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李白的詩“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想象裡,古人都穿著貂皮狐裘推杯換盞。其實穿得起這些的都是豪商巨賈,並不是人人穿得起的。 那麼過去的人,都穿什麼過冬呢?


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百姓越冬必備爆款——紙裘


以前,嚴冬臘月,皇帝也喜歡給老百姓的福利搞搞活動,要給窮苦老百姓送溫暖。但是,是送紙衣,紙衣在那時候叫“紙裘”。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紙裘圖

節目中的紙裘


唐朝的時候都是些木棉、草棉的絮拿來做衣服,皇室都不多見,有錢人都買動物皮做的衣服。皮的衣服,別說過去,現在也不便宜。這個紙裘,不是皇帝送溫暖才有,老百姓為了越冬,也會自己做。


保暖易修補 蘇軾經驗多


紙衣材料是楮樹皮,先將樹皮做成紙,再拿紙來做衣服。用一百張楮樹皮做的紙一起蒸煮,然後加上胡桃和乳香增加紙的柔軟性之後,再壓制成一張紙來裁剪衣服。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楮樹皮是一種纖維物質,經過蒸煮和調製壓實之後,做出來的紙柔韌,厚實,不透氣,為了增加保暖功效,在做成紙衣的時候,還要往中間再添加麻絮。


如果喜歡再加上染料,染成自己喜歡的顏色,做好了之後,衣服不但乾淨漂亮,保暖性還特別的好。關鍵是用料不廢,穿舊了穿破了還能修補一下,繼續穿。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節目中的紙裘


大詩人蘇東坡就很有修補經驗:“紙被舊而毛起者,將破,用黃蜀 葵梗 五七根,捶碎 水浸涎刷之則如新。或用木槿 針葉 搗水刷之 亦妙”。


一條皮襖送兩次 救了眾多人性命

在唐朝的紙裘推廣之前,人們穿皮裘,現在叫皮草。

孟嘗君是戰國時候齊國的一個貴族,很有錢。有一回,他出使秦國。秦昭王想留他下當相國。孟嘗君不同意但為保命,含含糊糊的答應了。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秦昭王像


後來,有人跟秦昭王說,孟嘗君家裡人都在齊國不會真心替你辦事。秦昭王一聽:有道理,於是先將他先關起來,等找一個藉口將其殺死。


孟嘗君被關了之後,很害怕,讓自己的門客想一想辦法,此時,有人給他出個主意,秦王是個妻管嚴,求求他老婆吧,於是就去求秦昭王的老婆。他老婆很高興,她知道這個孟嘗君是個土豪,獅子大開口說:我要一件純白狐的皮草!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孟嘗君像


狐狸本身不少見,白狐也不少,可要渾身上下一根雜毛不長,還能被逮著的白狐做成的皮草,那可不容易。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這時有人想起在出使秦國的時候,送過一件給秦昭王。這人接著說:我身量小,可以鑽過秦宮的狗洞去把白狐皮偷出來給你。孟嘗君為了保命呢,同意了。


在把白狐皮偷回來之後拿去給秦王的老婆,秦王的老婆很高興就勸說秦昭王先不要殺孟嘗君。秦昭王怕老婆不高興,只好讓人把孟嘗君先放了。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那秦王的老婆心想孟嘗君這麼有錢,送大王一件皮草,還能再送我一件,我得多宰兩刀才划算啊。她聰明,孟嘗君也不傻,趁著秦王對他放下防備,帶著一幫人趁夜逃跑了。


可高貴可大眾 親民又實用的袍子


我們有同穿一條袍子的過命交情


買不起皮草的人會選擇穿袍。袍其實有點像我們現在的軍大衣,是上下連體的一件長衣,有內外兩層,裡面放著柔軟的禦寒材料。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明代圓領女袍


材料分兩種,一種比較高檔,用的是蠶絲做的絮;另外一種,有往裡面放一些粗麻或者其他的東西,是跟蠶絲特別類似的一種綿絮。


周朝開始,袍就是一種生活的便裝。有點像現在的軍大衣和羽絨大衣,主要就是為了抗凍用。


那時候,為了讓士兵外出打仗的時候不受凍,給當時的士兵,每人發一件,裡面就是粗麻之類的,也抗凍,這是個標配。就有了戰袍這個說法。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冬天能有一件綿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雖說標配是每人一件,但是,如果遇上了遺失或者破損,並不是那麼簡單,特別是在物資匱乏的冬天,也不能隨隨便便就能再搞一件。


