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城市的一“樁”難題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记者调查:城市的一“桩”难题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充電樁是市民在購買新能源汽車前後必須考慮的問題,也是城市在發展新能源汽車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部分。新舊小區、機關單位、商場寫字樓等,在這些地方,各類充電樁用戶在安裝、使用、運維等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問題?有哪些解決對策?

記者實地走訪了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全國第一的北京市、排名前十的天津市以及有著新能源汽車製造優勢的四川省綿竹市,和車主、物業、電力公司、樁企等深入訪談,探尋答案。

北京充電樁建設“成績單”背後的思考

北京要打贏藍天保衛戰,進一步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推進新能源汽車發展勢在必行。目前北京的純電動汽車保有量全國第一,公共類充電樁數量也居全國首位。然而,在“雙冠”的背後,北京充電樁利用方面的諸多問題也逐漸顯現。

记者调查:城市的一“桩”难题

公共充電樁利用率“冷熱不均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類充電樁34.8萬個,其中北京市公共樁保有量4.7萬個,佔全國公共樁總量的13.5%。但是,記者近日在調查中發現,北京不少公共充電樁的利用率“冷熱不均”。

無論白天、夜間,西城區南橫東街路邊僅有的兩個公共充電樁總會出現排隊充電的現象。網約車車主王師傅告訴記者:“這裡停車免費,排隊充電是常事。很多商圈停車場的充電樁都空著,主要就是停車費貴,一小時十塊八塊,再加上電費和每度電8毛錢的服務費,電動車開起來就貴了!”

車主張先生加入了小區電動車主自發組建的“電蹦子群”,因為他家小區無法安裝充電樁,附近哪裡充電經濟實惠,大家就去哪兒充電。張先生通過APP能搜索到許多商圈的地下停車場,但如果不是正好去那裡,或者救急,去的頻率很低。張先生說,有的充電樁企業會推出服務費半價的優惠活動,那時候充電樁的使用率就會明顯提升。有的停車場會有充電第一個小時免停車費的優惠,大家也都跟著去。“所以你會發現很多公共充電樁閒的閒、忙的忙,使用率受充電價格影響很大。”張先生告訴記者。

為了方便沒有固定充電樁的車主,幾年前,朝陽區翌景嘉園小區嘗試將小區的公共充電樁對外開放。“沒想到,越來越多網約車司機來這排隊充電,把小區門口堵得水洩不通,嚴重影響小區居民正常生活,最後,我們只能禁止外來車輛進入。”小區物業經理白女士向記者抱怨,也有時候燃油車佔了充電停車位,車主投訴到物業,物業也只能協調。

除了小區內部,許多馬路邊的公共充電樁也離居民樓非常近,因為這些充電樁不收停車費或者停車費低,也是車主們的優選充電地。但因為部分車主充電期間不守秩序、喧譁、吵鬧,經常遭到居民投訴。在小區居民們看來,公共充電樁在便民的同時對車主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文明充電,小區才會敞開大門,路邊公樁才能高效利用,為更多車主提供便利。

使用不當現象普遍

找到經濟實惠的樁不容易,充電樁故障多也是讓車主們頭疼的問題。“充電樁建得是不少,可很多都是壞的,大老遠去充電,一臺充電樁顯示故障,另一臺黑屏,還有很多人充完電直接把充電槍扔在地上,即便能充電也容易接觸不良。”家住東三環的李女士說,小區沒有固定車位,給車充電只能“打游擊”,再遇到故障樁,好心情頓時全無。

近日,記者在天橋附近的一處地下停車場調查時,車主將充電頭隨手扔在地上的一幕再次上演。近幾年,由於北京新能源汽車用戶越來越多,維護充電樁作業的強度也逐漸加大,可是,巡檢人員到達故障樁後發現,因充電樁、充電槍被人為破壞,導致充不上電的情況非常普遍。

與此同時,記者還發現,停車場極少有專人看管充電樁。在位於東三環南路的一處立體車庫充電站,共有20個充電樁,安保人員說:“現在車庫裡停放的大多是燃油車,我們只負責保障停車安全,充電樁壞了我們不知道怎麼修。”

對此,一家充電樁企業工作人員表示,在具備電力接入條件的場地安裝充電設施本身並不難,難的是充電設施建設完成後的運營和維護工作。“由於充電樁站點分佈較分散,簡單地更換或者配置一個部件可能需要花費運維人員半天時間。如果能對油車佔位、破壞充電樁等行為進行治理,加強樁企與停車場管理系統等互聯互通,充電樁的利用率也會更高。”他說。

