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再見!西安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週末閒暇,攜妻乘坐朋友順路車再去東郊霸陵塬的三楊坡村閒遊,雖然三楊坡的村子因為地質災害搬遷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三楊坡村給人留下的深刻記憶確難以忘懷,驅使我們情不自禁產生再次登上霸陵塬,看看三楊坡的念想。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三楊坡村兩委會舊址

上午九點半,朋友小孩去毛西開會的小車把我們倆順路帶到霸陵塬下去三楊坡村的路口,下車後我們步行向半塬三楊坡村的方向緩行而上。四月上旬的春天往年西安己經很熱了。可是今年的倒春寒讓人感覺還有一點不適的涼意,三天陰雨過後的今天,萬里晴空,暖陽照在翠綠的山坡上,清新的空氣撲鼻而來,清脆的鳥叫聲讓人的心情好了起來,我們邊走越邊聊,大約十五分鐘左右我們便到了三楊坡最熟悉的地界——杏園。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三楊坡村東的果園

由於這幾年常與三楊坡朋友走動,每年果子成熟的季節都要來這裡採摘櫻桃,所以對這裡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也有了不少的瞭解,認識了不少朋友,甚至有時不知不覺也融入了他們的生活圈中。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三楊坡村民家的小院

杏園便是自己熟悉的一片果園,在三楊坡村地界的最北邊,也就是向南上塬踏入三楊坡村的第一片土地就是這塊兩三畝地的杏園。它緊靠路邊,是去三楊坡村的必經之路,去三楊坡村來往都要從此路過,哪棵樹高大,哪棵樹矮小,哪棵樹的杏是金黃色的,哪棵樹的杏是桔紅色的,在腦子裡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三楊坡村西的果園

對杏園印象深的原因之一就是渭北老家有一片杏園,從小就跟父親在杏園勞作,喜歡看杏花開放時那美麗的花季,喜歡聞杏子成熟時那誘人的味道,更喜歡吃汁多味甜桔紅色的曹杏和白裡透黃的白沙杏。這片杏園就有自己喜歡吃的那種曹杏;另一個原因就是這片杏園的主人讓人永生難忘,他便是三楊坡上屆村支書楊永利,聽村民們講這片杏園每年杏子成熟的季節,楊書記幾乎沒有採摘到集市上去賣過,而是讓村民們隨意進園採摘品嚐,成了村民們“公有”的杏園,自己雖然和老支書不是很熟,但他家杏園的杏自己還真沒少吃,在此對這位寬厚的老支書深表謝意!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三楊坡村中的小路

三楊坡村是一個四十戶人家一百多口人的小村子,地處白鹿原北麓的霸陵塬半塬上,祖祖輩輩生息在這塊風景秀麗的土地上,站在半塬村邊的大皂角樹下,滔滔的灞河水以及東西平坦的川道讓人一覽無遺,塬上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山上流下的泉水,清澈透明,沁人心肺。村南塬上鬱鬱蔥蔥的綠色植被在太陽光的照耀下,象一張巨幅熒屏為村民們播放著五顏六色,變幻莫測的神化電影。三楊坡村民世世代代就生活在這片祖先留下的世外桃園裡。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三楊坡村民在街道上

由於地處半塬,祖先們的勤勞耕耘為後代留下了廣闊富有的土地,在周圍這一帶,三楊坡村民的人均土地面積遙遙領先。村民們繼承祖業,大膽創新,勇於開拓,科學種田,近幾年在村兩委會的積極引導下,在合作社楊安民的帶動下,廣泛引進櫻桃種植技術,使經營品種不斷更新換代,為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質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三楊坡村民運送櫻桃

由於土質肥沃,日照充足,三楊坡的櫻桃還真是遠近聞名。那天在三楊坡村親眼看到陝西電視臺記者任軍龍現場採訪村民採摘早熟櫻桃的精彩場面。才知道三楊坡村的櫻桃不但無公害,個大味美,而且還比周圍櫻桃早開園一星期左右。難怪陝西電視臺報道的題目那麼新穎動人“你知道西安最早熟的櫻桃在哪裡嗎?”。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陝西電視臺記者採訪

三楊坡的村支書楊武軍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年輕人,待人熱情忠厚,在村民們心目中口碑很好,村民們反映,他任職不久,便徹底整頓村容村貌,清理房前屋後垃圾,綠化門前街道空地,種花栽樹,整修花壇,修建村民健身廣場,保護百年古樹。打井修路,挖渠引水,改造古泉,改善了村民的用水生活環境,為村民的生產運營創造了優越的條件,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質量。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村支書帶領黨員整頓村容

