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前言

期盼已久,學生復學;


4月13日,全市初三學生復學,標誌著我市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春暖花開,武漢“解封”;


4月8日零時起,離漢通道管制解除,標誌著全國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


鮮花如約綻放,激動人心的消息一次又一次“霸屏”,人們點贊相慶——最艱難的日子已經挺過,草長鶯飛的春天真的來了!


白河之濱,鳥兒歡唱,人們自由自在地漫步在鮮花叢中,感受著大自然的魅力;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伏牛山下,農民正在田間除草施肥,碧綠的春苗正拔節抽穗,生機和希望在原野升騰;


工地上、車間裡,機聲隆隆,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心裡憋著一股勁兒:把耽誤的時間趕回來;


…………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歷史總是在跌宕起伏中曲折向前。數千年來,我們歷經無數次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從磨難中奮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昂首前行。


01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每當遇到艱難險阻,

熟悉的旋律就會更加激揚雄壯。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疫情從武漢暴發,如洪水般洶洶而來。南陽,南接湖北,鄰近武漢,人口超千萬,返鄉人員多,是阻擊疫病洪峰湧向中原的第一道大壩。


面對大疫,全市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以堅定的信心、頑強的意志、果斷的措施、有效的方法,爭分奪秒,日夜鏖戰,抗擊疫情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創造出撼人心魄的南陽速度、南陽效率、南陽力量,又一次把新時代的南陽精神提升到了新境界。


如今,洪峰漸漸退去,生產生活正有序恢復正常,但那人民至上的國家理念、戰疫必勝的堅定信心、舉市動員的人民戰爭、分秒必爭的生死競速、眾志成城的戰鬥精神……一一定格成震撼心靈的畫面,時時跳動在眼前。


02


疫情就是命令。

人民至上,國家信念。


疫情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對加強疫情防控作出全面部署。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省委、省政府高度關注南陽,把南陽作為全省疫情防控的“南部防線”,早部署,早安排。省委書記王國生、省長尹弘深入南陽檢查指導疫情防控工作,省領導孫守剛、甘榮坤、武國定分別坐鎮南陽調度指揮,極大鼓舞了全市人民的士氣,激勵著大家必勝的信心。


03


全省一盤棋,

南陽先行動。


疫情就是戰情,時間就是生命。打贏阻擊戰,既要有迎難而上、敢挑重擔、戰疫必勝的氣魄和膽識,又要有科學研判、精準施策、統籌兼顧的智慧和能力。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市委、市政府在科學研判的基礎上,果斷在全省率先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第一時間成立以市委書記張文深任總指揮、市長霍好勝任第一副總指揮的疫情防控指揮部,建立起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為全市一盤棋、全民總動員、眾志成城打硬仗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古華山一條路,狹路相逢勇者勝。大戰伊始,市委常委會召開戰地會議,強調要準確把握“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重大要求,嚴格履職、爭分奪秒,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全力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南陽貢獻。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市委、市政府以強烈的政治擔當、責任擔當、使命擔當,帶領1200萬南陽人民決戰疫情,守護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


04


疫情就是戰情。

南陽行動,迅如霹靂。


最快的速度。調兵遣將——


1月21日,召開全市電視電話會議,全面啟動疫情防控;1月22日,再次研究防控措施,防控再升級;1月23日,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成立;1月24日,啟動Ⅰ級響應,戰疫全面打響;1月25日,領導小組升級為疫情防控指揮部;1月26日起,全市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全員到崗,進入戰時狀態;1月30日,管控措施全面升級,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防控指揮體系全面形成……一次次緊急會議,一道道重要指令,南陽速度同疫情賽跑。


最硬核的措施。正面阻擊——


非常之時,當有非常之策,更要精準施策。我市以對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極端負責的態度,立足於防這一關鍵,有針對性地“關、堵、查、控、治”,構築起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


最有力的保障。暖心行動——


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政策,既抓防控、又保民生。開通應急抗疫物資運輸“綠色通道”,確保疫情防控人員及防治藥品、器械等急用物資和有關標本、病員運送及時、準確到位。嚴的是規矩,暖的是人心。


