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典故之人生哲理故事十六—成王始覺周公誠

初六:發矇;利用刑人,用說桂梏。以往吝。

《易經》典故之人生哲理故事十六—成王始覺周公誠


爻解:


  這是蒙卦的第一爻。發矇,指脫去孩童的矇昧無知。說,解脫;桎梏,指刑具。刑人被解脫桎梏,所以說"利用刑人"。在童蒙未去之前,刑人桎梏未解脫之前,多有災吝,故說"以往吝"。

周成王讀《金滕》,始覺周公至誠的故事,可解此爻爻義。


故事:

《易經》典故之人生哲理故事十六—成王始覺周公誠

   周成王即位時,還是位矇昧無知的孩童。所以,國家大權都由攝政王周公來統領。


  一些對權勢垂涎的野心家利用成王的矇昧無知,經常在背地裡挑唆成王,說周公有野心,要想奪成王的權。


  開始,成王並不相信這些謠言,但謊話三遍往往被人當作真理,更不用說矇昧無知的孩子了。後來,成王漸漸相信了,對周公也懷疑起來。


  原先,周公有事請示成王。成王總是馬上毫不猶豫地說:"就按叔父說的辦!"


  現在,周公有事問成王,成王往往說:"讓我多問幾個人再說。"有時,把大事都耽誤了。


  周公對成王的不信任態度,日益明顯地感覺出來。在周公誅殺管叔、蔡叔之後,流言更盛,說周公誅殺二叔,是架空成王的一步棋子。因而,成王對周公更加懷疑了。


  為了表示自己的心跡,周公著了一首詩,名叫《鴟鴞》,這首詩收人了《詩經》中。詩中一面表示了周公對周室、成王的忠貞;一面把那些散佈流言的人比做"鴞鴟",警告他們"無毀我室"。


  周公將這首詩送給成王,成王讀了詩,還是不相信周公。據《尚書》和後來的許多儒家著作講,由於成王仍然懷疑周公,這年的秋天終於引起了天變。


在莊稼成熟,還未收穫的時候,天突然颳起大風,雷電交加,田裡的莊稼全部被吹倒,連大樹都連根拔了起來,引起全國上下一片恐慌。

《易經》典故之人生哲理故事十六—成王始覺周公誠


  成王看到天的異常變化,認為是天在發怒,而天發怒是由天下人事的異常引起的。那些製造流言的傢伙,這時又在成王耳邊說:"天變是不是警告您,要防上週公篡權幄?不然,怎麼這麼厲害呢?"


  聽了流言,成王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他決定打開收藏中央文書的金櫃,希望從中找到對付周公篡權的方法。

《易經》典故之人生哲理故事十六—成王始覺周公誠

  在中央文書中,成王意外地發現了周公作的《金滕》。一看內容,原來是武王生病垂危時,周公祈天,請求自代武王的疾病,以至死亡的文件。


  成王這才知道,周公對王室的忠誠是絲毫不容懷疑的。他請來周公,誠懇地說:"叔父,你一直盡心勤勞王室。小子我年幼無知,競聽信流言,以至引起了天怒,清叔父原諒我。"


  從此,成王變得成熟起來,再也不懷疑周公了。


人生啟示:

人的矇昧,不僅孩童有,任何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或在此或在彼的存在。有了矇昧,正如人受刑具束縛一樣,就會發生某些困難甚至災禍。所以,除去矇昧,猶如刑人除去刑具,人才能避免災咎,使災咎成為過去的歷史。成王正是除去了矇昧無知,才有西周的盛世。人在從事追求時,也往往有分辨不清是非方向的時候,這就會使人矇昧無知,要使所追求的事業能順利地實現,人就必須時時注意"發矇"。


跟著聿之易,學易不費力,跟著聿之易,學易更容易。


《易經》典故之人生哲理故事十六—成王始覺周公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