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認真思考,你再勤奮也沒用

我們從小就知道:勤奮是一種好品質,想要做成一件事,都離不開這種品質。

但是,勤奮是有前提條件的,若是大的前提出現了問題,那麼再勤奮往往也沒有任何價值。

有價值、有效的勤奮和努力,往往都建立在深度思考之上,沒有深度思考的勤奮,通常都在做無用功。

張和李相約一起進山裡砍柴。

為了第二天能早點到山裡,張在前天晚上早早地就睡下了,而李睡的則較晚一些,因為他花了點時間將斧子給磨了下。

第二天早上,張很早就進了山裡,一刻也不停歇,使出渾身力氣砍柴,畢竟多砍一捆就能多一點收入。

等李到山上的時候,張已經砍好了兩捆,雖然來得遲一些,但李的速度很快,一會功夫就超過了張三。

到了中午,李停下來磨斧子,他招呼張也停下來休息一會,建議他將斧子磨一磨,再砍也不遲。

張沒理他,心裡尋思著,我才不浪費時間,有這休息的功夫,我還可以多砍一些。

傍晚下山的時候,李砍的柴捆數量足足是張三的兩倍。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每天都是這樣的結果,李雖然去的比較晚,而且還總是停下來休息,甚至中途還去摘一些果子帶回去給孩子,但砍柴的數量卻總是比張多出不少。

張三就很費解,他問李:我每天這麼努力,起早貪黑地幹,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可為什麼就是幹不過你呢?

李說,砍柴除了技術和力氣,我們手裡的斧子也很重要,我經常磨刀,刀鋒鋒利,自然就會砍的快一些,也更省力,你從來不磨刀,斧頭越來越鈍,當然既費力又砍的少了。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這個經典的故事,也都理解其中的道理,但往往也僅僅是知道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有從中吸取到教訓,仍然在幹著和張一樣的事:低效勤奮

很多人看上去真的很勤奮,很努力,很能吃苦耐勞,但所取得的成績卻總是不太理想,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最本質的原因,其實就是勤奮的很低效,甚至是無效。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往往就是缺少深度思考,而庸者和強者,普通人和精英之間的差距,往往也就在這裡。
說了這麼多,很多人的心裡可能會有兩個問題

1. 什麼是深度思考?

2. 如何才能做到深度思考?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深度思考?

曾擔任香奈兒全球CEO,被稱為「新一代香奈兒女王」的莫琳·希凱寫過一本書《深度思考: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

所謂「深度思考」,其實就是一種不斷逼近問題本質的行為,對問題挖得越深,就越接近真相。

所以,如果想要徹底解決問題,想要努力的有價值,那麼深度思考就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如何才能做到深度思考?

有三個必要的條件。

1. 獨處

沒有一定的獨處能力,那麼就很難有「深度思考」的可能性,這是想要做到深度思考的第一個必要條件。在《烏合之眾》裡有這樣一句話: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簡單來講,就是人在群體中往往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有獨處能力的原因。

很多問題和事情,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好好思量,好好想想的,心越靜,思想往往就越深邃。

2. 知識

獨處是最基礎的一個條件,並不是說只要靜下心來思考,就一定可以做到對問題的深度思考。

在我們考試的時候,不管你再怎麼靜下心來思考,不會做的題目還是一樣不會做。

所以,想要做到深度思考的第二個必要條件,就是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來支撐你的思考。

知識的儲備,通常有兩個來源,一是經驗和閱歷,二是看書閱讀,這也是我經常說人要多讀書,多出去見見世面的原因。

你的見識越多、越廣,知識儲備越豐富,往往就越能對問題有深度的思考和認知。

3. 練習

深度思考是一種能力,並不是天賦,既然是能力,那就是說可以通過練習來獲取的。

想要一下子就能達到對問題有深度思考的級別,這是不現實的,除了長年累月的知識儲備之外,我們還得刻意練習這種能力。

遇到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從幾個角度去看問題,不要迷信權威和唯一的答案,多持懷疑態度。

這不是神經質,而是通過一次次小的練習來培養思考的習慣,以及思維上的開悟,人的腦子總是越用越靈光的。

在前行的路上,如果發現自己的努力很低效的話,那麼是時候停下來思考思考了,你思考的深度,往往能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磨刀不誤砍柴工,請銘記於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