最嚴明的紀律。沙場秋點兵——


大戰必先嚴責。我市明確規定各單位一把手是疫情防控第一責任人,對因出現嚴重失誤造成重大損失或惡劣影響的嚴肅追究責任。警鐘聲聲,敲出責任心,凝成戰鬥力。


最快的速度、最嚴的標準、最硬核的舉措、最嚴明的紀律……讓人民群眾看到了黨和政府的戰鬥決心和能力,吃下“定心丸”。


05


防控就是責任。

責大於天,南陽擔當。


責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壩,防控措施落實容不得絲毫閃失和疏忽。市委書記張文深、市長霍好勝,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靠前指揮、排兵佈陣,進社區、入鄉村、訪卡點,暗訪督查、夙興夜寐,始終戰鬥在抗疫最前線,牢牢扛穩疫情防控政治責任。市四大班子領導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分工協作、密切配合,為全市上下樹榜樣、當示範。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全市廣大黨員幹部把初心寫在行動上,把使命扛在肩膀上,在其位謀其政,在其職盡其責,勇當先、打頭陣,及時解決群眾所急所憂所思所盼,當好群眾貼心人,團結帶領、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黨的決策部署抓實抓細抓落地,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繫群眾優勢轉化為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強大政治優勢。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衛健委、公安、交通、工信等部門全面動員、全員上崗、全員參戰,一線擔當、積極作為,定點醫療機構、疾控機構不分白天黑夜,三班倒、車輪戰。各級參戰人員不講條件、不計代價,不懼危險,迎難而上,在戰場上經受磨練、接受考驗,以實際行動書寫了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06


越是風急浪驟,

越需中流砥柱——


危難關頭、非常時期,黨組織、黨員幹部就是主心骨。


萬山磅礴看主峰。市委連續發出“舉黨旗戰一線亮黨徽當先鋒”、一線設立臨時黨組織、關心關愛激勵黨員幹部“十及時”、激勵引導專家人才在疫情防控一線擔當作為“十條措施”等一系列“紅色動員令”,要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團結帶領全市人民一道築起鋼鐵長城,抗擊疫情、共克時艱。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築起一座座戰鬥堡壘。統籌整合鄉鎮、街道、村、社區和駐區單位、結對幫扶單位等黨員力量,以鄉鎮、街道為戰區設立243個臨時黨委,以行政村、社區為戰鬥單元設立4954個臨時黨支部,以自然村、居民小區、“三無”樓院、交通要道等防控卡點為戰鬥崗位設立1萬餘個臨時黨小組,實現了我市戰時臨時黨組織全覆蓋、無死角。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舉黨旗、戰一線。全市先後有28.6萬名黨員以捨我其誰的革命精神挺身而出,兩萬餘名機關黨員和志願者下沉社區抗疫情、保民生。他們佩戴黨徽、袖章,夜以繼日地堅守在卡點、值班點,讓黨旗始終高高飄揚在戰疫一線。


在車站、機場、關鍵路口、居民區,黨員示範崗成為最暖心的標誌,臨時黨組織成為群眾心中最可靠的堡壘。廣大黨員用勇毅和堅定踐行初心使命,為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築起“第一道防線”,成為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07


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

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


“我是黨員,我先上!”“我是黨員,我報名!”全市廣大黨員幹部日夜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當先鋒、比奉獻,先後湧現出300餘名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


淅川縣應急管理局副局長楊俊志,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以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衝鋒在前,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宛城區漢冶街道黨政辦主任金虎,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奮戰在抗疫一線,直至犧牲在辦公室;鴨河工區焦莊村七組組長李德周,始終把群眾的事當成家事,用汗水和真情在黨和群眾之間架起“連心橋”,特別是抗疫期間連續多天堅守在卡點,最終將生命定格在59歲。他們一心為民、無私奉獻、鞠躬盡瘁,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在人民群眾心中樹起了豐碑。


鄧州市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85歲老黨員武明道,帶頭成立老年黨員突擊隊,他們平均年齡76歲。桐柏縣新集鄉張蓋村有著30年黨齡的張明鎖,輕傷不下火線,拄著柺杖上前線,鄉親們親切地稱他“柺杖村主任”。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優秀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責任擔當和不懈追求。市公安局民警黃瀛,愛人在四川參戰抗疫。接到返崗命令後,黃瀛面對黨旗寫下請戰書後,毅然奔向南陽火車站卡點。她一邊帶孩子一邊值守崗位,用柔弱之軀挑起千斤重擔。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今天的南陽,共產黨人就是始終挺起在群眾身邊的“鐵脊樑”。


