國的運河》《河山集》(一、二、三集),與顧頡剛合著《中國疆域沿革史》。

史念海1932年在北平輔仁大學歷史系讀書時,校長史學家陳垣先生親自給學生上課,課讀甚嚴。加之強鄰侵逼、國難深重的現實,促使史念海發憤為民族振興、國家富強而刻苦學習,因此學業進步甚速,三年級時就修完大學本科生的全部課程,為進行史學研究打好了基礎。由於受到清代乾嘉學派的影響,也是出於對陳垣先生的欽慕,史念海對考據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四年級時就連續寫出了《兩唐書地理志互勘》《西漢侯國考》等論文,受到史學家顧頡剛先生的賞識,遂經顧先生介紹加入了禹貢學會。大學畢業後又被聘為該學會的編輯。史念海正是在禹貢學會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與嚴謹治學的精神薰陶下,在顧頡剛先生具體指導下,僅用一年多時間就寫成他的第一部學術專著《中國疆域沿革史》。此書全面總結了中國2000多年來沿革地理學的研究成果,系統論述了上起大禹治水分州之傳說時代,下迄民國時期歷代之疆域分佈與政區設置,不僅在許多問題上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而且還突破了前人所劃定的沿革地理學的範圍,在有關人口、都城等方面作了考證分析。至今,這本《中國疆域沿革史》仍是青年學者從事歷史地理研究必讀的入門書。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史念海為避敵追捕,輾轉來到後方,先在西安之西北文化學社及陪都重慶之國立編譯館擔任編輯與副編審等職,後又進入大學從事教育工作,曾擔任遷至重慶北碚之復旦大學副教授、蘭州大學教授兼代系主任、西北大學教授等教職,並繼續從事歷史地理研究。

建國不久,史念海在院系調整中從西北大學調至新分建的西安師範學院(現陝西師範大學),長期在歷史系任教授兼系主任,後又升為副校長。這期間,他開設了《中國歷史地理》課程,力圖建立起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理論體系。他一方面結合教學工作編著《中國歷史地理綱要》一書,一方面結合國家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需要開展科學研究。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他著重圍繞黃河流域歷史上的經濟發展問題,從農業、蠶桑、交通道路、居民聚落與經濟等多個側面,論證分析了它們的地理分佈與變遷過程,揭示出黃河中下游地區自新石器時代起,直至唐朝前期,一直是全國經濟文化重心,是最主要的糧食產區。1963年他將這方面的多篇論文,彙集成冊,由摯友史學家白壽彝教授命名為《河山集》,成為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歷史經濟地理論文集。

70年代初,史念海以花甲之年毅然走出書齋,投身於野外實地考察,將文獻考證與野外考察結合起來。十幾年裡他北越陰山,西抵青海,南達珠江,東迄渤海。野外考察使他開闊了視野,擴大了研究領域,獲得了現場第一手資料,幫助他訂正補充了文獻中許多訛傳與疏漏,不僅出色地完成了國家委託的科研任務,也使他最後實現了由研治沿革地理學向研治歷史地理學的飛躍。

史念海說:“中國歷史地理學有著世界上其他國家很少具有的悠久的歷史淵源,只要把握好眼下的大好時機,進一步開拓進取,就一定能使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地理學學科體系更完善,理論更精湛,研究方法更先進,在現實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此就必須使這門學科取得更全面的發展”。

史念海惜時如金,在擔任研究生導師期間,他要求學生每天寫一篇讀書日誌,每週寫一篇讀書札記,兩個本子輪換,每週呈交一次。他曾對學生說,他不反對上街,不反對跳舞,但必須知道學生每天都做了些什麼事情。如果學生的讀書日誌出現了時間空白,他就會不客氣地問他們這段時間做什麼去了。對於學生寫的每一篇札記,他都認真地批閱,批語有時甚至比學生寫的札記還長。他不止一次的告誡學生,“學如金字塔,非博無以至專”,要學生廣泛的涉獵自然和人文科學諸科目,因為如果沒有廣博的學科基礎,就不可能有出色的專業建樹。

史念海不僅教學生做學問的道理,而且教他們做人的道理。他不止一次對學生說,做學問不能急功近利,要遵循學術規範,“寧可勞而不獲,不可不勞而獲”。這是顧頡剛送給他的話,他又把它送給學生們。史念海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從來沒有節假日,經常教誨學生要珍惜時間,在近八十多高齡的時候,每天還規定自己要寫多少字的文章。

史念海的一生兢兢業業,對於自己的學科領域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這促使他在學術上節節高攀。如今的蘭大人身上也依舊能夠看到這種精神,紮根祖國西部汲取的養分,將會通過不斷的探索發光發熱。(來源: 蘭州大學報)

萃英大先生——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