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如來不負卿》:我走過山轉過水,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剛剛讀完姚敏的《不負如來不負卿》。合上書本我彷彿透過薄薄的霧氣,看到了倉央嘉措。他穿著赤色衣衫,輕聲念著佛經,他在為眾人祈福。他清瘦的臉龐上帶著淡淡的憂傷,少年啊你心裡是否也有無法與人訴說的秘密?


初讀姚敏的這本《不負如來不負卿》時,就被裡邊的文字深深吸引。姚敏用優美的文字,向世人展現了一個多情、痛苦、又無可奈何的倉央嘉措。作者用細膩的手法,描寫倉央嘉措的內心掙扎,中間穿插自己的所見所聞,中間的轉換很自然。


整本書以第一人稱描述了倉央嘉措的一生。年少時的清貧快樂,情竇初開時的愛而不得,青年時的鬱鬱寡歡。倉央嘉措出生在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在那裡倉央嘉措度過了清貧而又愉快的時光,那時的倉央嘉措自由爛漫,心思單純。也是在這個小村莊裡,倉央嘉措成長到14歲,他有了對這個世界最基本的認識,他嚮往自由,不喜歡拘束。可是很快他被告知是西藏活佛,從那之後,倉央嘉措就像林中的鳥,這讓他感到痛苦不堪。

《不負如來不負卿》:我走過山轉過水,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書中還說到,倉央嘉措有個喜歡的女生,名叫瑪吉阿米。他和倉央嘉措情投意合,在沒有成為活佛之前,倉央嘉措信奉的是紅教,那時的倉央嘉措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倉央嘉措每次都是懷著歡呼雀躍的心情去見心愛的姑娘,少年的戀愛就像蜜糖,單純的心思從臉龐就可以看出。他們穿梭在田野山間,姑娘亮晶晶的眼睛刻在了倉央嘉措的心上,整夜整夜的將他淹沒。


但是成為活佛之後,黃教教規森嚴,要遠離女色。但是戀愛中的少年啊,心思行動都不受自己控制,即使把他的身體關在寺廟之中,他的心也早已跑到了愛人身邊。他坐在布達拉宮裡,卻每日每夜的想念瑪吉阿米的臉龐,想念她柔美的歌聲,想念自由的烏堅林村,可是他卻出不去。倉央嘉措為此受到了很多懲罰。慢慢長大之後的倉央嘉措,儘管他已經成為活佛,但是大權仍然掌握在第巴桑結嘉措的手裡,他想改變當時西藏的混亂情況,他想讓教眾過上好日子。但他卻沒有權利。所以當瑪吉阿米來到拉薩之後,他對現實的不滿,對她的思念,相互碰撞之後有了驚世駭俗的活佛戀愛。那種戀愛時的小心翼翼和忐忑讓活佛和平常人並無區別。


瑪吉阿米是他的精神寄託,是他的解語花。可是他們的戀愛是不被允許的。第巴桑結嘉措加強了對倉央嘉措的監管,不允許他再出佛堂半步。可是少年的心怎麼可能被束縛住,他早已飛到了瑪吉阿米的身旁。年輕的活佛很努力的學習知識和佛法,只為了早日能走出佛堂。嘉倉央措不像一個活佛,他更像是一個普通的世間男子。他也曾經忍不住對母親的思念想要跟老師請假回去看望,但老師不允。直到最後母親去世,倉央嘉措都沒有見上一面。但從母親去世後,倉央嘉措進步很快,沒過幾年對知識的儲備對佛經的理解都已經遠遠的超過了師傅。

《不負如來不負卿》:我走過山轉過水,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之後的倉央嘉措,一直想改變西藏混亂的狀況,可是這位活佛或許自己也知道,他只是政治的產物,或許他很努力的想要把西藏帶上正軌,可是當時的政治家們卻不允許他這麼做。歷史記載1706年,倉央嘉措在押解進京途中,在青海湖圓寂。但本書提到,阿旺倫朱達吉寫的《密傳》裡提到,倉央嘉措是在青海湖隱去,以另一種身份廣佈佛法,普渡眾生,六十三歲時圓寂。


通過這本書,瞭解了很多的佛法知識,也知道了西藏諸多的美景和寺廟。作者用第一人稱倉央嘉措和自己的所見所聞相穿插,不會讓人感到突兀也不會讓人混亂。也是通過這本書,知道了紅塵之中的芸芸眾生,要戒貪戒痴戒嗔戒慢戒疑。書中提到的大昭寺,布達拉宮,和喇榮寺五明佛學院,都是我所向往的,西藏的美景深刻的印在我的腦海裡。


讀完這本書,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趟西藏,不僅是要感受一下異域風情藏民的淳樸,更重要的是感受一下藏族文化,感受一下藏族人民對佛教的虔誠。走一走倉央嘉措曾經走過的路,看一看他曾經坐過的佛殿,聽一聽他曾經誦過的經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願你我都能達成所願,心靈純淨。

《不負如來不負卿》:我走過山轉過水,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