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創新的社會作用

哲學辯證否定觀之創新的社會作用

【高中政治】創新的社會作用

視頻講解


在必修四《生活與哲學》部分,辯證法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包括了聯繫觀、發展觀、矛盾觀和辯證否定四個部分的內容,今天來講一個比較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隱藏考點”就是“創新的社會作用”。

個人認為,一些考法是因為理解錯而寫錯,另外一種是比較可惜的,情況就是不會背。特別是哲學部分,如果因為沒有背誦完整而答錯,那麼同學們考完以後真的有可能後悔到捶胸頓足。所以,讀書讀細緻還是很重要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創新的社會作用的相關知識點以及相應具體內容


知識點

1.創新的本質: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

2.創新的社會作用

(1)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角度)

①提高勞動者素質

②開闢出更廣闊的勞動對象

③新工具和新技術

(2)推動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政治角度)

①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與變革的先導

②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

(3)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文化角度)

①推動了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

②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

【高中政治】創新的社會作用

我們來看一下關於這個考點的兩道例題:


例題

(2017年全國高考全國2卷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胸懷科技報國的夢想,奮戰在科技創新的最前沿,取得了世界一流成果,被稱為創新中國的科技領航者。潘建偉率領科研團隊在十多年的時間內使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從跟隨者變成世界的領跑者;王曉東對乙肝病毒的新發現,為未來相關藥物研發打開新大門;賴遠明帶領科研團隊成功破解青藏鐵路修建中凍土如何“保冷”這一被稱為“無法攻克的世界性難題”;魯先平歷經14年創新創業成功研製中國首個用於治療淋巴癌的原創化學藥“西達本胺”,在這一領域實現與國際先進水平並跑和部分領跑......他們的創新實踐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詮釋。魯先平將原創新藥的研發形容為“走鋼絲”。潘建偉說:“科學研究一定不能懼怕失敗”。王曉東將“不只是填補國內空白,而是獲取人類知識的創新”作為自己的事業追求。做事挑剔,追求完美的賴遠明用“要想成功,就必須堅持”概括他的創新經驗。

運用“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的知識並結合材料,分析科技領航者實現科技創新的主要原因。(12分)


【答案】

辯證法對現存在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理解。按其本質來說,辯證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

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追蹤世界科技前沿、奮力創新的勇氣;堅持不懈、攻堅克難的毅力;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精神。

【思路解析】

本題是一道高考真題,讓我們運用“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的知識結合材料,分析科技領航者實現創新的主要原因,首先不能忘記的是要把“”創新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這一內容答出,因為這是本質!接下來的難點是從材料當中分析出科技領航者實現科技創新的原因,從材料當中可以得出各位科學家不斷勇攀高分、奮力創新、求真務實、追求完美等方面。這部分的重點在於真正看懂材料中所蘊含的各種精神,分別答出即可。


(2018 廈門一檢)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小題。

人工智能創造了一種新的虛擬勞動力,能夠解決需要適應性和敏捷性的複雜任務,人工智能的圖像處理技術對圖形藝術、廣告將產生深遠影響。它的應用能推動多行業的相關創新,開闢嶄新的經濟增長空間。很多企業採用人工智能機器,優化企業生產結構,提升競爭實力。人工智能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也會增添一些“煩惱”。專家預測,“到2025年將有很多工人、翻譯、記者、保安、銷售、司機、家政等職業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如無人駕駛將使很多職業司機失業,相反,修改人工智能程序的人員,還有利用數據分析加工人員,利用遠程信息技術來促進溝通及收集車輛數據的出租車和貨車公司將有廣闊發展空間。”它將使人們不得不學會與智能機器相處,同時,人工智能在科技和工程中的應用,會使一些人失去介入信息處理活動(如規劃、診斷、理解和決策等)的機會,甚至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適應這一變化,教育應側重培養學生的愛心、創造力和協作力。

結合材料,運用創新的社會作用知識,說明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將對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8分)


【答案】

①創新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動力,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生產關係的變革,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②人工智能的推廣應用,推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更新了生產技術,促進了勞動者技術水平的提高,拓寬了勞動對象;將促進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的調整,推動文化進步,完善人們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給教育和人類思維能力帶來機遇和挑戰。(8分,每點4分)

【解題思路】

大哲學的答題思路都在於用“原理套材料”,而在原理正確的情況下,材料中是能夠找到配套原理的相應內容的,本題就是很典型的用“創新的社會作用”的原理,結合材料中分別從生產力發展(勞動者、勞動對象)、社會關係的調整、人類思維方式完善的方面來進行對應回答。

【高中政治】創新的社會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