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三朝:征戰蒙古的風雲。

——前言——

著名的歷史學家孟森先生在其著作《清史講義》這樣立說:

以物質之缺乏,仰中國而贍生之計,此為其常態。中國未失道時,因其所求,以為操縱,縱則與之,逆則奪之。又多存其部落,予以世職,而保其並生並育。自居於興滅繼絕,扶弱抑強之帝德,而實制其兼併坐大之圖。

崛起於黑水白山的滿州女真族,通過一番逐鹿,終於成功問鼎北京,建立大清王朝。

雖然朝廷已建立,但是大順軍的殘餘勢力和大明王朝的分支政權,以及北方和西北邊疆少數民族的挑釁,對於大清都是迫在眉睫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昔日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漢的後裔,在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建立後,一直退守在大漠過著遊牧的生活。

如今,大明江山已風吹雨打去。在大漠蟄伏多年的蒙古族部落又躍躍欲試!

康,雍,乾三朝:征戰蒙古的風雲。


一,蒙古族人的浮沉!

生活在大漠一帶的蒙古族人,其實有三大部落。

那就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又叫喀爾喀蒙古),還有漠西蒙古(又叫厄魯特蒙古)。

這三大部落各自有獨立的區域,偶爾彼此間發生邊境的摩擦,甚至是小規模的衝突。

女真族人在努爾哈赤的統領下,迅速的崛起。很快與蒙古三大部落產生了間隙。

野心勃勃的努爾哈赤的目標是逐鹿中原,由於自身勢力不濟,努爾哈赤就跟鄰居漠南蒙古示好,並通過結盟,甚至是聯姻的方式,漠南蒙古的科爾沁部落成為了女真族人忠誠的盟友!

這一舉動,招來了漠南蒙古察哈爾部落的不滿。為了奪回科爾沁部落的控制權,察哈爾部落的首領林丹汗,率兵跟女真族人發生了多次衝突。

為了徹底的清除察哈爾這個癬疥之疾,皇太極在公元1632年,率領勁旅一舉擊潰察哈爾部落。

公元1636年,漠南蒙古族十六個部落共四十九位王公齊聚盛京(今瀋陽),尊稱皇太極為蒙古可汗,願意為其所驅使。

而喀爾喀,厄魯特部落,由於相距甚遠,跟女真族人的後金暫時沒有什麼衝突。

公元1634年,喀爾喀蒙古開始向後金致書派遣使臣。1638年,喀爾咯向大清(即後金)進“九白之貢”,正式成為大清的臣屬。

公元1655年,厄魯特蒙古也派使臣和進貢到大清。

這種平靜的狀態一直維繫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康,雍,乾三朝:征戰蒙古的風雲。


二,野心勃勃的噶爾丹。

三大蒙古部落跟大清就這樣和平共處。

但是,在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野心勃勃之下,向周邊的蒙古部落發動多次攻擊和侵略,在近十年間,逐步擴大了自己的疆域!

噶爾丹的野心遠遠不止這些,還想進一步控制青海的和碩特部和喀爾喀蒙古。

康熙二十七年,噶爾丹率領三萬兵馬攻擊喀爾喀蒙古的特穆爾。

慘敗的喀爾喀蒙古,無奈之下全部降清!

囂張跋扈的噶爾丹以追剿喀爾喀之名,帶著人馬進攻清朝控制的內蒙古烏珠穆沁部落!

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率領五萬兵馬進犯烏爾會河以東的烏蘭地區。一直打到烏蘭布通。

面對噶爾丹的肆無忌憚,康熙不再坐視不理,決定痛擊噶爾丹,遂下旨:

噶爾丹的野心力強志大,必將窺伺中原,至殞命不止。

康熙二十九年七月,清廷開始反擊噶爾丹。

為了徹底消滅噶爾丹,康熙大帝從1696年,至1697年,曾經三次御駕親征!飛揚古,圖海,年羹堯,就在這些戰役中立下了不朽之功。


公元1697年三月,慘敗的噶爾丹,面對勢孤力單又走投無路的窘境,在阿察阿穆塔臺吞金自殺。

就這樣,漠北蒙古三大部落徹底歸降大清。

平定噶爾丹,對統一西北和北部邊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捍衛了朝廷領土的完整。

康,雍,乾三朝:征戰蒙古的風雲。


三,征剿羅卜藏丹清。

和碩特部清王羅卜藏丹清,崇尚孔武,也野心極大。

為了成為青海的一方霸主,羅卜藏丹清在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發動了叛亂。

由於登基不久,雍正看到朝局還沒有趨於穩定,也就不想用兵發生戰爭,乃修書希望羅卜藏丹清罷兵重修舊好。羅卜藏丹清以為雍正怕了,更加狂妄。

雍正就不猶豫,任命陝甘總督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於1724年率五千精兵征剿。

擅於作戰的年羹堯兵分三路,直搗羅卜藏丹清的老巢,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大敗的羅卜藏丹清無奈之下易容逃之夭夭!

這就是歷史上雍正王朝的“西疆大捷。”

康,雍,乾三朝:征戰蒙古的風雲。


四,乾隆皇帝主動出擊。

乾隆十年,也就是1745年,準葛爾部首領噶爾丹策凌病逝,其內部由於繼承權的糾紛,發生了內訌,最後是達瓦齊成為首領。

乾隆皇帝覺得達瓦齊剛上任,軍心未穩,看到是一個收服的好時機。於是,在1755年下旨派軍征剿達瓦齊。

用了近四個月的時間,達瓦齊走投無路之下率部降清!

沒有想到平了達瓦齊,原本封為親王的和碩特部首領阿睦爾撒納,竟然舉起反旗叛清。

公元1757年四月,乾隆皇帝御駕親征,在庫隴癸之戰力克阿睦爾撒納。如喪家之犬的阿睦爾撒納,遂逃亡沙俄,不久得天花殞命。

曾經支持阿睦爾撒納叛亂的小和卓木霍集佔,也在天山南路叛清。

1759年,乾隆皇帝派軍征剿,將小和卓木霍集佔擒殺,自此,北部和西部地區與內地真正的統一了。

康,雍,乾三朝:征戰蒙古的風雲。


五,總結:征戰蒙古的意義。

從皇太極,到乾隆,征戰蒙古多次,耗資巨大,幾乎佔每年朝廷財政收入的六成。但對於促進邊疆的鞏固,主權的完整,起了積極的作用。

乾隆皇帝曾曰:

守中國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被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棄其故有而不能字,是亦不可不知耳。

正是邊境的穩固,朝局的穩定,百姓才安居樂業!才有了後來的“康乾盛世”。

康,雍,乾三朝:征戰蒙古的風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