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口碑爆炸的就是電影《月光男孩》了,雖然國內不一定引進,不過頂著金球獎最佳影片的光環,直指奧斯卡的氣勢,我也把它看完了,其實我更喜歡他的另一個名字《月光下的藍》,這個名字更文藝一些,黑人男孩在月光下,是藍色的……
雖然說吧,這種參展的文藝片都比較晦澀難懂,不過我還是堅持看完了將近兩個小時的電影,為自己鼓掌!!!電影分三個部分,小不點,喀戎(chiron)還有小黑,分別是主角喀戎從少年,青年,成年三個階段的狀態,毒品,黑人,同性戀,這三大關鍵詞足夠吸引人眼球,特別是在此刻美國局勢不穩的環境下,爭議性或者說關注度就很高,我不太懂這類文藝片的暗喻隱喻或者映射,對我而言,看明白的其實是一種對現實的不滿發洩吧,黑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雖然積極倡導人權平等,可是現實中,他們收到孤立收到歧視,除非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才能和白人平等對待,否則黑人的生活侷限性使得他們成為社會危險因素的影響著,毒品氾濫,歧視,加之喀戎自身的軟弱,之前少年和青年時候是這樣,被毒品間接影響,自己對自己性取向的彷徨,所以才會有故事整體比較低沉的主基調,就算是成年後的喀戎,也是在用偽裝保護著自己,傷害還在,只是學會用保護色保護自己,但是內心的彷徨恐懼卻一直存在,所以才說是對現實的發洩。
越是這種文藝片,越會有更多的話題,見仁見智吧,我只說我看到的。
很少看到有黑人男性的同性戀題材的影片,特別是發生在邁阿密的自由之城,販毒、磕藥、貧窮,以及無所不在的強烈的陽光。但這又是一部今年奧斯卡的熱門電影。
那個叫“塞隆”的男孩喜歡在藍色的月光下,注視自己的影子和大海。第一段的“小不點”中,他遇見了父親般給予他力量的胡安;第二段的“塞隆”,他失去了胡安,依然孱弱,迷茫中凱文又觸及了身體中的另一面;第三段的“小黑”,已經武裝成滿身肌肉,但與凱文的重逢,依稀可以看到那個藍色月影下敏感的男孩的迴歸。
這種情節性不強的電影,很難喚醒一個不夠敏感或不太文藝的觀眾的共鳴。也許只有坐在影院裡,聽到潮汐聲裡的大海、看到受洗般躺在胡安手臂裡的塞隆,聽胡安說:只有你才可以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才能感受到編劇想要告訴你的是關於“成長裡不會改變的那一部分才是你自己”的道理。
有人說,這部片子,唯一遺憾的是,劇情有些地方過於突兀。我想他們說的肯定有影片第二章跳到第三章的部分,希隆從青少年的瘦弱樣子突然變得長大後的如此雄壯,而且似乎性格也從極端內向變成了外向(從他對他的小弟開玩笑說錢沒少中可以看出)。但是對此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可以看到在第二章的結尾,希隆用椅子砸了那個欺負他的人。
我想這是經過他內心重重的鬥爭的,其實從小被欺負以來,在小時凱文也鼓勵他別裝慫,那時肯定也使他有一定的內心鬥爭。但是這一次的事件,加上之前十幾年的內心鬥爭,終於使他不想一直被欺負。於是。最後他竟然做出了他長大以來一直沒做的事。於是我們可以從側面看到其實,之後他的內向的性格不是在進監獄以後改變的,而是在此刻。因此後來發生的事——他成為像胡安一樣的男人,也完全是符合全影片的,完全不突兀。而且恰恰就是劇情的高潮和核心,之前的一切都是為此而鋪墊。
另外,電影挺真實地反映了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美國黑人社區的狀況。很多黑人孩子生長的環境隨處可見吸毒販毒。這些孩子長大後受影響非常容易進入這一行。
(更多電影關注電影陰謀論!)
閱讀更多 電影中的溫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