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一次對和氏璧外觀的直接描述

傳國玉璽,國之重寶。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為世人所輕蔑。


歷史上第一次對和氏璧外觀的直接描述


以時限之下限來說,自宋元之後,傳國玉璽消失無蹤,從此再未出現,令人惋惜。以時間之上限來說,傳國玉璽來自於一塊世人皆知的珍寶——和氏璧。


相傳在春秋時期,楚人卞和有一次在楚山時,看見山中的青石上有一隻鳳凰在休息,根據“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說法,他就認定那塊青石中必有寶玉。


於是,楚人卞和曾先後兩次向兩代楚王進獻這塊石頭,但兩位楚王均不識寶物,以為是塊石頭,並以欺君之罪先後砍去了卞和的左右腳,到第三位楚王上臺,他依然執著的又將璞玉奉上。


歷史上第一次對和氏璧外觀的直接描述


這回楚文王沒有急著要砍他的胳膊之類,而是命人剖開石頭,一塊驚世寶玉果然出現在楚國君臣面前,為了表彰卞和的忠誠,寶玉被命名為“和氏璧”。


這段故事,最早見於《簡子·大略》篇,其學生在《韓非子·和氏》中記載很詳細:


“韓非子云, 楚人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為和誑,而刖其左足。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以為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繼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溪哭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命曰和氏璧。”


這段文字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以下信息:

1:這塊原石的皮子完全包裹著玉的,所以才有兩位楚王“以為石”的條件。

2:原石具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這才需要“抱璞”;

3:原石產於“楚山”即楚國之山中;


後來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秦收六國,以和氏璧造傳國玉璽,稱始皇帝。


這些年的電視劇中不乏有和氏璧的各種形象,這些道具畫風完全不一致,比如有這樣的:↓


歷史上第一次對和氏璧外觀的直接描述


不好意思,放錯圖了,是這樣的:


歷史上第一次對和氏璧外觀的直接描述


有這樣的:


歷史上第一次對和氏璧外觀的直接描述


還有這樣的……


歷史上第一次對和氏璧外觀的直接描述


是不是感覺都不怎麼靠譜?那真正的和氏璧到底什麼樣子呢?


五代時,前蜀道士杜光庭《錄異記》卷七“異石”中,終於有了對和氏璧外觀的描述:


“歲星之精,墜於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楚王,後入趙獻秦。始皇一統,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歷世傳之”。


假設這段描述是靠譜的,那兒麼這就是歷史上第一次對和氏璧外觀的直接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