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你好,這裡是BIMBOX。

2019年11月我們在合肥Techbuild建築科技大會上的演講,總結了在2019年這一年我們看到和思考的事情。

下面我們用演講中展示的26張PPT,談談我們的見聞,文末會把這份PPT的源文件送給你。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之所以叫「主觀報告」,是因為一些結論完全來自我們看到的這24件事,而真實的2019年,發生的事不止千萬件,有些事我們看不到,也有些事在我們的認知範圍之外,甚至有些事和你的所見相矛盾。

我們覺得世界的複雜正是它有趣的地方,儘管有時候它的難以理解讓我們有些不知所措。哪怕這24個觀察能讓你在面對這個複雜世界的時候能有所參考,也會讓BIMBOX深感榮幸。

但請記住,它們只是發生了,不代表任何普遍正確性。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2019年3月,我們通過 John Snow 繪製倫敦死亡地圖的故事,講述了數據可視化在決策上的意義。

文章裡我們寫到了湖南省院在湘雅五醫院項目裡通過數據可視化,在情況複雜的地下迅速制定垃圾車道的思路。

這一年,我們看到了一個詞彙在建築業越來越多的被提及:數據見解

工程師用BIM貢獻的不僅僅是一份查錯補缺的模型,而是一個見解——怎樣的設計成本最優?怎樣的採光最舒適?怎樣的排布方案更合理?

從數據到圖表的製作過程,就是從零散的信息到結構化知識的過程。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今年,中建三局一位領導說:

原先每個人覺得自己很牛,不可或缺。但是在未來裡,別說不可或缺,很可能你根本就是不稱職的,因為你做的分析決策不全面。你經驗中所謂的合理,我們要逼問為什麼合理?有什麼數據支撐?

發生爭論的時候,別人會問你:憑什麼這麼認為?

當你回答:「好多人說...」的時候,對方會問:「好多人是多少人?有數據嗎?」

在這篇文章裡,我們也提到了一個詞:半吊子BIM。

純翻模的BIM和理想中的數字化之間,至少還隔著5到10年的功夫,但我們看到有人不只是停留在原地咒罵,而是一小步一小步地把數據用起來,做不到全生命週期,那就先用小數據解決小問題。

當我們把這樣的行為稱作「半吊子」的時候,是心懷敬意的,每一步小探索,都值得起立鼓掌。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數據應用直接反映在一個應用點上,就是BI(Business Intelligence)的崛起。

2018年,我們看到很多應用大數據的「智能建築」,僅僅是領導來了開燈、領導走了關燈的雞肋中控室;而2019年,我們看到人們把BI的成果用到了商業決策和成果彙報中。

越來越多小夥伴會在他們的PPT裡用到BI,從成本人力分析到子公司業績一覽,通過BI,他們不僅會提出問題所在,也會分析問題的原因。

2019年,大多數人使用的不是大數據而是小數據,但「使用」比「大」更重要。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我們在早期的文章談到了IFC、MVD,談到了信息編碼的原理,那個時候大家反應平平。

2019年,我們看到了普通人開始討論IFC的優點和缺點,討論企業的編碼該怎麼制定,討論編碼體系的來歷。

我們的PPT裡,「數據」應用還有點虛,但至少在很多工程師的工作裡,已經開始正視它、討論它了,多年後回看,這在「土木工程」這個延續了上千年的傳統行業中,也許真的是破天荒的頭一次。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2019年是BIM輕量化平臺井噴的一年,叫得上名字的至少有上百家,這得益於WebGL技術的普及。

我們做了一個暴力對比測試,列了100多項指標來拆解這些平臺的功能。

在評測和走訪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不同開發廠商對於BIM平臺的不同理解,他們有些看重速度、有些看重穩定、有些看重業務應用。

而在評測結果出來之後,我們也收到了很多回復,對於用戶——尤其是施工用戶來說,一個平臺能不能在他們的業務流程裡使用起來,比平臺本身的性能更重要。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當「平臺」這個詞越來越熱的時候,幾乎每一家企業都要擁有自己的數據平臺,在華為27億中標東莞數字政府建設項目平臺的前三天,我們收到了一位用戶的來信,問我們企業想開發一個BIM平臺,27萬的預算夠不夠?

我們問他需求是什麼?他回答說:「嗯,就是那種領導能看結果的大屏幕。」

這件事讓我們看到了行業內外對平臺認知的巨大沖突,對我們來說,平臺是一場表演,對行業外很多大佬來說,平臺是一條命脈。

27萬和27億的區別,不只在每一行代碼裡,更在人們思維的巨大差異裡。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華為中標不久,阿里雲中標雄安BIM平臺的消息在建築業炸開了花。

跨界打劫,成了那一個禮拜的熱詞。事件發生的時候,這樣的評價既代表「與我等沒關係」的自嘲,也代表「我們真的落後」的無奈。

我們走訪了很多人,得出了「既非跨界,也沒打劫」的結論,寫成了一篇長文。

文章裡談到了阿里十年磨劍,談到了IT與建築業的合作,談到了建築市場數據平臺的新戰場和新格局。

文章下一條留言依然讓我們感受到思維方式的巨大差異:

