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碧雞關及古驛道


昆明碧雞關及古驛道

碧雞關


有詩云:

靈雀鳴碧雞,佳人臥池西。地擁一池翠,民著四時衣。

這首詩把昆明的地理位置,民俗氣候描述得一覽無餘。

詩中“靈雀”是指昆明傳說中的“碧雞”神鳥,碧雞是指靈雀棲息的昆明西邊的山,因為靈雀在此山棲息而得名“碧雞山“”。傳說中靈雀碧雞是一隻神鳥,只要它一叫,天下必然大亂。所以,昆明西邊流行這樣一句話:“山上碧雞叫,地下刀兵到。”也有的村寨這樣說:“山上碧雞鳴,人間動刀兵。”都是一個意思。

“佳人”是指睡美人山,春城昆明以西約20公里處,有座睡美人山。站在滇池對面遙望,恰似一個睡著的美麗女子,高鼻樑,長頭髮,櫻桃小嘴,迷人的睡姿,看得一清二楚。睡美人山,明時叫天目山,清時叫太皇山,民國後統稱西山。“池”自然是指五百里滇池了。

“地”指昆明城,“一池翠”指九龍池翠湖,“民著四時衣”是指昆明天氣常如二三月,街頭隨處可見穿衣不分季節的混搭。從側面說明昆明四季如春。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詩中提到的,昆明去滇西茶馬古道上大名鼎鼎的第一雄關——碧雞關

昆明碧雞關及古驛道

九關十八鋪中,碧雞關即是這條古道的第一雄關

碧雞關:在歷史上曾經是大名鼎鼎的古道關隘,明清兩朝從昆明到大理的茶馬古道要經過九關十八鋪,碧雞關即是這條古道的第一雄關。也是昆明城西的戰略要地。

《讀史方輿紀要》 卷一百十四中記載:東瞰滇池,蒼崖萬丈,綠水千尋,下有碧雞關。又碧雞西北有太華山,有太華寺。下瞰 ... 舊有關城,元築,今廢。又碧雞山之北麓為碧雞關。


昆明碧雞關及古驛道

從背面看碧雞關牌坊

碧雞關位於昆明西山埡口。相傳唐南詔時,昆明壩子東邊有金馬山,西邊有碧雞山,猶如金馬碧雞環抱滇池,蘊藏帝王建都立業的氣數。故南詔王在昆明建拓東城,在碧雞山埡口設關隘,取名“碧雞關”。


騰衝李希白(學詩)有詩《碧雞關》雲:“險阻西來第一關。,巖兀兀海漫漫。歸帆人語高蟯渡,破曉鐘聲太華山。萬瓦煙中城郭近,一樓天半水雲閒。風塵誰省長征客,獨立蒼茫夕照間。


昆明碧雞關及古驛道

千百年來,碧雞關是昆明通往滇西及東南亞、南亞各國的第一關,出入人馬日夜繁忙不斷。與此同時,碧雞關還是昆明西行的水陸要隘,1965年以前,由篆塘上船直達高嶢,下船後登上埡口即可達到碧雞關。如今的碧雞關雖不可同日而語,但它依然是一個重要的交通節點。昆明通往滇西的320國道、成昆鐵路、昆-大-麗鐵路、昆-楚-大高速公路都從碧雞關通過。

遊太華山記_徐霞客遊記

【原文】

出省城①,西南二里下舟,兩岸平疇夾水。十里田盡,萑葦②滿澤,舟行深綠間,不復知為滇池巨流,是為草海。草間舟道甚狹,遙望西山繞臂東出,削崖排空,則羅漢寺也。又西十五里抵高嶢③,乃舍舟登陸。高嶢者,西山中遜處也。南北山皆環而東出,中獨西遜,水亦西逼之,有數百家倚山臨水,為迤西④大道。北上有傅園;園西上五里,為碧雞關,即大道達安寧州者。由高嶢南上,為楊太史⑤祠,祠南至華亭、太華,盡於羅漢,即碧雞山南突為重崖者。蓋碧雞山自西北亙東南,進耳諸峰由西南亙東北,兩山相接,即西山中遜處,故大道從之,上置關,高嶢實當水埠焉。

【註釋】①省城:指明代雲南布政司治所云南府城,附郭縣昆明,即今昆明市區。②萑(huán)葦(wěi):長成後的蘆葦。③高嶢:舊稱高蟯渡。今名同,在滇池西岸西山腳下,但已失去水陸交通碼頭的作用。從昆明到滇西的公路從旁邊經過。④迤(yǐ)西:明時雲南有迤東和迤西之分,為地區名。⑤楊太史:即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

【譯文】

從省城昆明出發,往西南走二里後上船。兩岸耕地平整,夾水延伸。船行十里就看不到農田。水中長滿蘆葦,船航行在蘆葦叢中,還感覺不到滇池這個大湖,這就是草海。蘆葦之間的航道十分狹窄,遙望西山,像張開的手臂繞向東邊伸出去,陡峭的崖壁排空聳立,那是羅漢寺。又往西航行十五里抵達高嶢,於是離開船上岸。高嶢是西山中部的低凹處。南部、北部的山都繞向東邊伸出去,只有中部往西收縮,水也向西緊逼,有數百家人靠山臨水而居,是去滇西大路的必經之地。從高嶢往北上為傅園,從傅園往西上五里,為碧雞關

,是通到安寧州的大路。從高嶢往南上,有楊太史祠,從楊太史祠往南到華亭寺、太華寺,最後到羅漢寺,就是碧雞山向南突出、山崖重疊的地方。大致碧雞山從西北橫貫東南,進耳等山峰從西南橫貫東北,兩道山交接的地方,就是西山中部低凹處,所以大路從這裡經過,在上面設置關卡,高嶢實際上是水陸碼頭。

明朝大旅遊家徐霞客先生滇遊就到過碧雞關,並確有翔實的記錄,我們就來看看當年徐霞客先生走過的古驛道。

昆明碧雞關及古驛道


昆明碧雞關及古驛道


昆明碧雞關及古驛道

馬蹄深深


昆明碧雞關及古驛道


昆明碧雞關及古驛道


昆明碧雞關及古驛道


昆明碧雞關及古驛道


昆明碧雞關及古驛道


昆明碧雞關及古驛道


昆明碧雞關及古驛道

霞客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碧雞關。

霞客一去不復返,驛道千載空悠悠。

熙熙攘攘人過客,寂寂聊聊景依舊。

日暮碧雞關猶在,古驛道上人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