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描寫童年的作品裡,藏著你想知道的“寫作風格的祕密”

在我們的閱讀經歷中,常常會因為風格而被某一位作家、或者是某一類作品所吸引,發出“真是太喜歡這樣的風格了”、“風格很獨特”、“真希望自己也寫出這樣的風格”等等的感嘆。

那麼,究竟是什麼風格呢?又怎樣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寫作風格呢?

關於風格的定義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寫作風格是一個文學範疇內的概念,並一直在文學領域中來解釋風格。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風格”是這樣定義的:“風格”指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一個人的文藝作品所表現的主要的思想特點和藝術特點。

而百度百科中,對於“寫作風格”則做了這樣的闡述:就是作家在創作中表現出來的寫作特色和創作個性。

這樣的概念和解釋總是讓我們似懂非懂,因為這樣的定義方式中包含了大量的被超級壓縮的知識和概念,而每個知識點背後又將牽連出龐大的體系,比如“流派”、“思想特點”、“藝術特點”、“寫作特色”、“創作個性”等。

我個人是不太喜歡這種傳統的解釋方式的,這種感覺就好像眼前站著一位古板甚至刻板的先生,面對一個忽閃著大眼睛的孩童純真的疑問,給出了一句完全聽不懂的自問自答。讓我心中不禁發出“他到底在說些什麼呀”的疑惑,無法繼續溝通,只好撇撇嘴走開了。

文學大師描寫童年的作品裡,藏著你想知道的“寫作風格的秘密”

在這種情況下,認知心理學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簡單的說就是換成了一種我們能聽懂和有感覺的方式來解釋。比如在心理學教授史蒂芬·平克所著的《風格感覺:21世紀寫作指南》一書中,作者從受眾心理的角度出發,對於風格給出了這樣的理解——

“所謂寫作風格,說到底,就是有效運用詞語來吸引人類心靈的關注。”

原來,風格就是一系列詞語的排列組合!這就像我們喜歡的lego玩具一樣,一小塊一小塊拼接起來,其中充滿了無數種可能和創意,最終呈現出令人驚歎的作品!

真是令人恍然大悟!寫作風格,就和拼lego一個道理啊!

文學大師描寫童年的作品裡,藏著你想知道的“寫作風格的秘密”

而用這樣的思路去理解風格的重要性,似乎也更為直觀和形象了!

風格之所以重要,有三個原因

在《風格感覺》中,作者依然從可以感知的角度,告訴我們風格為什麼會如此重要。

  1. 確保信息清楚傳達。
  2. 贏得信任。
  3. 給世界增加美。

依然用我們喜歡的樂高作為類比來理解風格的重要性。我們有了一桶樂高積木(各種各樣的詞語),開始了拼接遊戲,而為了能夠搭建出有型的作品,我們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排列組合,同時,不同的積木大小有著不同的拼接方法,不同的顏色搭配呈現出不同的創意。

而從一包零散的積木到一件完整的樂高模型,這本身就是創造美的過程!將無序變為有序,結構牢固,最終呈現的作品完整而具有美感和藝術價值!

文學大師描寫童年的作品裡,藏著你想知道的“寫作風格的秘密”

文學大師描寫童年的作品裡,藏著你想知道的“寫作風格的秘密”

難怪有那麼多人將拼樂做為生活中的一大樂趣,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因為就連寫作風格的重要性,我們都能夠通過玩兒lego搞明白了,從此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了!

古典風格,就是聰明人寫作的原則

平克教授認為:“清脆的句子、吸引人的隱喻、俏皮的旁白、優雅的轉折,可謂生活中的一大樂趣。”而這些特點,都是古典風格的外在表現。

古典風格最大的特點就是清晰、簡潔。“當語言與事實寫作一致時,寫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證據變身清楚和簡潔”。

在古典風格的寫作中,文章是觀看世界的窗戶,而作者,則成為了帶領讀者觀看世界的導遊。簡潔,是古典風格最大的優勢,確保了信息傳遞的清晰和準確,避免讀者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如毛線團般凌亂的文字之中。

但這種簡潔並不是指簡單的平鋪直敘,或者將文字變成傻瓜版產品使用說明書。

“觀看世界是古典風格的主導隱喻,作者看到了讀者沒有看到的東西”。

正如沒有一個遊客喜歡機械背誦百度知識般講解景點的導遊,也沒有一個讀者會喜歡語言枯燥乏味的作家作品。真正的簡潔,會帶領讀者看到不一樣的真相;擅於應用古典風格寫作的作家,也是帶領我們遊歷人生的絕佳玩伴兒。