人家就是想多鋪幾條線,多賣點貨而已,為啥到了你們嘴裡就和模型扯上了呢?膚淺!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這一年,小米出了自己的手錶,很多吃瓜群眾在討論為啥它投資的華米公司已經做了款式差不多的手錶,總公司還要做一款。

而懂得數據的人發現,把華米換成小米手錶之後,需要在APP裡重新輸入個人信息,運動和健康數據也會清零重新儲存。

小米要的不是新手錶的銷售業績,而是要用戶的數據。

建築業談數據並不晚,但一直在把數據當成輔助賺錢的小工具。

2019年,開始有企業正經的把數據本身稱作「資產」,有人開始知道,數據值錢了。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數據有多值錢呢?截止到2019年,我們拿到的消息是:人臉數據,100塊錢一個。

我們寫了一篇文章,《信息麥田裡的數據農民》,裡面講到河南郟縣的一些小企業,專門從北上廣等互聯網和大數據公司接「外包」,跑到城鄉結合的地方,用58一桶的食用油換取農民一小時的人臉採集時間。

而這一年,越來越多的數據通過BIM在建築行業產生,有小庫這樣的AI設計公司對建築設計的數據求之若渴,也有更多的公司任憑這些數據和「學習資料.avi」等文件一同躺在工程師的硬盤裡。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數據的應用永遠不是給個人的,而是給企業的。正如一張人臉的信息放在郟縣大叔手裡一文不值。

過去對於大多數普通工程師來說,BIM能不能提高出圖效率才是最關心的。

遺憾的是,並不能。

數據對企業的巨大價值,和貢獻數據帶來的額外工作,從目前的軟件市場來看,是一對暫不可解的矛盾。

這也是2019年BIMer之痛,企業越是覺醒,BIMer越痛苦。

而這也直接導致後文中說到的「第三方翻模必死」預言的失效。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企業對管理的新要求更多,但並非所有企業都願意付出額外的成本,尤其是那些不能計算直接收益的成本。

在現實面前,「數字化為所有人提高效率」越來越像個童話。

在一次雄安的演講彙報裡,我們提到了「用數據摺疊時間」的概念,告訴在場的每一位新區建設者,這裡對BIM的高標準嚴要求帶來的可不是美妙高效的工作,而你們是用自己的「不便」來換其他人的「方便」。

數字世界會給所有人帶來便利,這本身就是個誤解,當我們用滴滴叫到一輛車的時候,腦子裡不會想到背後有多少工程師徹夜加班改代碼的。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這一年,我們在知乎上一個槓精雲集的問題下,一本正經地回答了「我們怎麼看待BIM騙子」,把前邊的漫畫、數據為他人服務的觀點都寫在了回答下面。

當我們看透「數據並不是讓所有人效率提高」這件事的時候,並不是在講壞話,而是陳述一個事實。

我們尊重每一個傳統行業工程師對新工作方式的抱怨,更尊重他們認為「設計出圖才是工程師的本分」這樣的觀點。

我們講述的是傳統工作之外的新工作,它們在其他行業早已出現多年,只不過我們還不習慣。

這樣的工作,要麼被強加在設計師身上,要麼有本來無緣進入建築業的人搶著接盤。

我們聊到「世界有它自己的發展邏輯,既不為取悅你,也不為噁心你」,也說到這樣一句話:「你的任何觀點,都壓抑不了系統裡其他人養家餬口的慾望。」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這幾年,BIM從設計起步,從施工爆開所有的利益和缺陷,最終在業主的手裡迴歸正途。

當萬達使用BIM的時候,它並沒有宣揚BIM的五大特性;當萬達建設平臺的時候,它也沒有宣揚平臺的數據價值。業主把行業下游捧在掌心的寶貝玩意都內化到它更宏大的計劃裡。

當我們把希望甲方爸爸買單的數字技術好不容易推廣到他們手裡的時候,發現轉眼之間他們已經打來了電話:

你的項目有一個工長,三個星期沒填數字工作日誌了,怎麼回事?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頂層設計者不會把技術堆砌到一起拿出去炫耀,技術只是他們需要的時候拿來用的工具。

這是今年我們參加新加坡YII(縱覽基礎設施)大會的感受。

Ayesha Khanna在演講中說:

我們建設平臺,不應是買一臺起重機,零件都是黑盒子,然後開著它去挖土;而是應該建設一個菜市場,不同的開發者和使用者通過這個市場來解決各自的訴求。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這一次總覽基礎設施大會上,我們也看到了低調兇猛研發投資的Bentley這幾年的進化,以及它和自己用戶的羈絆關係。

儘管有很多人在科普,BIM不等於Revit,但無論是軟件成本還是學習成本都在那擺著,人們很難邁過那條軟件的鴻溝。

這也是我們在2019年花了幾期內容讓大家瞭解Bentley的原因,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買它,但至少人們應該知道,非要用Revit去建一套橋樑道路的模型,麻煩真的是自找的。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比起一家軟件公司,我們更關注的是一個行業圈子的發展。新加坡大會的幾天,我們認識了很多基礎設施行業的工程師,不誇張的說,他們和工民建行業的BIMer完全活在不同的生態裡。

