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佳琦登上《新聞聯播》談起:新聞主播轉型網紅主播有多難?


從李佳琦登上《新聞聯播》談起:新聞主播轉型網紅主播有多難?

從李佳琦登上《新聞聯播》談起:新聞主播轉型網紅主播有多難?

作者:胡瀚中 來源:廣電業內
前有老羅帶貨,後有小朱配琦,再一次燃起了新聞主播下海做網紅的衝動。
我對MCN圈子略知一二,於是就不懂事不知趣不顧時機地出來潑潑冷水,轉型不是不可能,但是難度比大家想象的要大得多,對於大部分新聞主播來說,可能只能說,呵呵,有點想多了。
網紅的生態邏輯和生存空間與新聞主播的職業環境完全不一樣。許許多多的新聞主播從一開始就只打算客串,從來沒有想過要真正啟動某個網紅項目,更沒有想過好好當一名網紅需要哪些努力,很少真正有新聞主播潛心研究網紅規律,所以他們出現在網絡平臺上,也只能成為夜空中最閃亮的那道流星,劃破天際而已,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客串當然沒問題,但是客串不等於成功轉型,新聞主播因為出鏡率高等緣故為人所熟知,他們出現在平臺上,自帶流量,有一定的影響力優勢,流量優勢對於啟動項目有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也僅僅如此而已。

  • 敲黑板:請不要把康輝等等一線央媒主播作立論依據

作為全國權威媒體大平臺。央視明星主播可以在全國擁有特別高級別的播放量或者關注度,但是,你是央視主播那個級別嗎?
但即使是他們也未必行,不然,你讓朱廣權轉行獨播試試,第2場第3場會是什麼樣的業績?

  • 新聞主播的生存狀態和網紅之間生存狀態的差別,彷彿是牧羊犬和野狼之間的差別

網紅以網絡為生,他們主要的平臺就是網絡,沒有網絡沒有流量,就沒有他們的一切。他們拍段子拍劇情反轉街拍,所有一切都是圍繞著特定人設持續刷新,對網紅來說,網絡就是他們的命,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地方。
新聞主播不靠這個吃飯,這是最嚴重的問題,所以他不可能會為了這件事情而去做殫精竭慮的輸出,平時輸出頻次低,而且由於他們平時代表媒體形象,傳播政府聲音,個人想要表達出來的人設和公家形象人設往往會打架。所以擴展邊界,重立flag相當困難。

  • 網紅的基礎是個人人設,這一點新聞主播基本沒有

頭一兩回上線的時候,低頻次地出現在某個平臺上,代言一般給活動以一定的流量支撐,這是新聞主播的強項,好奇害死貓,網民蜂擁而至,平臺流量數據好看,主播虛榮心得到了莫大的滿足。(這和大咖出席樓盤開盤儀式本質上是一樣的),但這並不等同於他們是網紅。新聞主播會偶爾為之,也只能夠偶爾為之。他們在網絡上很少有持久流量,更不會有較強的帶貨能力。
有人也許會問:羅永浩可以,為什麼我臺名震天下的名主播不可以?
人設如果不是網紅唯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新聞主播的流量和羅永浩的流量本質上是不一樣的。老羅本來就是憑藉網絡走紅,他自己也稱自己是第一代網紅,做網紅,人家真有工匠精神,多年以前,羅老人家懟西門子自己打臉的那段視頻,到現在還不斷被人運用到各個不同場景說事。他沒有成功地成為一名他自己期待的產品經理,創業不成功,迴歸網紅這條主線的,老羅仍然有可能會重現輝煌再創奇蹟。


其實抖音這一次也是做一次嘗試,和快手力推草根素人直播不同,用明星來導流,和購買徐崢作品,開創網絡首播,懟院線懟老牌長視頻網站,在商務邏輯上是一樣的,只不過是這次嘗試應該沒有達到他們預期的目標。

從李佳琦登上《新聞聯播》談起:新聞主播轉型網紅主播有多難?

那麼,有多少新聞主播能夠創造老羅那樣的有個人人設的視頻瞬間呢?許多新聞主播,在人們腦海中的印象就是他出現了,權威新聞機構發聲就出現了。

他是權威媒體的形象與聲音符號,人設方面,新聞主播要麼沒有個人人設,要麼是公眾人物形象人設。以如此限定,讓新聞主播成為網紅,成功概率低之又低。並且由於他代表權威媒體形象,也限制了他在網絡上拓寬人設設計的範圍,媒體形象代表身份限定了新聞主播自由發揮表達的度。他們可以偶爾突破形象,比方說撒貝寧可以偶爾調皮詼諧一點,但是這個偏離度是不可以很大的。