與喜歡的風格、喜歡的作家一起遊戲人生

書海茫茫,偉大的作家作品更是燦若星辰。讀一本好書,或者選擇一位作家當玩伴兒,對我來說都是極其莊重,甚至是充滿儀式感的事情。我常常會安靜的坐在書桌邊,打開電腦,像打開童年時珍藏的餅乾盒,裡面裝滿了我的寶貝。於是拿出來每個都摸了摸,然後又放下,最後選了一樣最心儀的捧在手裡。

我一直喜歡喜歡簡簡單單、可可愛愛的文字,童稚中又帶著趣味,也希望自己能寫出這樣的風格。於是在某個烏雲奪走了陽光的下午,我選擇了坐在書桌前抄寫下這篇魯迅先生回憶童年的文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是我度過的最幸福的一個下午,完全沉浸在抄寫之中,彷彿隨著筆下幽藍色的墨水,穿越到了一片稚趣、無邪的時光。

文學大師描寫童年的作品裡,藏著你想知道的“寫作風格的秘密”

嚴肅犀利的魯迅先生,在回憶自己小時候的時候,風格和筆觸也會變得異常溫和柔軟,甚至是可可愛愛!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行文的創作手法,可以說將古典風格清晰、簡潔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文字風格鑑賞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

大師的文字如此簡練,文雅、生動,從第一句話就體現出來了!這裡說“園”,而不是“園子”,一來更為簡潔,二來也體現了文藝感,不是通俗的口語化,整個意境頓時就不一樣了!

“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那時”兩個字也用的精妙,如果換做我,應該會寫“但在我年紀小的時候”,而魯迅只用了兩個字,就輕巧地將時間從現在拉回了過去,文字功力之深令人無比佩服。

這樣簡潔的文字在文章中可謂俯拾皆是。

“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用“纏絡”而不是“糾纏在一起”,“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用“色味”而不是“無論是顏色還是味道”,“好得遠”而不是“好得多”,文字的氣質就變得很不一樣。

如何寫出童趣?那麼就用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

文學大師描寫童年的作品裡,藏著你想知道的“寫作風格的秘密”

一系列擬人的運用,讓昆蟲、動物、植物都變得生動活潑起來。“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

“長吟”、“伏”、“竄”、“低唱”、“彈琴”、“擁腫”,這簡直就是一個童話世界啊!在孩子的眼睛裡,這些小動物們會長吟、彈琴、低唱,他們都是我們的好朋友,可愛的小夥伴。

誰的小時候,沒有和葉子上的蝸牛、魚缸裡的金魚說過悄悄話呢?誰的眼睛裡沒出現過奔跑過小兔子、長頸鹿一樣雲朵的天空呢?那是多麼單純美好的時光啊!

就連覆盆子,也“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那不也正是《天使艾米麗》裡面小艾米麗將覆盆子套在手指上的可愛模樣麼?現在的我依然喜歡這樣吃覆盆子,不怕被嘲笑。

文學大師描寫童年的作品裡,藏著你想知道的“寫作風格的秘密”

文學大師描寫童年的作品裡,藏著你想知道的“寫作風格的秘密”

以準確具體的名稱,代替含混模糊的指代。

這段百草園的經典描寫可愛卻不幼稚,用詞都很文雅。所有的植物、昆蟲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不是像我們去到植物園時,只會說這棵樹怎樣、那片草怎樣,上面有個蟲子又怎樣怎樣。要想寫的生動而不乏味的文字,還得要知識豐富又有修養,否則,“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這句話就會變成“有個蟲子一按住背,屁股就會冒煙兒”。呃,簡直俗不可耐!

故事是傳播的第一法則

接下來作者講了一個關於“美女蛇”的故事。這又是為什麼呢?

“故事是傳播的第一法則”,人人都喜歡聽故事啊!更何況是百草園,怎麼可能少了故事呢!

而這段故事,也描寫的生動極了。

“長媽媽曾經講給我一個故事聽: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裡用功,晚間,在院子裡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著,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牆頭上,向他一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他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臥。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當然睡不著的。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象是風雨聲。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麼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裡。後來呢?後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單是“先前”這個詞,就比“從前”、“以前”高明多了,不但文氣十足,也讓故事更加可信,像是在書中記載過的,而不是長媽媽隨意杜撰的。形容夜裡害怕的樣子時,用“抖作一團”,畫面感十足;“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裡。”這個“斂”字也用的巧妙,乾脆、利落,真是法力無邊。“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這句有突然改為被動句,句式上的變化也顯得遊刃有餘,讓關注的重點重新回到了美女蛇的命運上。