08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

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白衣執甲,英勇向前,幸有你們,山河無恙。


明知是戰場,全市10萬名醫務工作者卻毫不遲疑地奔赴前線。一封封請願書、一個個紅手印、一張張堅毅的面孔,帶給人們無盡的敬佩與感動。不計得失,無論生死,他們夜以繼日地堅守,他們爭分奪秒地與病毒抗爭,為生命接力,用行動詮釋和踐行著救死扶傷的崇高精神。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在病房、診療室、化驗室、疾控中心,在高鐵站、火車站、汽車站、機場,哪裡需要,哪裡就有白衣戰士忙碌的身影。他們毅然決然走向最危險的地方,市新冠肺炎醫療專家組副組長黨強,冒著被感染的風險為重症病人做高難度手術;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南陽醫專一附院呼吸科主任許東風,連續數十天奮戰在病房,就連老父親有病住院也沒顧得上看望一眼;他們用生命守護生命,一個月前才做了甲狀腺癌切除手術,但市第一人民醫院醫生王森依然選擇走進發熱門診;他們用愛心傳遞希望,戰過“非典”、患過癌症,市中心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護士長徐瑞峰再次選擇走上一線;他們把莊嚴的誓言寫在病房,南石醫院醫生翟朝栓、陳躍東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控科科長魯麗娜,在抗疫一線寫下入黨申請書,作出人生重大抉擇……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崗位就是戰場,崗位就是陣地,崗位就是生命防線,處在戰疫暴風眼中的醫務工作者,成為特殊時期最有力量、最動人心、最可愛的鐵血戰士。即使臉頰被口罩勒出深痕,即使雙手被消毒液侵蝕得紅腫,即使防護服裡被汗水浸溼,他們依然堅守職責,與“疫魔”短兵相接,決不後退半步。


為眾人抱薪者,眾人守護。我市以各種形式關愛醫務人員,以實際行動為他們築牢堅強後盾。有舉措,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出臺了一系列關愛醫務人員的政策措施;有鼓勵,一個個醫務先進典型通過報道廣為人知;有行動,社會各界積極為一線醫務人員捐款捐物……尊醫重衛、溫暖關愛醫務人員的氛圍中,南陽戰疫高歌猛進。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逆風而上,是這個特殊時期最美的風景。致敬,白衣天使!


09


人民戰爭,

匯聚起守望相助的磅礴力量。


這是一場沒有退路、必須打贏的大仗、硬仗;這是一場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全民參與的人民戰爭。


人民群眾是這場戰役的主體力量。城市和農村的社區迅速開展疫情防控宣傳,帶著“土味”鄉音的大喇叭響徹大地,積極做好勸返和疑似人員妥善處置,逐家逐戶登記提醒……人民群眾被廣泛地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凝聚起來,行動起來:主動彙報情況,自覺居家隔離,自發宣傳政策,自願值班值守,形成了群防群治的磅礴力量。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廣大黨員幹部、愛心企業、市民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全市37萬名黨員幹部捐款3000餘萬元,牧原集團捐款兩億元,耄耋老人王玉立捐款2000元。廣大志願者舍小家為大家,組織醫療物資,張貼海報標語、開展便民服務、照顧獨居老人、走街入戶調查彙總人員流動信息,用赤誠之心溫暖著這個寒冷的季節,驅散人們心中的霧霾。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實踐充分證明,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既是我們制度優勢的體現,也是我們防控疫情的關鍵舉措。人民是抗擊疫情的真正英雄,人民是戰勝疫情的定海神針。


10


與疫魔的鬥爭是一場

大戰、惡戰、苦戰,

必須用剛性制度淬鍊鋼鐵鬥志。


“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到哪裡,監督檢查就跟進到哪裡。”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提高政治站位、扛穩政治責任,以監督實效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高效,市紀委監委牽頭,組織成立了22個監督檢查組,以“零容忍”的態度查處戰場上的掉隊者。


官僚主義,查;形式主義,查;有令不行,查;敷衍應付,查;失職瀆職,查……個別黨員幹部政治站位不高、責任意識缺失、無視工作紀律,在疫情防控嚴峻的形勢下心存僥倖,頂風違紀,紀檢監察機關雷霆出擊、鐵腕查處,一查到底,追責問責,通報曝光。截至目前,共查處疫情防控中的違法違紀問題955個,問責處理黨員幹部2235名。