標準不一,車、樁匹配度仍需提升

除了充電樁故障之外,車、樁不匹配也是影響充電的因素之一。北京市通州區小聖廟出租車充電站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電動出租車的車型都是統一的,但是同樣的車型,使用同一個充電樁,有的可以充,有的卻不能正常使用。”據瞭解,該出租車充電站負責為全通州500輛電動出租車充電,同種車型的電動汽車都可能由於出廠批次不同、固件版本不兼容以及充電樁新老國標差異等原因出現充電失敗的情況,私家車主們不同車型充電不兼容就更普遍了。

記者瞭解到,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於2017年7月正式開展評價充電設施安全性、一致性、互操作性、兼容性、電磁兼容性等方面的標識(檢測、認證)評定工作,增強充電設施這5個方面性能是提升用戶充電體驗的關鍵。目前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已將聯盟充電設施標識(檢測、認證)評定工作納入北京市公共充電樁年度考核獎勵指標,引導企業建設符合高標準嚴要求的充電設施,提升用戶充電體驗。

面對充電樁存在的種種問題,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公共充電樁不能一建了之,必須有長遠考慮。一方面應制定相關政策,為充電服務運營提供製度保障;另一方面需要電動汽車企業和充電樁企業不斷升級技術,在車樁適配上加大合作,通過多方協同,讓充電樁更好地滿足市民綠色出行和城市低碳交通轉型的需求。

四川綿竹:鄧強的“一樁樁”心事

“如果想買一輛新能源汽車,老百姓最先考慮的就是充電和續航問題,如果充電時間長,行駛途中又找不到充電的地方就太不方便了!誰還會買?”如何讓新能源汽車給市民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是四川省綿竹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鄧強的一樁心事,“只有老百姓叫好,新能源汽車才能站穩腳跟。充電樁就好比新能源汽車的‘加油站’,要想讓新能源汽車成為千家萬戶的選擇,不僅要讓充電樁建得多,還要建對地方。”

發展新能源汽車,綿竹市有“先天優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16年,綿竹市承接成立了德陽-阿壩生態經濟產業園區,利用阿壩自治州豐富的鋰輝石礦資源優勢,重點發展以鋰電產業為主導的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新能源汽車提供鋰電池這顆“大心臟”。三年來,該產業園發展快速,基礎鋰鹽、正負極材料、電芯PACK項目紛紛入駐,給綿竹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除了資源豐富,綿竹市在機械製造方面也“底氣十足”,因為搬遷前的東方汽輪機廠總部就設在這裡,數十年來培育了大批優秀的產業工人,也聚集了大量機械加工人才。憑藉資源與製造方面的優勢,綿竹市走上了發展新能源汽車之路。

“大城市中,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主要原因是傳統燃油車牌照難求、新能源車排放低,而生活在三、四線城市的人們更看重新能源汽車是否經濟實用。雖然目前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的增長速度不是很快,但是有政策的支持,綿竹市充滿了信心。”鄧強說道。

2018年,德陽市部分地方開始探索引入智慧路燈,每一盞路燈都是一個充電樁。此外,各級政府也提出要求,新的商業住宅樓盤必須按照停車位的10%建設充電樁,這都大幅度加快了綿竹市發展智慧路燈和充電樁的步伐。儘管目前新樓盤還在建設之中,但根據建設規劃,完工後將新建成約三百個充電樁。家門口就有充電樁,這讓綿竹市民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信心倍增。

如何佈局充電樁,成“老大難”問題

在充電樁建設過程中,鄧強發現,充電樁技術本身並不難,難就難在如何佈局。“有些充電樁建成後無人問津,而有些充電樁卻炙手可熱,充電樁使用率參差不齊。”如何下好充電樁這盤“棋”,是鄧強的又一樁心事。

經驗告訴鄧強,充電樁的建設,對現有住宅、房地產的硬件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小區裡充電樁數量較多,充電時間又比較集中,會對電網造成較大壓力,特別是沒有儲能電站調控的情況下,既要保證小區電量平衡,又不能對日常生產生活造成負面影響,難度很大。鄧強坦言,目前不論是充電樁的密度、分佈還是電量平衡能力都有待改進,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鄧強的“一樁樁”心事,也是包括綿竹市在內的絕大部分城市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一道道難題。如何升級鋰電池的技術生產能力,提高綿竹市本身的智能化改造,加強前端的原料、材料、產品方面的探索和嘗試,是未來綿竹市面臨的又一大挑戰。“未來的新能源汽車不應再是一個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一個人機交互體驗式的、智能的綜合工程體。”在鄧強看來,讓新能源汽車智能化,就要實現充電樁互聯互通,打造智慧車聯網,為人們提供更專業可靠、智能高效、快速便捷的“一站式”充電服務。綿竹市要大力發展智慧車聯網,真正實現“智能出行”。