“後來呢?後來,”就更為精妙了,簡單的幾個字就畫面感十足。彷彿看到了孩童邊聽故事邊歪著小腦袋邊進行追問,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而長媽媽則接過話,“後來啊……”繼續講起來。而想產生這樣的效果,作者卻完全沒有囉嗦的寫“我問長媽媽後來呢,長媽媽回答說,後來啊……”這樣破壞整段故事節奏的話。而是簡簡單單,生動緊湊。

一流高手都特別會用動詞

魯迅先生描寫冬天捕鳥的這段文字,簡直就是運用動詞教科書般的典範!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掃”、“露”、“支”、“撒”、“系”、“牽”、“看”、“下來”、“走”、“拉”、“罩”,一連串的動詞,搭配一連串的排比短句,真真正正的是用最精煉的語言做出的最生動的描寫!而我最喜歡的是“鳥雀下來啄食”這句中的“下來”,一個詞概括了“飛、落、停”三個動作,包含了從空中到地面的空間轉換,從動態到靜態的動靜變化,簡直不能更贊!


然而,接下來要去私塾讀書了。

“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裡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

這句的文字卻不再簡練,反而有點囉嗦。魯迅先生應該是故意為之吧!比起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玩耍胡鬧的時光,私塾顯得不那麼可愛,因此用拉長的話語,讓我們這些讀者也跟著覺得私塾是真的不可愛。是啊,小時候誰喜歡被送去上學啊?都是

“家裡的人”安排的,平時親切的“家人”,現在也多了一份距離感。

文學大師描寫童年的作品裡,藏著你想知道的“寫作風格的秘密”

“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魯迅先生竟然“洋氣”的說起了外語,所以我特意去查了查ade的意思。原來,ade是一句德語,是“再見、告別”的意思,多用於口語之中,聲音簡單,感情色彩濃烈,有著親暱的感覺。這句“ade”,是“再見”所無法代替的。

一個小孩子,依依不捨的告別他童年的樂園、所有的蟋蟀螞蟻蜈蚣等等小夥伴,彷彿看著他一邊走一邊回頭張望,揮舞著胖胖的小手和百草園告別,心中帶著無限的依戀。那也是我們在送別轉學的小夥伴、搬家的小鄰居時不捨又無耐的深情啊!

文學大師描寫童年的作品裡,藏著你想知道的“寫作風格的秘密”


到了三味書屋,自然也有故事。這次是“怪哉”的故事。——

不知從那裡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於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願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上了學,故事也不像在百草園時那般可以追問“後來”了,不能再做一個無法無天的小孩,而是要長成大人了。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在各個星球流浪的小王子,遇到的只有一個人的國王、從不出門的地理學家、用喝酒掩飾喝酒的羞愧的酒鬼、想要佔有所有星星的經濟學家、忙碌而又不知道為何忙碌的點燈的人……成人的世界真是無法理解啊!他們每天做著自以為有意義的事情,卻不再思考活著的意義。

文學大師描寫童年的作品裡,藏著你想知道的“寫作風格的秘密”

“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願意說。”用這樣“之乎者也”的老先生說的話來形容老先生,在這樣細節的地方也足以洞見作者的用心。

然而老先生雖然愛面子,對學生們卻並不會特別嚴厲,也還可以去後面的小園子裡搞事情。悄悄的搞事情是最好的,人多了就容易被先生髮現。

於是“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這裡沒有用“我們”、“同窗們”,而是用了“人們”,因為我們要像個大人一樣啊!不能繼續再像孩子般玩耍了!大師在文字的拿捏上真是句句珠璣,處處精妙。

讀到此處,不禁想到曾在網上流傳的小學生奇葩戀愛日記:“以後一定要找05年以前的男人,年齡大靠得住,現在的小男生都看喜羊羊與灰太郎,太幼稚了……”

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而我總覺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故事沒有講完,不知道是不是後面的記憶,也和賣給有錢同窗的繡像一樣,已經被風吹走散落在天涯~~

文學大師描寫童年的作品裡,藏著你想知道的“寫作風格的秘密”

最後的一點感悟

學習的本質,就是模仿。正如喬布斯所說:“優秀者模仿,偉大者剽竊”,對標自己喜歡的文學大師來模仿寫作風格,就是快速提升寫作水平的捷徑。希望所有想提升寫作水平的我們,都能找到一位心靈契合的作家,通過風格感覺的學習,實現自我寫作的突破和躍遷。




【作者】我是Wendy董小姐,資深中年少女,10年廣告創意人,“一週後消失的書店”項目發起人,馬拉松跑者,目前正在職業讀書人的道路全力奔跑中。歡迎關注 ,無論誰是你的菜,我都是你的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