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逆行”媽媽·口罩縫紉工·公益食堂·中國口罩——美國民眾抗擊新冠疫情的溫情故事

新華社紐約4月14日電 特稿:“逆行”媽媽·口罩縫紉工·公益食堂·中國口罩——美國民眾抗擊新冠疫情的溫情故事

新華社記者

確診病例近60萬,死亡病例超2萬,新冠疫情在美國延燒。

面對這一嚴峻挑戰,美國醫療衛生體系一時間捉襟見肘。大疫當前,美國民眾用責任、勇氣與愛譜寫守望相助的抗疫之歌。

“逆行”媽媽:每天都很害怕但會堅持醫治病患

“我的寶貝們太小了,幾乎認不出穿上防護服的我。如果他們因為新冠病毒失去了我,我希望他們知道,媽媽為工作盡力了。”身處疫情“震中”紐約的醫生格里格斯在社交媒體上這樣寫道。

格里格斯和同為醫護人員的丈夫均已立下遺囑,夫妻二人做好為抗擊疫情獻出生命的準備。格里格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雖然我每天都很害怕,但會堅持上班,因為我熱愛我的工作。”

防護設備缺乏,許多醫護人員被感染,紐約醫護力量難以為繼。艱難時刻,全美數以千計志願者報名馳援紐約,接續戰鬥。

蘭福德是一名來自俄克拉何馬州的護士,曾到非洲支援抗擊埃博拉疫情。她說,紐約醫院的境況讓她想起了非洲,“一切都陷入混亂,到處是垃圾。大家用各種自制的防護用品湊合”。

忙碌時,蘭福德要同時照料18名病患。由於口罩儲備不足,她看到有的醫護人員連續5天使用一隻口罩,更難受的是看著病患因重症而在自己眼前死去。

蘭福德是3個孩子的媽媽,孩子們懵懂中知道媽媽做的事情很重要。丈夫也鼎力支持她的工作:“我們內心都有點焦慮,但都為她感到無比自豪。”

口罩縫紉工:不做點事情幫助別人是自私的

芝加哥,一家清潔公司的辦公室,56歲的墨西哥裔美國人布爾加帶領著社區居民們趕製口罩。

在布爾加所在的社區,許多人沒有醫療保險,甚至沒有合法身份。在布爾加看來,抗擊疫情如同一場戰爭,民眾必須學會自我保護。他的呼籲得到響應,有當地企業向布爾加捐贈了幾臺縫紉機。

52歲的羅曼和50歲的卡德納每天至少花9小時幫助布爾加製作口罩,並幫助發放口罩。此外,她們還會做一些病毒防護科普工作。“這些是我們所能幫得上忙的事情。”羅曼說。

43歲的阿里亞斯也是口罩縫紉工中的一員,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20年前曾在墨西哥做過裁縫。儘管擔憂病毒威脅,她還是說“不做點事情幫助別人是自私的”。

布爾加和鄰居們已經將1500多隻自制口罩捐贈給社區居民。如今,每天都會有很多人上門來領取口罩,並且還不斷有人打來電話諮詢。

疫情當前,對很多人來說,一隻口罩,就是一份希望。

公益食堂:會堅持下去直到資金用盡

“別摸臉、洗乾淨手、保持距離。”52歲的雷恩斯坐在車裡,從半開的車窗向外喊。對面,是上百名排著隊等待救濟的無家可歸者。

每個週六,雷恩斯都會和其他志願者一起到洛杉磯市中心,向無家可歸者贈送食品,並提供理髮等服務。而隨著疫情蔓延,這位6個孩子的母親面臨艱難抉擇。最終,她決定繼續救濟無家可歸者,不僅送去食物和水,還送去洗手液、維C片、口罩、手套甚至帳篷。

雷恩斯說,很多無家可歸者無法通過網絡瞭解信息,他們迫切需要了解基本的防疫常識。她之所以冒險來救濟,就是為了“在最困難的時刻幫助這些最無助的群體”。

在休斯敦,餐館堂食服務因疫情被全面叫停,成千上萬餐館員工失業。為了幫他們熬過艱難時日,當地的高檔餐廳里爾餐廳變身公益食堂,從3月28日起每晚為失業或降薪的餐飲業工作者提供免費晚餐,併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新鮮蔬菜、衛生紙等必需品。“我們會堅持下去,直到資金用盡。”里爾餐廳在網站聲明中說。

救急口罩:帶著愛在中美之間流動

“鄰居家著火了,你會因為擔心自家水不夠用而不去幫忙救火嗎?”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肯·馬津斯基在回答年初為什麼要把口罩捐給中國的問題時說。

馬津斯基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妻子聶輝來自中國。彼時,中國抗疫正處於最艱難時刻,聶輝所在的北卡羅來納州華人學者中美交流協會組織當地民眾為中國捐款捐物,12萬隻口罩及時送到湖北17家醫院。

如今,美國疫情日益嚴重,口罩、護目鏡告急。杜克大學醫學院病理系主任黃教悌在微信朋友圈求援。短短兩週,大小包裹從中國寄過來,近10萬隻口罩被分發給美國一些醫院的臨床科室。

朱麗葉是在一家中國在線英語教學平臺任教的美國教師。當她得知中國學生缺少口罩時,她和同事緊急購買了近4000只口罩寄往中國。

兩個月後,美國的教師們從寄件人變成收件人。收到從大洋彼岸寄來的口罩時,教師珍妮弗哽咽淚目,“這些口罩是帶著愛來到這裡的”。她把這些口罩拿給年逾古稀的父母,分給護士、醫生和她的消防員朋友,大家從她手中分享著來自中國的愛。

“疫情面前,沒有孤島。兩國人民唯有守望相助,才能共克時艱。”聶輝說。(參與記者:許緣、鄧仙來、胡友松、徐靜、長遠、高山、高路、萬方、吉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