查處一例,教育一批,警示一片。發條越上越緊,螺絲越擰越牢。鐵一樣的紀律催生無堅不摧的戰鬥力,鐵一樣的紀律催生無往不前的硬作風,鐵一樣的紀律築就牢不可破的鋼鐵長城。


一面是戒尺嚴明的防控紀律,一面是人文關懷帶來的溫暖。我市出臺了關心關愛和激勵疫情防控一線黨員幹部一系列措施,強化正向激勵,樹立正確用人導向,落實容錯機制,在防控一線考察干部,在防控一線發展黨員,在防控一線選樹典型,讓疫情防控主力軍始終在“火線”,始終戰鬥力“滿格”。


11


災難,考驗著人類良知,

我們向守望生命的英雄們致敬;

疫情,又似照妖鏡,

照出了少數人發“國難財”的醜惡嘴臉。


疫情初期,口罩、消毒液等抗疫物資緊缺。一些不法經營者嗅到“商機”,坐地起價,哄抬價格,牟取暴利。市場監管部門聞訊而動,嚴查嚴懲,以高壓態勢震懾違法行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僅1月25日至30日,就對數千家企業、商戶進行了專項檢查,發放價格政策提醒告誡書1600餘份,一批黑心企業、不法商戶被查處和通報。其中,熊某等5人,哄抬口罩價格,被處罰款50萬元。


疫情期間,一些“好事者”肆意編造謠言,捏造“爆款新聞”,混淆視聽,誤導公眾,引起社會恐慌。公安部門雷霆亮劍,申某、李某等“鍵盤俠”受到拘留、罰款的法律制裁。


12


全媒聯動,

奏響戰疫最強音。


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是宣傳文化戰線在戰疫中的責任擔當。


大疫當前,我市連續舉辦25場新聞發佈會和全省新聞發佈會南陽專場,市屬各新聞媒體迅速啟動應急機制,逆風而行,用大量生動鮮活的新聞傳遞黨的聲音,回應群眾關切,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持和強大精神力量。


疫情之下,眾聲喧譁,謠言趁機滋生傳播。南陽日報社以高度的政治覺悟和責任擔當,“報網臺端微”全媒出擊,全天候作戰,全方位報道,全介質呈現,增強黨媒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凝聚起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強大正能量,受到省委宣傳部的充分肯定。


南陽日報社推出的一批新媒體精品力作,成為我市戰疫場上的最強音。2月2日,南陽網官方抖音號發佈《頂風聚賭,查!》閱讀量達到1.7億人次;新媒體產品《在抗疫戰場上,他們掉隊了》更是爆紅網絡,10天時間、8億點擊量,成為抗疫宣傳的現象級產品……把正“風向標”,搶佔“制高點”,傳播正能量,增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很好地發揮“定音錘”作用。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文藝支援的暖流也匯入了疫情防控的大潮,用詩情,用歌聲,用畫面,用文字,用南陽特色的曲藝形式,用一大批有溫度、接地氣的文藝作品,吹響催人奮進的號角,激盪戰疫必勝的信心和決心。


13


烏雲終究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芒。

走過風雨,

又是一年春來到。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南陽提前謀劃復工復產,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為大考之後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2月2日,在全省率先探索推出了有組織地進行外出前健康狀況核查檢測、有組織地開展勞務輸出、有組織地開工復工和可追溯信息系統建設的“三有一可”工作機制,約130萬人實現“點對點”返崗,努力實現抗疫情、保發展“雙勝利”。這一機制有效解決了特殊時期企業用工難和農民工就業難、返崗難問題,一經推出即受到廣泛好評,並迅速向全省推廣。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頭一回,人生頭一回!坐著包機去打工,坐著專列去上班。”昔日的南陽農民,如今已成長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新的出行方式既是抗疫的需要,更是時代進步的必然。


