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京東的技術

談談京東的技術

好幾年前,我在微博上說過這樣一句話:技術的作用從短期來看往往被高估,但是從長期來看又往往容易被低估。

這句話是說當時以京東為代表的各家電商公司。那個時候的京東,給人的感覺是技術實力一般。用戶訪問量一大,網站就癱瘓。

現在的京東,技術實力怎麼樣?

幾天前,京東在北京開了一場幾千人規模的技術大會,「2019 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集中展示了京東的技術佈局與對外技術服務。會後我看了演講內容,感覺這是在技術層面,秀了一次肌肉。

之所以要關注一下這個會,也是因為這是京東對外首次發佈完整的技術佈局,正式宣告全面向技術轉型,對外明確詮釋了「以零售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的戰略定位。

早在 2017 年初,京東就提出了技術轉型戰略。其實,這些年,京東技術投入比重在不斷增加,根據最新一期的財報顯示,京東技術與服務收入佔公司淨收入的比重提升到了 11.9%。有人對比過自從 2016 年以來國內幾大互聯網公司的研發投入,京東的研發投入資金的增長已經超過了百度,僅次於阿里和騰訊。

京東的總員工數超過阿里和騰訊之和,但和阿里或是阿里比,又不太恰當,京東的模式,更像亞馬遜,亞馬遜員工數量已經超過了 75 萬人。

或許有人會覺得京東不太重視技術,因為京東也不怎麼對外展示自己的技術能力。經常有做技術的讀者問我,去京東能不能鍛鍊到自己的技術?這麼說吧,京東目前的研發人員就超過 1.8 萬人,引入的人才中碩士及以上學歷超過了 80%。這樣的環境裡,肯定存在各種技術挑戰,你說能不能鍛鍊到你?

對於普通的用戶而言,對京東的技術感知確實不強。用戶大多知道京東的物流足夠快。這個「快」的背後,就藏著很複雜的技術。京東擁有「亞洲電商規模最大的智能倉群,25 座亞洲一號已覆蓋全國重點城市,70 座不同層級的無人倉高效應對不同品類的物流場景,數個產能超百萬的分揀中心展示了強大的訂單消化和貨物吞吐能力」。

京東最大的「亞洲一號」位於東莞,面積超過 50 萬平米,相當於兩個鳥巢的面積。分揀中心日處理量超過 100 萬單。要讓這樣的倉庫運行而且高效,必須依靠技術,也只能依靠技術。全自動設備線,機器人操作已經成為標準方式。

京東有沒有技術?這還不是技術,什麼是技術?在物流上的領先,是京東多年重金持續投入、重視技術的成果。

物流這件事,天生是物聯網的有效運用場景,而時下大家都關心的 5G 技術,京東也早開始了大規模的運用和實踐。京東在物流領域開始探索與實踐身份識別、智能調度、AR 量方、車路協同、數字庫存、無感安防、自動駕駛、實時追蹤……京東在全國多個城市的物流中心,早已經覆蓋了 5G 網絡。

到這裡,有的讀者可能說,嗯,物流這塊京東是挺牛,但是我更關心在京東上買到合適的產品。京東在零售領域的技術積累,一方面可以確保電商平臺的穩定運營,另一方面在支撐並推動業務的創新。京東通過反向定製(C2M)模式,打造更為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也為品牌商的新品開發乃至爆品打造提供了一條創新路徑。跟傳統方式相比,京東 C2M 能力可以大幅降低產品需求調研時間,縮短新品上市週期。

京東在反向定製領域的商業模式和開發能力,使得京東可以更快速的批量定製開發銷售新品,並通過運營手段推動為主流產品。

京東集團員工數量驚人,這樣體量的公司,利用技術提升管理效率是必然之舉,更要做好的是,通過技術提升運營效率。

今年雙十一促銷活動期間,超過 3416 萬次的客戶服務由智能客服系統處理。為什麼要強調一下智能客服,有人會覺得奇怪,智能客服現在都是標配了啊?和其他平臺不同的是,京東的用戶就算購買第三方產品有問題,通常第一選擇也是京東客服而不是品牌商家客服。這離不開人工的服務,但是隻有人工,則是成本的無限提升,還需要技術的支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體驗。

京東的技術,不只是用來支撐自身業務的發展,也已經對外開放。這次會上還發布了一個我特別感興趣的產品,「配送機器人」,即將實現量產。可惜我沒到會場實際體驗,期待以後有機會能觀摩一下這款產品。

技術這件事兒,並不是一錘子買賣。需要在戰略的角度上,長期的持續的投入才能看到成果。通過京東這次大會對外的技術展示,讓我對這家公司又加深了一點了解,也多了幾分敬畏。

談談京東的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