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海西晨報》報道

本專題由

《海西晨報》聯合閃忻藝術館共同策劃的

“廈門藝術正興時”專題報道,

這期我們走進藝術家林良豐,

為您講述他的藝術人生。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林良豐

林良豐,別號圓明,福建廈門人,著名畫家。

擅長中國山水畫、道釋人物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廈門市張曉寒美術研究會會長、廈門美協山水畫藝術委員會會長、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山水畫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廈門書畫院畫師。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林良豐的藝術生涯,可以說是與改革開放“同步走”。他於1977年正式考入福建工藝美術學校,學習專業的藝術創作。隨後數十年,無論是在藝校教書,還是成為職業畫家,他的藝術之路始終沒有間斷。不僅如此,隨著閱歷的增長和藝術水平的提升,他的藝術成就也開始受到更多人認可,並逐漸具備全國影響力。

而除了專業創作,身為廈門市張曉寒美術研究會會長的林良豐,也致力於組織學術力量,為老一輩著名書畫家著書立作,推動廈門文化藝術事業不斷髮展。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冰峰春汛》136.5x69.5cm


執教23年後轉從事職業創作

林良豐是廈門人,從小他就喜愛藝術創作。1977年恢復高考時,他才15歲,當時還在廈門一中讀高一,就跟著同學一起去報考鼓浪嶼上的福建工藝美術學校,最後憑藉優異的成績被成功錄取。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熱潮,他也開始了自己的藝術學習之旅。在藝校數年間,他師從福建知名山水畫家張曉寒等名家,學習專業的藝術創作,創作水平不斷提升。

畢業後,林良豐選擇長期在母校執教,這一教就是23年。一直到2003年,他才正式辭去教職,搬離鼓浪嶼,開始職業創作。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48x144cm

在諸多題材中,他比較擅長山水畫與佛像題材。所作的山水畫,墨色並重,以色為主,以墨為輔,並借用西方藝術語言,和諧、融洽地表現含蓄的東方藝術意境。而他所繪的佛像,則更是異彩紛呈,色彩與水墨相互滲透,有些甚至跨越了衣飾線條的界定,色彩卻很能沉得住氣。即使觀音飄帶用了山水畫中最常用的草綠色,也一點不輕浮。

身為本土畫家,他也畫過許多跟廈門有關的景物。包括鼓浪嶼、南普陀、萬石植物園等。他曾別出心裁地畫下頗具“廈門味道”的《十八羅漢》——將廈門及閩南各個地區的亞熱帶植物大量植入進畫面,成為十八羅漢的背景,不僅氣勢恢宏,特色也十分鮮明。

他還創作過不少關於鼓浪嶼的作品。其中一幅就是《海上花園》。在他筆下,日光巖、八卦樓、龍頭路、碼頭、小白樓、金瓜樓、鄭成功塑像、天主堂、雞山草堂;綠樹、紅瓦、白牆;古城、仄巷、沙灘;三角梅、鳳凰木……鼓浪嶼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一一入畫。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醉入溪山》138x69cm

為老一輩書畫家著書立作

除了職業畫家,林良豐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他還是廈門市張曉寒美術研究會會長。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便是張曉寒美術研究會成立20週年。據他介紹,廈門市張曉寒美術研究會誕生於1998年5月4日。成立二十年來,研究會舉辦了數十場展覽。這些展覽,既有緬懷紀念張曉寒的主題展,也有邱祥銳、林岑、林生、林良豐、邱允愛、盧乾、馬心伯、張承錦、曾華偉等書畫家的作品展,此外還有青年畫家的個人專場。

除了辦展外,研究會也致力於組織自身學術力量,為老一輩著名書畫家著書立作。林良豐回憶道。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南無觀世音大慈大悲如意觀世音菩薩》71x142cm

截至目前,研究會出版了《張曉寒詩文集》《張曉寒紀念文集》《閩臺港澳中國畫邀請展作品集》《美麗廈門·文化思明———中國畫展作品集》等著作,並推出《廈門美術家系列叢書》,注重本土藝術家藝術成就與藝術檔案的推介和保存。

據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研究會出版的學術著作達18本,鼓勵並協助會員出版的專著20多本。研究會還創辦了44期《松風》會刊。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紅其拉甫》178x96cm

組織名家同創作,展示廈門新樣貌

2016年8月,張曉寒美術研究會受廈門市政府委託,要求創作描繪美麗廈門的大型美術作品,用以懸掛在廈門市政府西樓的會議室、會見廳,以及廈門高崎機場T3、T4航站樓貴賓室。“這是一項較大的工程,需要一批有經驗、有繪畫水平的畫家參與。”林良豐說,作為會長,他立即組織了部分知名畫家進行專項研討,並拿出具體方案和作品小稿。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鷺海春曉圖》730x250cm

經過長達數月的創作,由研究會多位成員共同創作的《鷺海春曉圖》《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美麗家園》《五老凌霄》《長龍跨海一城春》《海上花園》順利完成,向世界各地的人們展示了廈門的美景。

2017年的金磚廈門會晤中,多位張曉寒美術研究會的成員也積極投入創作,畫出了多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被懸掛於多個重要會晤場所。

“它們是張曉寒美術研究會藝術家們的成就展示。”林良豐感慨道。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聚海為山》178x96cm

值得高興的是,在研究會的推動下,張曉寒的家鄉——江蘇靖江,已於2016年由政府立項設立張曉寒紀念館,並將於今年春天落成開館。“這是當地政府對張曉寒老師人品、藝品的認可,對弘揚張老師的藝術精神,也將起到很好的作用。”

薪火傳承,揚帆起航。林良豐表示,未來,研究會將以一種務實的精神迎接新時代,為推動廈門文化藝術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作品欣賞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太白天池》65x65cm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山川律動》70x68cm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川西草壩》65x65cm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48x72cm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48×72cm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自得無礙》48x72cm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南無觀世音菩薩》 48×72cm



林良豐|銘記師恩,藝術“火炬”傳遞者


《南無觀世音菩薩》48x72c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