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最好地教育,就是真實地生活

給孩子最好地教育,就是真實地生活

懷孕“小南瓜”5個多月,看著自己的肚子一天天變大,才越發感覺,小傢伙在慢慢長大。從滿不在乎到慢慢期待,我漸漸地進入了準媽媽這個角色。這時候,不僅僅是生活作息、飲食等方面都開始重視起來。我開始思考孩子的未來,我作為他(她)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監護人,我能給他(她)提供什麼樣的教育?在這樣的體制下,如何讓小傢伙擁有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還能充滿好奇去探索這個世界。

週末正好與大林老師碰面,她每天面對大量的孩子和家長,當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她分享給我了兩個真實的故事:

不上任何早教班,讓孩子真實地生活

鵬鵬(化名)媽媽和鵬鵬在蘇州太湖那邊生活,因為孩子的肺不太好,鵬鵬媽做了一個選擇,她帶著孩子在蘇州太湖邊上買了個房子,就這樣生活著。鵬鵬這麼大年紀的孩子都在上早教班,可蘇州太湖離市中心太遠了,出去一趟來回4-5個小時。鵬鵬媽媽糾結過,不上早教班的鵬鵬是否和其它的孩子差距越來越大。可4-5小時的車程,只為了孩子1小時的早教,是否是值得的?為什麼我不能把這4-5小時的時間用來陪孩子,和他一起真實地生活。當媽媽下了這個決定後,鵬鵬再也沒有上過早教班。

鵬鵬媽會帶鵬鵬去觀察生活,她從不告訴鵬鵬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而是讓孩子自己去觀察,體悟。比如:鵬鵬媽會帶鵬鵬坐在離人行道遠遠的臺階上,去觀察來來往往的人群和車輛。在觀察的過程中,孩子自己會告訴媽媽:“行人人闖紅燈太危險了,他們應該等到綠燈的時候再過馬路”。

青少年教育專家,教育學碩士 尹建莉在她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提及“只要守住安全和道德這兩個底線,我們允許孩子做一切事情。”

我們太習慣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剝奪了他們去探索世界的權利。當孩子對某一樣事物非常感興趣的時候,很多家長習慣給孩子太多的條條框框,孩子當然會對想要嘗試的東西膽怯。可很多家長會說:“不給孩子樹立規矩,孩子會不斷地挑戰你的底線”,可家長有沒有想過,當這些規矩孩子不認同的時候,就算是讓他遵守,他也是不情願的。何不在保障安全和道德底線的前提下,給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間呢?

家裡不設置防障物,我也抓狂過

相信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就有強烈的保護慾望。我們生怕一切外來的事物傷害到自己的孩子。最典型的就是把家裡所有的“危險物”全都藏起來,孩子伸手觸及不到。而陽陽媽媽卻沒有將這些“危險物”藏起來,家裡沒有因為孩子的出生而發生任何變化。陽陽媽媽也抓狂,萬一這些“危險物”傷害到自己的孩子怎麼辦?

所以陽陽媽媽從小就讓孩子去感知家裡可能對他有危險的物品。比如:為了讓陽陽意識到開水瓶、熱水是有危險的,陽陽媽媽從暖水瓶倒出一杯熱水,讓陽陽去觀察,然後將陽陽的一個指頭迅速伸進杯子裡再拿出來,讓孩子去感知溫度的變化。陽陽自己總結這個冒著熱氣的東西是危險的,冒得熱氣越大,就越危險。所以,他一看到冒著熱氣的東西就只是遠遠地看著,不會輕易靠太近。

這也是在保障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去感知周圍的“危險”。如果你直接喝令孩子“遠離暖水瓶,千萬不要碰”,孩子會感覺很好奇,為什麼媽媽不讓我碰這個東西,我一定要去探探究竟。他會趁你不注意地時候偷偷地去試驗。那時候,反而危險性更大。

聽完這兩個真實的故事,我陷入了思考中。其實,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是一張白紙,是因為父母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白紙上留下了或淺或深的印記,這些印記如影隨形地伴隨著孩子度過這一生。為什麼很多父母花了很多錢,甚至舉家搬遷到離孩子上學近的地方,就是為了給孩子“更優質的教育”,在更優質的教育下,才有可能最大概率地讓孩子接觸到更前沿的教育理念。作為父母,我們除了能給他們這樣的優質的機會外,其實我們還有很多可以為孩子做的,最簡單的一點就是去真實地體驗生活。

希望我的孩子

在陽光下,在榕樹上,有他們歡笑的臉龐;

在命運的蹉跎下,擁有不會墜落的翅膀,在自由的天空努力的飛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