工民建行業的很多問題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問題。這並不是說他們活得更好,只是他們已經越過了一些克服困難的過程,而這些過程是非常值得其他行業參考的。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2015年到2017年,實景建模像VR一樣進入建築業,然後迅速成為了可有可無的漂亮玩具。

但在2019年,我們看到了實景建模在項目中越來越實際的應用,傾斜攝影不再僅僅是助攻位,很多大型基建項目和改造項目不可能手工建模,高精度的掃描數據進入了BIM領域,甚至在一些場景拿下C位。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這一年我們走訪了雄安,一位老領導和我們講了它的特殊性:

這是一座從零建起的數字城市,每一個建築都在出生前被賦予了數字化的可能性。

當我們問到雄安模式能否推廣時,他說:推廣的工作肯定有人去做,但絕大多數的城市既不可能拆了重建,也沒人去給每一個房子建模。

我們既需要天上飛的無人機,也需要地下跑的掃描儀。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第三方翻模必死」,這句話從2017年爭到了2019年,我們既看到了有些地方預言的應驗,也看到有些人依然活得不錯。

把BIM紋在背上、決定要做10年BIM的王起航在一次酒局上和我們說,今年我的業績做得不錯,下半年想做點公益事業,正在聯繫設計院和狗糧公司。

對他們來說,建模還是一門不錯的生意,只不過甲方的需求更明確、標準更嚴格,但只要按照這些需求把模型建好,活還是有不少的。

「不是老早就有人說,設計和施工普及了BIM,就沒第三方的事了嗎?」當被問及這個問題的時候,他說:

對呀?可你看普及了嗎?這不天天還掐架呢嘛。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無論對行業怎麼觀察,我們的眼睛最終都會落到人身上。

這一年,我們看到了迷茫的人、焦慮的人、奮鬥的人、吵架的人、騙人的人、被騙的人、滿懷希望的人和眼神黯淡的人。

撒切爾夫人說:根本沒有社會,只有作為個人的男人、女人和他們的家庭。

我們的行業繼續走在「去人化」的道路上,只不過這條道路需要由人來修葺。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這一年我們寫下的爭議最大的文章就是這篇《小米加步槍》,在我們講述被採訪者關於數據的探索時,有人說是軟文、有人說誤導新人。

中國的BIM還遠沒有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終極答案,我們這一次的觀察,是行業裡的那些年輕人。

我問起他們為什麼要請假熬夜做這件事,他們的回答是:我在工作中很迷茫,我需要尋找意義。

當人們以一副過來人的口吻來教訓這些年輕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該堅持什麼該放棄時,他們不辯解也不理會,因為批評者從來沒有解決他們的問題:我的意義是什麼。

而最終讓我們寫下這個故事的,是每個參與者找尋意義的過程,他們不選擇坐在鍵盤前咒罵抱怨,這點值得尊敬。

年底的時候,我們寫下了《BIM的中年危機背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我們談到,管理者和執行者之間最大的鴻溝,在於他們焦慮的根本不是同一件事。結婚生子的上一輩關心的是「別出錯」,孑然一身的新一代關心的是「有價值」。

有人說:「別跟我談什麼意義,錢給夠了比什麼都有意義」。

話是沒錯,這不錢沒給夠嘛。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今年我們做了一個Power BI可視化數據分析教程,大家很喜歡,這個課的微信群也是所有課程群裡討論最熱烈的。

有一位小夥伴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琢磨各種軟件配合,最終目的就是用Power BI實現手機端數據採集,後臺數據看板自動更新。

我們和他說:不用費勁琢磨,微軟官方提供這個服務,你們公司想實現買企業版就可以了,每月10美金不貴。

他說:不行,領導不會給批的。

我們在今年寫下了一篇文章,就叫《窮困者聯盟》,封面圖上,一群蓋世英雄身穿大花襖,一心想要拯救世界。

這像極了2019年超過半數的企業基層的技術探索者。

24張圖 | 建築新科技發展年度主觀報告

在《BIM的中年危機》這篇文章的最後——也是這一場演講的最後——我們轉了個身,不再向粉絲說話,而是站在他們的身邊,向企業說話。

希望更多希望推動數字化的企業,在技術和資本之外,看到一個個鮮活的人。

在他們眼裡尚有光芒的時候,看到他們的存在。

2020年,新的畫卷即將展開,無論我們是否喜歡它。

《百年孤獨》開篇中有一句話:那時,世界太新,很多東西都沒有名字,要提到時得用手指來指指點點。

這個世界太新,我們還在指指點點,有時候,還要靠別人的手來指指點點。希望我們都能放下傲慢,在這個很多東西都沒有名字的時代保留謙卑。

有態度,有深度,BIMBOX,咱們下次見!


PPT源文件在對話界面回覆關鍵詞:主觀報告。

今天的內容是一份「主觀報告」,下週五晚我們會發布2019年的一些「客觀報告」,來自我們獲取的一些真實數據,BIMBOX將首次以直播的方式給大家呈現,敬請關注哦。

本期相關文章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