應開盡開、應復盡復,決戰一季度、奮力保全年。在南陽本地,32位市級領導分包全市98家重點工業企業,協調解決企業復工復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出臺促進經濟平穩運行36條扶持措施,從金融、財稅、用工等方面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目前,全市142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復工1403家,復工率98.3%。春天裡,復工復產的嘹亮號角響徹南陽大地。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艱難時期,項目建設成為穩定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我市以“項目建設提質年”活動為載體,上大項目、上好項目,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初步謀劃5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1084個,總投資432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305億元。其中,總投資330億元的牧原集團“百場千萬”工程項目開工建設,成為南陽經濟新的增長點。


14


恩格斯說過,

“一個聰明的民族,

從災難的錯誤中學到的東西

會比平時多得多”。


從歷史和磨難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愈發增強我們繼續前進的

信心、勇氣和力量。


疫情防控,是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生死大決戰,是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敗的命運之戰、前途之戰。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南陽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盡銳出戰、鏖戰疫魔,在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的同時,把新時代南陽人民的鬥爭精神、科學精神、協同精神、奉獻精神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15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嚴峻的考驗,可以激發鬥志,凝聚人心;

巨大的壓力,能夠磨鍊意志,砥礪精神。


南陽人民在抗擊疫情的戰鬥中,

將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鬥爭精神

淬鍊得堅韌強大、發揮得淋漓盡致。

新的歷史時期,

我們更需要發揚這種精神。


鬥爭精神是南陽大地上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無論是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抑或是鎬挖筐抬、移山填壑,建設引丹灌區、焦柳鐵路,靠的都是南陽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鬥爭精神。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疫情之下,南陽人把這種精神發揚光大。阻擊疫情,責任大、壓力大、任務重,南陽舉市動員、全員參戰,把力量加強到一線,把防護資源優先集中到一線,把醫療精兵強將駐守到一線,合眾之力,共戰疫情。阻擊疫情物資短缺,南陽的醫療企業加班生產,民營企業自發趕製,社會各界積極捐贈,同舟共濟、風雨共擔。阻擊疫情,南陽情況複雜,千萬南陽群眾聽從號召,自覺待在家裡,非必要、不外出,用實際行動闡釋了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對國家負責的內涵。這既是守紀、守法,更是一種覺悟和境界。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直面風險、知重負重,攻堅克難、勇往直前,南陽人民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無私無畏的勇氣凝練出新時期的鬥爭精神。


鬥爭精神是南陽人再出發必備的精神狀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是一塊比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打贏“三大攻堅戰”更離不開鬥爭精神。我們要繼續發揚“困難面前逞英雄”的鬥爭精神,不懼艱險、迎難而上,以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滾石上山、勇奪關隘,一步一步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奮勇前進。


16


科學防治

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利器,


科學精神

是穿透疫情陰霾的陽光。


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更離不開科學精神的指引。既要加強科研攻關,又要堅持科學態度、樹立科學精神、採用科學方法。我市充分運用大數據信息資源,用科學向病魔亮劍,弘揚科學精神,彙集科學力量,吹響全面決勝的號角。

疫情防控,實行“日統計、日分析”制度。建立湖北、武漢返鄉信息數據庫,通過公安、電信、大數據局等技術手段進行數據比對分析,及時研判疫情變化趨勢,科學決策。


患者治療,做到“早快專”。早,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快,快診斷、快確診、快治療;專,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做到標準化、程序化、模式化,專人專責,專業防治。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醫療創新,全面用好中醫瑰寶。南陽是醫聖張仲景故里,中醫藥資源豐厚。我市發揮這一獨特優勢,成立中醫藥防治專家組,不僅在全省率先出臺了中醫藥預防措施,而且在“河南方案”的基礎上,融入了艾預防措施和茶飲方、煎服方等,中醫藥全程參與病人救治。醫聖的經方遺產和科學精神,在抗擊疫情中得到了發揚光大。98歲的新冠肺炎患者朱某,確診後第一時間中醫介入治療,兩週內就轉危為安,創造了全國矚目的奇蹟。


服務群眾,實現數字化、網絡化。“碼上行”、勞務安全一碼通、網上招標、網上辦公、網上授課……“一機在手、百事不愁”,窩家裡的群眾可以通過網絡購物、辦公、學習、交流,從而為疫情防控築起一道數字防線、溫情防線和居家生活保障線。同時,我市還將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工作統籌結合起來,建立完善南陽勞務用工的“大數據庫”,切實促進農民工就業和高技能、高層次人才返鄉創業。這些充分體現了“科學防控”的思想精髓。