天津車主李女士的煩與憂

家住天津塘沽的李女士,每天要開車到市區上班。對她而言,這輛已經開了兩年的電動汽車成了她的生活必需品:“每天上下班路程要80公里左右,這要是換成燃油車,日常開支要多出不少。”

然而,電動汽車在充電時遇到的種種問題,讓喜愛電動汽車的李女士頭疼不已。

建設運維遇難題,駕車體驗受影響

“有的充電樁看上去可以用,但實際充電時充不進去;還有一些樁本身沒有問題,但是由於各種人為因素變得不能正常使用。”談起充電樁設施的可用性,李女士開始向記者大倒苦水:燃油車佔據充電車位、充電槍被人為損壞、充電站點維護不及時……這些充電“痼疾”,給李女士的電動汽車使用體驗造成了很大影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天津市民加入到購買電動汽車的行列,電動公交車也逐漸走進市民的生活。為了滿足天津市日益增長的電動汽車充電需求,國網天津電力公司自2010年以來,針對電動公交車、黨政機關公務電動用車、居民自用車等推進城市充電設施建設。

國網天津電力公司營銷部智能用電業務主管謝秦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在天津市內已建成各類充電站共計616處,充電樁設施6213臺。公司在天津市大功率直流快充市場佔有率在85%以上。

但在日常生活中,李女士依然覺得充電樁有些供不應求。“我個人感覺現在天津的快充樁站點數量還比較少,一些大型商場的充電樁也不夠多,經常排不上隊。”

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李女士駕車返回住所。由於通勤距離較遠,她的電動汽車每天都要充一次電。李女士家住一樓,便從窗口接線為電動汽車充電。“我現在居住的小區和工作單位都沒有充電樁,也沒有私人車位,只能用這種辦法充電。”

像李女士這樣的“飛線充電”方式存在安全隱患,不應鼓勵,但大多數舊小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限,許多車主無奈出此下策。小區停車區域有限、物業管理主體繁雜,部分居民報裝充電樁的過程一波三折,還有更多居民只能冒著安全風險採用飛線充電。如何儘量滿足在家充電的需求,已成為天津市民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理念技術創新,破解充電煩憂

週末或假期,李女士時而會與家人自駕出行,只是每次都會將平時通勤用的電動汽車停在家裡,換上另一輛燃油車。“就害怕電動汽車半路沒電,荒郊野外沒地方充電,不敢冒這個險啊。

電動汽車續航里程受限,是眾多電動汽車車主與還在觀望的消費者們長期以來的擔憂,但就天津而言,這種擔憂已基本可以消除。“目前,國網天津公司已在運營區域內35個高速服務區設置了159臺充電設備,涵蓋十條高速公路。”謝秦說,“高速服務區入口處都設置了指示標識,各位車主現在可以按照標識指引順利找到充電設施,實際上高速沿線充電設施佈局已較為廣泛。”

由北京驅車進入天津境內後,途徑第一個服務區就是徐官屯服務區。在徐官屯,國網天津公司利用服務區現有屋頂資源,安裝了292kWp光伏組件,並配備了228kWh梯次利用儲能電池,建成了自發自用、餘電上網的“光儲充”一體化項目,為服務區和充電樁提供清潔能源。“目前這個項目日均發電量在1000kWh左右。” 該項目相關負責人稱。

“今年年初,天津市發改委開始推進‘充電設施進小區’民心工程,計劃在全市100個小區建設總共1000臺公共充電樁。”謝秦介紹道,“由發改委牽頭協調,國網天津電力公司配合實施,劃出公共區域並以共享方式提供充電服務,將極大改善老小區充電難題。藉助民心工程,國網天津電力公司還將在這些小區試點有序充電,從理念、技術兩方面不斷優化充電服務。”

“聽說以後新建的小區、辦公區域,都要有一定比例的充電樁。電動汽車的推廣普及,還是離不開充電樁的配套完善。”李女士對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表示肯定,希望她的煩惱與擔憂可以早日消除。

注:本文原創首發於《中國城市能源週刊》2019年03月25日第3期。

猜你還想看

蘇粵京滬帶隊,萬億級充電樁“藍海”如何激活?

【開欄篇】做城市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忠實記錄者

關於我們

《中國城市能源週刊》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中國能源報社與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聯合出版;是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產業發展聯盟的核心刊物。

於2019年3月4日正式創刊,全綵,雙週刊,每期4個版面,每週一出版,隨《中國能源報》發行。通過行業組織和權威媒體互動的平臺連接力、專業的輿論引導力,打造城市與能源的輿論高地,引領城市能源轉變走品牌化道路。逐步形成報紙、網站、微信為一體的融媒體新聞載體。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记者调查:城市的一“桩”难题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