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個忘不掉的情懷

無意中看到一個問題,說要為什麼要把魯迅的文章請出中學教材,讓我想起了這位曾經的偶像。我想魯迅上次走紅的時候應該是第一次說要把他的文章請出中學教材的時候,至於魯迅的文章是否真的被請出了中學教材,我無從確認,我沒辦法把所有教材都去翻一遍,好像在網上也很難找到確切的答案,管它的啦!只是魯迅的形象早已經刻在了腦海裡?那特有的“一”字形鬍鬚,加上那刻板而嚴肅的面容,是沒那麼容易忘記的。

魯迅,一個忘不掉的情懷

關鍵是我讀初中高中的時候,那些語文老師一說到魯迅或學到魯迅的文章的時候,言語中就流露出對魯迅不可掩藏的羨慕與崇拜,但他們也豪不掩藏的表達出對魯迅的崇拜。他的棄醫從文。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哪段又不是讓人肅然起敬呢?好像他的這種形象在語文老師那些文人那裡特別的受歡迎受崇拜。也難怪有這樣捨己為人的思想,又有這讓人崇拜的文采怎會讓人不受歡迎呢?也難怪許廣平會愛上她的老師,我想在那個思想開始解放的時代,愛上這位老師的女學生應該不只許廣平一個人,這樣的男人又有幾個女人不會心動呢?只是她對愛的追求要比別人更直接更大膽罷了。又敬又愛,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魯迅,一個忘不掉的情懷

知道我們的第一位領袖毛澤東是怎麼評價魯迅的:“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毛澤東甚至用了“聖人”這是詞語來評價魯迅。能得到毛澤東如此高評價的能有幾人?

知道那位逝世會讓聯合國降半旗致哀的總理周恩來是這樣評價魯迅的:“魯迅的時代,是一半滿清,一半民國的時代。他出身於破產的士大夫家庭,他受過封建社會很深的洗禮,他受過戊戌政變後的洋務教育,嗣後,留學東洋,又受教於章太炎先生,並參加了光復會。入民國後,他又做過多年北方官僚社會的小京官,也可說是閒差事。直到‘五四’的前夜,他才得參加思想革命的運動,這就是新文化運動的骨幹。從此以後,他就公開的成為宗法社會的逆子,士大夫的叛徒,逐漸養成他在新文化運動的領導地位,可是他自己卻又那樣虔誠的願意做一個‘革命軍馬前卒’。”

魯迅,一個忘不掉的情懷

說實在的,如果我是女性,我真的會在心裡暗戀她。做為男人要我從內心忘記棄醫從文,忘記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他,真的做不到!就連那個叫藤野的小日本也被我記住了。也許這就叫愛屋及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