南陽是一塊熱愛科學、富有創新精神的沃土。歷史上,張衡衝破封建禁錮、探索未知世界闡釋了科學精神。在當代,改革先鋒王永民發明五筆字型輸入法,把漢字帶進數字時代。他們的科學精神薰陶和激勵著南陽人開拓創新、激流勇進。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實施“兩輪兩翼”戰略是構建南陽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而科技創新則是加快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送走瘟神,我們依然要堅持科學精神,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著力點,激活創新主體,用好創新平臺,抓好成果轉化。依然要瞄準先進製造業中心的目標,通過創新驅動帶動產業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整體躍升,用紮紮實實的科技創新引領南陽高質量發展。


17


心手相牽,團結奮戰,共克時艱。

團結協作是幹成一切大事的基礎。


抗擊疫情,

我們既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又發揮了風雨共擔、守望相助的協同作戰精神。


制度保障,全市“一盤棋”。在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我市建立健全了聯絡員聯動機制、協調落實工作機制、專題協商會議制度等各種工作模式,形成了領導有力、指揮高效、上下聯動的戰時機制,有力保障了全市上下共織“一張網”、同下“一盤棋”的協同作戰局面。


部門協同,並肩作戰,築牢打贏戰疫的鋼鐵防線。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需要多部門齊心協力,必須多兵種協同作戰。我市衛生防疫、公安、交通運輸、市場監管、文化宣傳等部門,既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又密切配合、協調聯動,在環環相扣中形成了聯防聯控的強大合力。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黨群同心,風雨共擔,築牢打贏戰疫的堅強堡壘。疫情防控,我市將“統籌兼顧”的方法論貫穿始終,形成了黨政步調一致、幹群協同聯動的戰鬥局面,廣大黨員幹部召必來、戰必勝,將黨旗插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捨生忘死、英勇奮戰,激勵和帶動了廣大群眾,或爭當志願者堅守一線,或閉門少出,以實際行動支持抗疫工作。可以說,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每一步轉變向好,都源自黨群勠力同心的苦幹實幹。


全民共識,畫好打贏戰疫的最大同心圓。這是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廣大企業愛心滿懷,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捐款捐物助戰;愛心市民滿懷家國情懷,或多方尋找聯繫抗疫貨源,或籌集物資關愛一線醫務人員,或加入抗疫小組參與防控,或把省吃儉用的錢捐給一線……“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大家自覺行動,守望相助,奏響戰疫大合唱,凝聚無限南陽力量。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萬眾一心,戰無不勝。這種協同作戰精神形成了一道阻擋病毒、抵禦疫情的鋼鐵長城,最終奪得戰疫勝利的曙光。這種協同作戰精神,讓全市上下鉚足一股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手硬。眾人拾柴火焰高,戰疫步步走向勝利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堅持協同作戰精神,凝聚團結協作的巨大能量、匯聚同舟共濟的磅礴偉力,就能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就能激發“鬥罷艱險又出發”的意志,奮力奪取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勝利。


18


一抹“志願紅”,

情暖一座城。

疫情之下,

總有一群無畏的逆行者,

總有一雙雙溫暖的手,

傳遞著溫暖與力量。


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自疫情暴發以來,全市共組織40.2萬名志願者,以各種方式參與到疫情阻擊戰中,以毫不畏懼的英勇氣概、捨生忘死的無私情懷闡釋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鄧州編外雷鋒團近兩萬名隊員服務抗疫一線,南陽藍天救援隊11名志願者赴鄂支援應急倉庫物資轉運工作,市社區志願者協會組織籌款及物資累計14萬餘元。普通百姓義無反顧地加入到志願服務中來,用行動支援著戰疫一線,有的義務理髮,有的捐贈防控物資,有的義務獻血,還有夫妻檔、父子兵、姐妹花參與到抗疫一線……一個個凡人善舉,彰顯著新時代南陽人的奉獻和擔當,匯聚成戰勝疫情的浩蕩洪流,奔流向前。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南陽人是自豪的,從躬耕南陽的諸葛亮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到任職鄧州的范仲淹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無不闡釋著責任與擔當。南陽人是奉獻的,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譜寫了拋家舍業、背井離鄉的移民史詩,鑄就了“忠誠擔當、大愛報國”的移民精神。


