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繼位,並非在政治鬥爭中的取勝

引言:

歷史上對於曹丕接替曹操成為曹魏主帥的事情,因為曹植的一首《七步詩》,有了很多負面的評論。可是這樣一首來自於當事人的詩作,這樣一首飽含了個人主觀情感的詩作,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能作為否認曹丕個人能力的佐證。仔細分析歷史資料可以看出,曹丕能夠打敗曹植,能夠成為曹魏的主帥,憑藉著的並不是大家通過這樣的一首詩之後臆想出來的各種上不了檯面的陰謀詭計,而是憑藉著個人的真實能力。

真實歷史上的曹丕,是一個絕對能夠用自己的真實水平戰勝曹植的人,是一個比曹植更適合做曹魏主帥的人。

曹丕的繼位,並非在政治鬥爭中的取勝

曹丕

曹丕,從來都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

年少時的曹丕聰明努力,在文學與武藝上都有著較高的成就。曹家父子眾人,在文學上都有著很深的建樹,曹丕也不例外,他也給後人留下了很多詩作。這樣的成就,要得益於年少時期的努力。曹丕在年少的時候,和曹植一樣,接受了較為嚴格的教育。那一時期,曹丕憑藉著天賦,也因為個人的不懈怠,熟讀了當時大部分史書典籍。一個少年,整日能夠靜下心來與艱澀的文字為伍,光是這一點,曹丕就是一個應該得到他人稱讚的人。

曹丕的繼位,並非在政治鬥爭中的取勝

曹丕

而且,曹丕在武藝上,也有著自己的目標。六歲的時候,他就在曹操的親自教導之下,掌握了射箭的要領;在八歲的時候,他就開始了自己的騎馬生涯;從十歲起,他就開始跟著曹操出現在各個戰場之上。可以說,這樣的成長環境,是一般人所沒有的。即使是身為主帥的兒子,但生活的地方畢竟是軍營,曹操所在的隊伍,也並不是每一次都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

戎馬倥傯之中,曹丕要是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很容易就會淪為他人階下囚,給自己性命甚至是曹魏陣營的軍情帶來嚴重影響。所以,曹丕能夠在軍營中一直平安生存下來,武藝上自然是了不得的。而武藝這種東西,和文學水平一樣,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得到,需要花費大力氣去累積,去磨練。

曹丕,從來都不是一個為了上位不擇手段的人

曹丕之所以能夠得到主帥的位置,既有巧合,也與他的個人能力有關。

在當時曹操眾多的兒子之中,最初最有機會得到主帥位置的曹昂,在當時的一場戰爭中被敵所殺,而曹丕同樣也在那樣一場戰役之中,當時還只是一個十歲的孩子,卻能夠憑藉自己的騎術順利逃脫。

曹丕的繼位,並非在政治鬥爭中的取勝

曹丕

可儘管這樣,當時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在曹丕的前面,也還有一位有著神童之稱的曹衝。可惜,曹衝並沒有能夠活到繼位的那一天就因病離世。後來之所以曹丕和曹植能夠形成競爭的局勢,也並不是曹丕主動為之,曹操的兒子當中能力較強的,就剩下他們二人了。

當時曹丕和曹植身邊,都各有一部分支持者。在二人競爭關係形成之後,雙方各自出招。曹丕一直穩紮穩打,用實力說話;可是曹植,卻一直任性妄為。

曹丕的繼位,並非在政治鬥爭中的取勝

曹植

知道一些曹植的資料的人應該明白,曹植最終錯失主帥之位,並不是因為曹丕的打擊,而是因為自己的任性。他能夠對於當時的禮法教條完全不加理會,能夠藉著酒興在當時的皇宮中駕車橫衝直撞,

這樣的一個人,怎麼看都不應該比穩重的曹丕更適合主帥之位。所以,破壞曹植繼位道路的人,從來都不是曹丕,而是他自己。

曹丕能夠從當時的奪位戰中取得勝利的原因,也並非是他使出了什麼不光明的手段,巧合在前面開闢了道路,實力才是最終得真正得決定性因素。

曹丕,從來都不否認自己對於稱霸天下的野心

漢朝的歷史,結束於曹丕手中,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曹丕從來沒有想要隱藏他稱霸天下的野心。

曹丕的繼位,並非在政治鬥爭中的取勝

曹操

曹丕的父親曹操,雖然歷經艱辛建成並且壯大了曹魏,但是直到離世也沒能結束漢朝的統治,也仍然把漢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供奉在自己的陣營之中,也仍然在天下人面前自稱為臣子。但是曹丕繼位之後,並沒有走他父親的老路。漢獻帝很快就在他的逼迫之下,昭告天下禪讓出了皇位。在成就自己一番事業的道路上,曹丕彰顯出的霸氣,甚至能夠蓋得住曹操。

一個能夠不畏流言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的人,一個能夠對自己的目標有著明確定位的人,自然是可以成就也應該能夠成就出一番事業的人。曹丕在後期透露出的堅毅與果敢,的確比文人心性要更重一些的曹植更適合主位。

曹丕,從來沒有真正向自己的手足下手

雖然《七步詩》存在,但是曹丕真的沒有如很多後人臆想的那樣,為了主帥之位向自己的手足下手。在曹丕在世的時候,可能出於政治上的考量,的確嚴加看管與監視過曹植,但是曹植應該享受到的生活條件,應該得到的頭銜,並沒有受到什麼實質上的影響。歷史上的曹植,死在了曹丕之後。

曹丕的繼位,並非在政治鬥爭中的取勝

曹植

所以,曹丕對於曹植的威脅,從來都是明面上的,都是可以見光的。對於這位手足,曹丕並沒有真正誅殺的意思。這就足以說明,曹丕並不是一個殘忍無道的人

結束語:

曹植的一首詩,以個人主觀觀點向後世傳達了曹丕的殘忍,但這也僅僅是他這位爭奪主帥之位失敗者的一家之言。

歷史的真實,從來不應該僅僅只看單純的一方的記錄,而是需要多方的求證。史冊中記載的很多事情,有真實的一面,也有史家們主觀情緒的表達。真相雖然只有一個,但是很多時候,真相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曹丕能夠成為曹魏的主帥,從曹植的觀點上來看,曹丕的做法中可能帶有了很多手段。但是換到曹丕的角度來評判,曹植當年身邊的大臣們,也給曹植出了很多主意。這些主意,也差點讓曹丕與主帥之位無緣。所以,他們二人之間的競爭,並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對與錯,只關乎實力較量中的強與弱、勝與敗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