《詩經·秦風》中《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還有一個詞,叫“同袍之義”,意思就是,咱倆一起扛過槍,並肩作戰,在戰鬥中相互幫助,有著過命的交情。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詩經》


曾子:知道還要記下來 我不要面子啊


袍一開始也不是單穿在外面。在先秦,袍的外面還得穿一件罩衣。《禮記·喪大記》裡面說:袍必有表。


也不是所有人在袍外還再罩一件外衣。那時候窮人就穿不起外衣,編寫《論語》的曾子就曾經窮得叮噹響,這事兒就讓別人給知道了。在《莊子·讓王》中說他,“縕袍無表”。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曾子像


這是秦朝的穿法,從漢朝開始,一部分人就把袍拿來當外套穿。再往後,就跟今天的軍大衣羽絨服一樣,都拿來當外衣穿了。


千呼萬喚 棉襖終於出現


為什麼不穿棉襖呢?棉花多便宜,又軟和。首先,棉花的大量種植是在宋元之後,之前的記錄幾乎沒有。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襖最早出現在唐朝,白居易為襖寫詩“水波 文襖 造新成,綾軟 綿勻 溫復輕。”襖是從襦升級而來的。


襦,既像我們現在的襯衣的款式,又像袍一樣,在裡面有夾層加上絮,而這個襖,比襦長,比袍短,因為裡面加了綿絮,所以,又叫綿襖。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襦裙


這個時候,綿襖的綿,依舊還是絲字旁那個綿。為了保暖,古人呢,又把動物的皮毛當做綿絮填進去,這就有點像我們現在的羽絨服,叫皮襖。皮襖也是個稀罕物。


《紅樓夢》裡頭,劉姥姥頭一回見王熙鳳,王熙鳳就穿了一件“桃紅撒花襖”。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影視中王熙鳳形象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是清朝的人,在他的認知裡面的襖,如果不是皮襖,就是棉襖,就是我們今天普通老百姓所用的棉花做的襖子。


棉花:舶來品還是本土出?各執一詞都有理


木字旁這個“棉”,是在《宋書》裡面才開始有了記載。那麼反過來推測一下,棉花的出現,最晚也要在南北朝。等到了宋末元初的時候,才開始大量的進入了老百姓的生活。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棉花的傳入,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進口說,海路漂洋過海來的。至於哪個國家,現在已經無法準確的追溯;另一種說法,說棉花是咱們原產地。


進口說:我們史料豐富還有各種文獻為證


流傳最多的是元初的《農桑輯要》。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農桑輯要》


民間小故事:當時,中國的商人在外國賣茶葉和絲綢的時候,發現棉花的保暖用途,向外國人購買棉籽。作為交換茶葉和絲綢的棉花被外國人當做寶貝一樣。堅決不賣棉花籽給中國人。


這時候,有個商人特別的聰明,他買通了一個外國人,用十兩黃金買他一兩棉花籽,而且,讓他把棉籽帶到碼頭上交給他。這樣把棉花偷渡回了中國。從這之後,棉花才慢慢的在中國開始種植出來。


《滇海虞衡志》中記載“宋元間從海上諸國得其種 歸種之”。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滇海虞衡志》


原產說:我們可是有出土證據


夏朝的《尚書·禹貢篇》,記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其中“卉服”“織貝”都是棉織品,而且,在福建崇安還出土過距今三千多年的棉織布片。


“原產說”這一派,認為這是鐵證如山。


不管怎麼說,棉花的大量種植,從元代明朝開始,大量的老百姓都能買得起能穿得暖和的棉衣了。

沒有羽絨服,古人過冬穿什麼?唐朝皇帝送溫暖 竟然給紙衣

過去說的好,一層棉頂十層單,該穿棉的了,可別不穿,過去老話說的好,愛俏不穿棉,凍死沒人憐。穿上棉衣,咱們暖暖活活的過冬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