奉獻,是一種真誠自願的付出行為,是一種純潔高尚的精神境界。無論時代發生怎樣的變化,奉獻精神永遠熠熠生輝,光耀人間,永遠是鼓舞和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巨大力量。


今天,南陽人民依然肩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一渠清水永續北送”的使命任務,南陽人為國家興旺和民族復興將一如既往地繼續無私奉獻。


19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

抗擊疫情,歷經磨難,

讓我們懂得更多。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經艱難困苦,不屈不撓,是在不斷同各種災害和困難作鬥爭中成長起來的。災害使我們遭受了一些損失,但也使我們從中懂得許多東西。驚心動魄的抗擊疫情之後,留給我們的啟示是深遠的。


20


關鍵時刻,

更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優勢

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實踐證明,黨的領導是戰勝一切困難風險的堅定基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全國動員、全員參與、全國一盤棋。南陽作為全國疫情防控重要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地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的防控舉措,聯防聯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打響了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構築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共同譜寫了感天動地、捍衛生命的時代壯歌。這是我們戰勝疫情最可靠、最根本、最有力的保障。


回望歷史,從漢初到清末,我國發生的有記載的瘟疫就有300多次,特別是漢末大瘟疫、明末大鼠疫,“家家有伏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聲”。造成這種悲慘狀況,除了醫學、科技不發達外,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缺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和政府。即使在今天,國際上一些“原子化”“沙漠化”的社會同樣無力阻擋病毒的蔓延。


疫情既是國家治理能力的一場大考,又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一次歷史透視。事實總是比任何滔滔雄辯更能呈現真理。答卷讓人民滿意,事實讓人民更加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1


面對疫情,

我們應當幡然醒悟:

自然是生命之母,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人類想要發展,

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敬畏自然。


持續一個多月的居家隔離,讓陽光、外出、與朋友相聚,甚至走在路上自由地呼吸都成為享受。疫情之下,我們在恐慌、焦慮和擔憂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正常生活的珍貴。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人與自然相處的最好方式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在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秉持科學、合理、可持續的態度,而不能肆意破壞自然界,否則最終受懲罰的還是人類自己。艾滋病、SARS、埃博拉等皆源於人類捕食野生動物。


南陽日報推出重磅編輯部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敬畏自然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共進共生、和諧發展新格局,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南陽最大的優勢是生態,最大的發展潛力還是生態。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深刻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理念,立足南陽生態優勢,創新發展方式,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道路,打造“滿城綠色半城水”的美麗中國示範區,開創綠色發展、宜居宜業的新局面。


22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在應對風險挑戰中深度檢驗治理體系,在面對磨難和災害時綜合錘鍊治理能力,南陽在疫情防控中經受了考驗,在大仗、硬仗中檢驗了成色,團結和凝聚起全社會抗疫鬥爭的強大合力。


那飄揚在社區、村頭卡點的黨旗,那佩戴黨徽值守的身影,給了居民莫大的安全感。只要看見他們,心中就有了依靠。救治患者、隔離消殺、有序復工、促進就業……一件件看似“專業性”“技術性”的工作,背後卻都凝結著政治制度架構下領導、組織、協調、運轉的力量。南陽把精力向基層集中、力量向基層加強、政策向基層傾斜,統籌基層黨建、城市管理、社區治理和公共服務等,加快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推動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資源向街道社區下沉,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制度優勢正在轉化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優勢。


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不斷提升我市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南陽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新時代的改革開放將走得更穩、行得更遠。


23


每一次危機,

都蘊藏著機會。

化危為機的時機不容錯過。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抗擊疫情,我們經歷了殊死戰鬥,扛住了嚴酷考驗,經受了洗禮,築起了新時代南陽人的精神長城:鬥爭精神、科學精神、協作精神、奉獻精神。這是我們抗擊疫情收穫的最寶貴的財富。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奮勇追夢的偉大征程上,我們必然會有艱鉅繁重的任務,必然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我們堅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發揚抗擊疫情淬鍊的南陽精神,我們一定會乘風破浪,抵達勝利的彼岸。


春風鼓盪山河,萬物競相萌發,生機盎然的盛春撲面而來。高質量建設具有較強吸納集聚能力和重要影響力的大城市的美好藍圖,激勵著我們繼續奮勇前進。


化危為機,

乘機而上,

我們整裝再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