三楊坡村村民熱情好客,你到了誰家田間地頭他們都會主動給你打招呼,主動讓你品賞他家的櫻桃,在路上碰到提著果子的村民也會給你拿一把他們的果子讓你品賞。到了他們家門口也會招呼你進來喝水坐坐。他們的熱情好客,電視臺的宣傳報道,引來眾多果商們主動上門收購櫻桃,櫻桃成熟的季節三楊坡的田間地頭,村頭場院,好不熱鬧,各種商販的大車小車絡繹不絕。一些商販還直接進地收購,村民摘下的櫻桃不用出地就被商販收走。減輕了村民們的運輸負擔,節省了勞力,也帶來了好的收益。市民們也紛紛慕名來到採摘剛開園的新鮮櫻桃。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村民收穫銷售櫻桃

三楊坡村有棵令人難忘的古老的皂角樹,這棵古樹生長在村子東北角的塬畔上,樹幹的周長有三米左右,由於年代過久,樹幹下面靠近根部的地方已經乾枯並有一個蘭球大的空洞,並且空洞順著樹幹而上一直沿伸到樹幹頂端樹枝的分杈處,形如天井,是一個空心樹,據樹里老人講,誰也記不清這棵樹生長了多少年,樹幹雖然空了,但此樹枝繁葉茂,樹冠龐大,每次來三楊坡村必到這棵樹下拍照觀景,因為站在樹下,塬下的田園村莊河流公路盡收眼底,風景如畫。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村中的百年皂角樹

樹下有一片天然小平臺,是村民們幹完活歇腳的地方,也是下雨天臨時避雨的地方,更是飯後茶餘諞閒傳的好地方。天長日久,靠塬邊的樹根已經外露,村子裡的領導帶領村民用磚從下面一臺地上砌上來,把樹根安全的圍起來,並修起牆垛,鋪平樹下平臺,把這裡變成了村子一處觀光臺,無論本村村民還是外來朋友都會站在此處觀景拍照留影。更吸引人的是在空心樹幹的天井裡還長出了一棵紫藤樹,其不同於皂角樹葉子的樹葉露出天井,特別好看,有人說那是支書的匠心傑做。眼下村子雖然拆了,但這棵古樹仍然留在塬畔,它是三楊坡的象徵,將給歷史和後人留下永久的記憶。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村中的石磨和健身廣場

三楊坡的泉水是從南邊白鹿原的半塬上流出的,泉眼離地面大概三十米左右,先民們用石頭磚把泉眼保護起來,村民生活用水就靠這眼泉水提供,每次來三楊坡都要喝上幾杯天然的礦泉水,泉水清新透亮,甘甜可口。各家門口修有防洪渠,也是排水溝,村民們幹完活在門口的水龍頭放水洗臉洗手,天熱時乾脆脫了鞋襪直接洗腳。婦女們端著臉盆洗衣服淘米淘菜非常方便,村子裡打了深水井,村領導修了引水渠,把古泉水直接引入深水井蓄起來,為以後吃水灌溉打好基礎,如今雖然村子拆遷了,但三楊坡的果樹田園還在這裡,泉水還將為耕種勞作的村民繼續延用。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村民用泉水給菜地澆水

薺薺菜生長的季節,香椿發芽的季節, 槐花開花的季節,柿子紅了的季節,你來三楊坡村都能品賞到最早最鮮最綠色的人間美味,村民們還在房前屋後的空地以及果樹地裡種植一些豆角,黃瓜,西紅柿,冬瓜,南瓜,蘿蔔,白菜,青菜,大蔥,蒜苗,自給自足,既節約了開支,又能吃到自己喜歡吃的各種綠色蔬菜。筆者去三楊坡不但能現場享用這些美味而且有時還能帶一些回家。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去地裡挖菜去

去年席王街道辦,灞橋區政府按照西安市政府的要求,妥善安排搬遷地質災害危險村莊的村民,世代生活在三楊坡的村民十一月份終於接到搬遷通知,定居到山下毛西村北的川道平原開闊地帶,結束了祖祖輩輩生活在半塬坡地的生活。隨著郊區農村並組的改革,如今的毛東村,毛西村,三楊坡村,毛窯院村合併為一村,改名為毛河灣村,三楊坡村一去不復存在。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三楊坡村喜遷新居

政府為三楊坡村民新建的村舍正在緊張的施工之中,目前有一部分房子己經封頂。寬闊的街道,漂亮的院落,180平米的獨院,120平米的三室兩廳兩衛新家將給三楊坡村民帶來新的生活。然而,三楊坡古村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田園家院將給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以及他們的親朋好友留下永久難忘的記憶!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新村整潔的街道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村民為姑娘辦婚宴

別了!灞陵塬上最後一個古村落!

載歌載舞歡聚一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