  • 真正的網紅不會拿亂流量甚至於會經常故意帶節奏故意讓某些低價值粉絲放棄自己,但是新聞主播上場,除了自帶光環以外,基本上都會亂拿流量

有些流量可以拿,但是,拿了不一定有好處。
真正的網紅會通過自己的作品對目標用戶進行篩選,他們絕對不會為了流量而去找流量。他們更注重吸引那些可以深耕,能夠和自己發生緊密關係的那一小部分人,不會為了流量的數據來去做比較有偏離的吸引。
但這恰恰是新聞主播進入平臺常犯的錯誤。
某個經常有很多同行去那裡學經驗的縣級融媒體中心,一男一女兩個主持人套拍了求婚段子,得到幾十萬的流量(這在網紅界來說僅為一個基礎流量),當事人很高興,而且也據說有商家準備讓他們代言(帶下鹽可以,真埋單代言,下單的時候,估計商家也會再三考慮)。


首先,這兩個人並不是真正的情侶關係,只不過是看到這段視頻比較流行,套拍了一下,因為主持人在當地的知名度,也就自然產生了一些流量。但是,這樣的段子,哪怕拿到了流量,也是沒有作用的。
這種沒有規劃設計的亂流量,會模糊發佈者的整體形象,和新聞主播的公家人設也不相符,更無益於打造主持人的個人人設。這些流量最終會被浪費掉,而且只能夠浪費掉,不會積累起有效的有商業價值的流量,也不能夠吸引足夠的目標明確的粉絲群體。
很多時候主持人都是用VLOG的形式,給自己的工作做視頻記錄,這些短視頻描述了不為外人所知的廣電系統工作場景,也會吸引一定量的流量,但是這樣的流量設計,其實也不可能很好地導向後面的商務帶貨行動,它所起到的作用僅僅只是告知大家,這裡有一個美麗而且從事著一份很有價值的工作的女孩或者是男神,僅此而已。

  • 很多新聞主播以及他們身後的團隊缺乏網感

網紅的本質是在網絡上走紅,要走紅並且持續的走紅,需要有符合網紅個人標籤的特定內容體系設計,網絡平臺不僅僅是發佈工具,更是一個人群聚集地以及內容生產的平臺與基地。


網紅的本質是內容生產,雖然說能夠持續生存的網紅,一定會持續輸出符合網紅人設符合平臺算法規則以及普通老百姓審美情趣的優質內容,他們是網生內容的連續創作者,所生產的內容一般會健康向上,但作品一般不會是傳媒所理解的正能量(比方說朱一旦),很多新聞主播本人並不具備這樣的特質,身後的班底一般也已經習慣了傳統新聞媒體的操作手法,很少能夠創造出網感十足的作品。

  • 做播音主持,新聞主播是專業的,但是,這個專業在網紅界根本不成立

長得不漂亮沒關係,可以做網紅,五音不全,不會說普通話,不要緊,也可以做網紅。

  • 消費者跟網紅之間的關係是老鐵,跟新聞主播之間的關係是獵奇和萍水相逢

個人網紅和粉絲之間的關係是老鐵,他們之間是平等的朋友關係。他們本來就有可能是現實當中的草根店主,他們說的符合他們的形象與人設的話,消費者非常認同。


新聞主播主持人身上的標籤是公眾人物,是權威媒體權威發佈,代表媒體形象,侷限性非常巨大,帶貨能力不強,基本上只能夠做公益,不具備真正的帶貨能力的。他們一般只能出現在公益現場出現,哪怕是帶了一點點貨,有過一點點流量,對整個商務的推動也沒有號召力。

  • 真想拓展一條新路,必須下場全身心投入

沒有誰可以踩著彩虹降臨某地,沒有什麼神仙與上帝,沒有什麼人可以隨隨便便就成功(不帶這麼侮辱網絡原住民智商的)。跨界或者越界,是借自己以前在其他領域的優勢,做好在新平臺上的著陸。新聞主播可以成為媒體網紅事業部的發動者與催化劑,如果一定要下場,就要做好完全轉行的準備。
重複一遍:沒有任何人可以隨隨便便就成功。對於機構來說也是如此。
如果一定要在網絡上開闢一條新生路,媒體就需要建立直播事業部部門。很多媒體沒有通過網絡社群服務的基礎班底,也沒有直播和短視頻設計規劃的專業團隊?看到別人喝湯吃肉,就想讓自己的新聞主播也下場,同樣在直播領域舀一瓢羹。這不是不可以,但是很難持久,也很難有成型的商業模式。


在短視頻和直播已經成為流量主渠道的時代,媒體真要入場,就不要太多幻想那些蹭流量的便宜事情。否則一切都只不過是走過路過沒有錯過,僅僅如此而已。
有些傳媒專家,對網紅對直播及短視頻生態並沒有真正親身入場。說出來的觀念多是隔岸觀花。姑且聽之而已。信春哥得永生的事情不會一再發生。

從李佳琦登上《新聞聯播》談起:新聞主播轉型網紅主播有多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